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维

作品数:16 被引量:93H指数:7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免疫
  • 3篇细胞
  • 3篇鼻炎
  • 2篇学法
  • 2篇术后
  • 2篇特异
  • 2篇特异性
  • 2篇特异性免疫
  • 2篇免疫治疗
  • 2篇教学
  • 2篇教学法
  • 2篇喉科
  • 2篇鼻内
  • 1篇带教
  • 1篇蛋白
  • 1篇多间隙
  • 1篇多间隙感染
  • 1篇咽喉科
  • 1篇炎性
  • 1篇炎性因子

机构

  • 10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刘维
  • 7篇张应龙
  • 7篇江洪
  • 4篇龙宇
  • 4篇蒲红
  • 2篇陈丽鸿
  • 1篇苏杨
  • 1篇胡栋礼

传媒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临床耳鼻咽喉...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当代医药论丛
  • 1篇临床医学研究...

年份

  • 3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3
  • 2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BL结合PBL教学法在耳鼻咽喉科带教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导向(PBL)结合以临床病例为基础(CBL)教学法在耳鼻咽喉科带教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耳鼻咽喉科进行见习的58名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这58名医学生分为甲组(n=29)和乙组(n=29)。对甲组医学生采用传统的教学法进行带教,对乙组医学生采用PBL结合CBL教学法进行带教。然后,比较两组医学生各项临床知识考核的成绩及其对教学法的总满意率。结果:教学结束后,与甲组医学生相比,乙组医学生综合知识考核的成绩、病例分析考核的成绩、理论知识考核的成绩及其对教学法的总满意率均更高,P<0.05。结论:PBL结合CBLL教学法在耳鼻咽喉科带教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显著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
刘维
关键词:耳鼻咽喉科带教
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2例临床分析
江洪陈丽鸿刘维
PBL为中心的教学法在耳鼻喉科临床教学应用研究被引量:13
2019年
目的探讨以问题式为基础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为中心的多样式教学法在耳鼻喉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于我院耳鼻喉科的80名见习医学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学生采用常规教学模式,观察组学生采用以PBL为中心的多样式教学模式。分析比较两组学生的见习前后的考试成绩。结果见习后,两组学生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例分析、理论考试和总分均明显提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以PBL为中心的多样式教学法能显著提高鼻喉科临床见习的教学质量,效果显著。
刘维江洪张应龙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耳鼻喉科见习
鼻窦冲洗对慢性鼻窦炎患者行鼻内窥镜术后的影响
2020年
目的分析鼻窦冲洗对慢性鼻窦炎患者行鼻内窥镜术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我科收治的10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0)与观察组(n=50)。两组均行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高渗海盐水冲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鼻黏膜纤毛传输功能、术腔清洁时间及术腔上皮化时间。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鼻黏膜纤毛传输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鼻黏膜纤毛传输速率均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术腔清洁时间及术腔上皮化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窦冲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及鼻黏膜纤毛传输速率,缩短术腔清洁及术腔上皮化时间,能够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龙宇江洪盈世亮刘维陈丽鸿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鼻内窥镜手术
经鼻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后颅内感染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观察分析经鼻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后颅内感染因素,为预防控制感染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5年9月在医院通过手术治疗182例脑脊液鼻漏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脑脊液的病原菌培养结果以及引发术后颅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182例患者中有20例术后引发颅内感染,感染率为10.99%;脑脊液的病原菌培养结果检出26株病原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10株,占38.46%;漏口大小>1cm,有既往颅内感染史以及手术修补失败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率高;logistic回归分析法危险因素分析发现,漏口大小>1cm,既往有颅内感染史以及手术修补失败均是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经鼻内镜辅助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上应加以重视。
刘维张应龙蒲红胡栋礼江洪
关键词: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后颅内感染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免疫状态及耳积液NO、IFN-γ、IL-2的变化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免疫状态及耳积液一氧化氮(NO)、人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2(IL-2)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6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41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观察组,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41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将观察组中不同分期患者和对照组的红细胞免疫、细胞免疫及耳积液NO、IFN-γ、IL-2水平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观察组的CD3+、CD4+、CD4/CD8及NK均低于对照组,CD8+高于对照组,红细胞C3bR、FEER、CD44s及CD58均低于对照组,ICR及FEIR均高于对照组,IL-2及NO低于对照组,IFN-γ高于对照组,而胶耳期的波动幅度大于其他分期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免疫状态处于相对较差的状态,而耳积液NO、IFN-γ、IL-2对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检测价值。
张应龙刘维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细胞免疫红细胞免疫NOIFN-ΓIL-2
舌下免疫治疗对变应性鼻结膜炎患者新致敏原预防作用及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评估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LIT)对变应性鼻结膜炎(ARC)患者新致敏原预防作用、生活质量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16例18~55岁AR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58例)和SLIT组(58例)。对照组给予糠酸莫米松鼻喷剂+氯雷他定片+盐酸奥洛他定滴眼液对症治疗,SLIT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粉尘螨滴剂SLIT,进行2年的随访观察。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过敏原检查结果、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问卷(RQLQ)、鼻炎症状总评分(TNSS)、结膜炎症状总评分(TCSS)、药物评分(TMS)以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治疗2年后,对照组中有19例患者(32.76%)出现了新致敏原,而SLIT组仅有4例(6.90%)(χ^2=12.20,P<0.05);致敏原减少的情况仅在出现在SLIT组中,有6例(10.34%)。与基线相比,治疗2年后SLIT组患者的RQLQ、TNSS、TCSS、TMS和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除日常活动评分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均显著降低(P<0.05)。经过2年治疗后,SLIT组的RQLQ、TNSS、TCSS、TMS和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粉尘螨滴剂对尘螨致敏的ARC患者进行2年SLIT比单纯药物治疗更为显著,生活质量也明显改善,并且SLIT能够预防新致敏原的产生。
刘维江洪蒲红皮静婷龙宇张应龙苏杨
关键词:舌下免疫治疗鼻炎结膜炎生活质量
评估粉尘螨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成人变应性哮喘伴鼻炎控制水平及肺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6
2019年
目的:评估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LIT)成人变应性哮喘伴鼻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哮喘控制水平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18~60岁变应性哮喘伴鼻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药物组(66例)和SLIT组(116例)。药物组以小至中等剂量的吸入性糖皮质激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及糠酸莫米松鼻喷剂+氯雷他定片对症治疗;SLIT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粉尘螨滴剂进行SLIT。随访观察3年,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呼气峰值流速占正常预计值的百分率(PEF%)、哮喘日间症状评分(DASS)、哮喘夜间症状评分(NASS)、鼻炎的症状评分(TNSS)以及药物评分(TMS)。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1年、2年、3年后的ACT、PEF%、DASS、NASS、TNSS和TMS均有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1年比较,治疗2年后SLIT组患者的ACT、PEF%、DASS、NASS、TNSS和TMS均进一步降低(均P<0.05),而药物组仅DASS、TMS显著降低(均P<0.05);治疗3年后仅SLIT组的DASS、TMS持续得到显著改善(均P<0.05)。治疗1年、2年和3年后,SLIT组的ACT、PEF%、DASS、NASS和TMS均显著优于药物组(均P<0.05);而TNSS在治疗2年和3年后才显著低于药物组(P<0.05)。结论:采用粉尘螨滴剂对尘螨致敏的成人哮喘伴鼻炎患者进行3年SLIT能获得比单纯药物治疗更显著的疗效,哮喘控制和肺功能改善也更显著。
刘维江洪蒲红皮静婷龙宇张应龙
关键词: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哮喘鼻炎成人肺功能
咪唑斯汀对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微量元素及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炎性因子的影响观察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探讨咪唑斯汀对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微量元素及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6月~2012年5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收治的84例过敏性鼻炎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接受伯克纳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咪唑斯汀进行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14 d的血清锌(Zn)、铜(Cu)、锰(Mn)、sIgE、ECP及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水平,将其和治疗总有效率分别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血清Zn高于对照组,Cu、Mn、sIgE、ECP低于对照组,IL-4、IL-6、IL-8、TNF-α及IFN-γ水平也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咪唑斯汀对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微量元素及sIgE、ECP、炎性因子的影响较为明显,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疾病状态。
刘维张应龙
关键词:咪唑斯汀过敏性鼻炎微量元素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炎性因子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C-反应蛋白在颈部多间隙感染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 percentage,NEU%)、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在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4月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治疗的118例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病例组。选取同一时期到医院治疗的100例声带息肉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试验组患者脓液分泌物进行菌株鉴定。在入院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1、3和6天,采集试验组患者静脉血2ml,检测NEU%、WBC和CRP水平,治疗前后进行组内对比。对照组在入院时做NEU%、WBC和CRP检测,并对两组进行组间比较分析。按照所测的NEU%、WBC和CRP水平在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中的变化制作出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NEU%、WBC和CRP的截断值、曲线下面积以及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度。结果从病例组118例患者标本中共分离得到了13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86株占63.24%、革兰阳性菌46株占33.82%和真菌4株占2.94%;治疗前和治疗后1 d,试验组NEU%和WBC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治疗后1 d、3 d和6 d,病例组CRP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治疗的进展,病例组NEU%、WBC和CRP水平均呈下降趋势(P<0.05);以患者入院当天NEU%、WBC和CRP数据为基础进行ROC曲线分析,NEU%、WBC和CRP对颈部多间隙感染的截断值分别为45.60%、9.12×10^9/L和35.56 mg/L,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9、0.874和0.981;WBC特异度为85.59%,均高于NEU%的61.86%及CRP的71.19%;CRP灵敏度为84.75%,准确度为87.29%,高于NEU%的77.97%、83.05%和WBC指标的81.36%、77.12%。结论检测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血液NEU%、WBC和CRP水平动态变化对于评估其病情严重程度和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尤其是CRP对病情发展有更高的敏感性。
张应龙刘维龙宇蒲红江洪
关键词:白细胞C-反应蛋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