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喜增 作品数:43 被引量:143 H指数:6 供职机构: 南阳市中心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痰热清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急性肺炎的疗效观察 2005年 白留江 朱喜增关键词:痰热清 慢性乙型肝炎 合并症 急性肺炎 肺部感染 丙型肝炎患者IL-2与肝功能及丙型肝炎病毒RNA的相关性分析 2015年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患者白介素-2(IL-2)与肝功能及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的相关性情况。方法收集南阳市中心医院2009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丙型肝炎患者60例作为丙型肝炎组,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IL-2,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CV-RNA情况。分析丙型肝炎患者IL-2与HCV-RNA、肝功能的相关性。结果丙型肝炎组IL-2、ALT、AST、TBIL、DBI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85、72.02、48.82、43.19、31.32,均P〈0.05),丙型肝炎患者IL-2与HCV-RNA呈负相关(r=-0.429,P〈0.05),与ALT、AST呈正相关性(r=0.503、0.512,P〈0.05)。结论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IL-2水平表达增高,HCV可促进IL-2的分泌,并与肝功能损伤有关。 朱喜增 翟玉峰关键词:丙型肝炎 IL-2 肝功能 HCV-RNA 氧化苦参碱在乙肝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02年 朱喜增 刘晓政 孙春伟关键词:失代偿期 氧化苦参碱 乙型肝炎 肝硬化 血清HBsAg浓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动态监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治疗过程中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水平,探讨HBsAg水平对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严格入选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1年的E T V治疗,于0、3、6、9、12 m o检测HBs Ag、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水平,采用t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等进行分析.结果:52例(57.78%)患者经治疗后有效,38例(42.22%)无效,有效组年龄明显高于无效组,HBs Ag、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无效组(P<0.05);有效组和无效组HBs Ag及HBV D N A水平均呈下降趋势,有效组下降速度明显快于无效组(P<0.05);HBs Ag和HBV DNA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0.5353,P<0.0001);各时点HBs Ag水平对ETV抗病毒治疗有效具有预测价值,ROC曲线下的面积从小到大依次为:治疗3 mo<基线<治疗6 mo<治疗9 mo<治疗12 mo.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 Ag水平,可以作为其抗病毒有效性的预测因子,其检测简单、经济、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朱喜增 翟玉峰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恩替卡韦 复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74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复合干扰索(comb interferon,CITF)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复发及无应答慢性丙型肝炎的效果。方法对74例干扰素治疗后复发或无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用复合干扰素15ug,每周3次,皮下注射,疗程24周,观察治疗过程中、治疗结束时及停药半年后的临床症状、体征、ALT、丙型肝炎病毒持续免疫应答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72例患者完成治疗,复发组和无应答组治疗结束后HCV—RNA持续阴转率分别为73%和37%(P〈0.05),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复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用于治疗复发或无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有一定的疗效。 朱喜增 裴旭东 张怀宏关键词:干扰素类 利巴韦林 血清TIMP-1、PEPD、sTim3、IFN-γ的变化与肺结核肺部受累情况及化疗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蛋白酶抑制剂-1(TIMP-1)、脯氨酸肽酶(PEPD)、可溶性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sTim3)、γ-干扰素(IFN-γ)与肺结核患者肺部受累及化疗预后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传染病科确诊的98例初治肺结核患者(病例组)、90例健康体检对象作为对照组,检测并对比两组的血清TIMP-1、PEPD、sTim3、IFN-γ水平;并根据病例组患者影像学资料分为单肺受累组/双肺受累组、化疗结局进行分层分析。结果病例组患者的血清PEPD、sTim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患者的血清IFN-γ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的血清TIMP水平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肺受累的肺结核患者的血清TIMP-1、PEPD、sTim3水平显著高于单肺受累组(P<0.05),双肺受累的肺结核患者血清IFN-γ水平显著低于单肺受累组(P<0.05);治疗6个月后,治愈组的血清TIMP-1、PEPD、sTim3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失败组(P<0.05),治愈组的血清IFN-γ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失败组(P<0.05)。结论检测血清TIMP-1、PEPD、sTim3、IFN-γ水平对于肺结核的辅助诊断、肺部受累病情及治疗结果判断均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曾俊风 徐瑞峰 朱喜增 卢瑞杰 孙春伟 霍丽亚 张红谨关键词:脯氨酸肽酶 肺结核 免疫球蛋白和肝功能指标检测在肝硬化慢性肝衰竭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和肝功能指标检测在肝硬化慢性肝衰竭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肝硬化慢性肝衰竭患者的免疫球蛋白和肝功能指标水平,统计1年内患者的生存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对肝硬化慢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死亡组的IgA、IgG、IgM、AST、ALT、TBIL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IgA、IgG、IgM、AST、ALT、TBIL均是肝硬化肝衰竭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ST和TBIL预测肝硬化慢性肝衰竭患者死亡的约登指数较高,分别为91.17%和82.34%。结论免疫球蛋白和肝功能指标检测在肝硬化慢性肝衰竭患者不良预后评估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陈晨 朱喜增关键词:预后 免疫球蛋白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发生肝肾综合征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 探讨分析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并发肝肾综合征(HRS)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患者的基础临床资料、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基线时临床检测指标,筛选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肝肾综合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60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发生HRS 17例,发病率为2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白蛋白、血钠、肝功能分级(Child-Pugh评分)、晚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脑病是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发生肝肾综合征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发生肝肾综合征的患病率较高,动态监测各种敏感指标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治疗措施,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朱喜增 翟玉峰 王江华静脉注射利福平治疗老年肺结核患者的疗效及对机体免疫的影响 被引量:29 2015年 目的探讨利福平治疗菌阳性老年肺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0例初治涂阳老年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强化期给予乙胺丁醇、异烟肼、吡嗪酰胺抗结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利福平静脉注射,持续治疗3个月。观察比较两种方案治疗老年肺结核的痰菌转阴率及病灶吸收率及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结果观察组治疗1、2、3个月痰菌转阴率及病灶吸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淋巴细胞、IL-6、IL-10、TNF-α显著低于治疗前,而治疗后观察组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福平能有效改善老年肺结核患者机体免疫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朱喜增 翟玉峰关键词:利福平 肺结核 炎症因子 TMSB10 mRNA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免疫浸润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TMSB10 mRNA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免疫浸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从TCGA数据库中下载原发性肝癌数据集,分析TMSB10 mRNA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生存率、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纳入我院1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免疫组化法分析TMSB10 mRNA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差异。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据随访结果分为预后不良组(n=81)和预后良好组(n=69),分析原发性肝癌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原发性肝癌组织中TMSB10 mRNA的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显著增加(P<0.001)。原发性肝癌患者TMSB10 mRNA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84.4月和49.7月,与低表达组相比,高表达组生存率显著降低(HR=1.55,P=0.039)。原发性肝癌组织中TMSB10 mRNA表达水平与B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浸润程度均呈正相关。原发性肝癌组织中TMSB10高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χ^(2)=103.419,P<0.001)。血管侵犯、AJCC分期为Ⅲ~Ⅳ期和TMSB高表达是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预后不良患者中,TMSB10高表达患者复发、转移时间较低表达患者显著缩短(t=4.456,P<0.001)。结论:TMSB10 mRNA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免疫浸润呈正相关,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生物学标志物之一。 赵萍 闪海霞 苏博 朱喜增 庞丹 贾会文关键词:肝肿瘤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