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 作品数:13 被引量:38H指数:4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结直肠癌腹膜转移伴卵巢转移的治疗现状与挑战被引量:3
- 2020年
- 腹膜是结直肠癌转移的好发部位。出现腹膜转移的女性结直肠癌患者常伴有卵巢转移。通常认为出现腹膜转移和卵巢转移的女性结直肠癌进展迅速且预后极差,目前仍无有效的治疗手段。虽然结直肠癌患者接受化疗及靶向药物后可显著改善预后,但同时伴有腹膜转移和卵巢转移的女性结直肠癌患者却无法明显获益。许多研究证实肿瘤细胞减灭术(CRS)联合腹腔内热灌注化疗(HIPEC)可延长这类患者的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本文综述了结直肠癌腹膜转移和卵巢转移患者的诊治现状和相关进展。
- 陈超赵亚梅葛晓旭王健王达丁克峰孙立峰
- 关键词:结直肠癌腹膜转移卵巢转移腹腔热灌注化疗肿瘤细胞减灭术
-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几点探索与思考被引量:5
- 2022年
- 研究生是高校科学研究的主力军,青年时代是科学创新的黄金时期。文章通过分析现今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围绕兴趣培养、因材施教、批判精神、团队氛围、科研素养、学术交流和科研心态等七个方面提出对策,期望提高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主动性,塑造良好的导学关系,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 吴晶晶王健
-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导师
- 小肠胃肠间质瘤术后腹腔内广泛转移多学科综合诊治一例被引量:3
- 2018年
- 本文介绍1例原发灶切除术后7年出现腹腔转移的小肠胃肠间质瘤后续的诊治经过。患者11年前因消化道出血行小肠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4年前患者因出现腹腔转移开始口服伊马替尼(400 mg/d),27个月后疾病进展。经多学科专家组讨论后,患者选择行伊马替尼增量(600 mg/d)继续治疗,但5个月后疾病再次进展;患者遂改用舒尼替尼(37.5 mg/d)继续治疗。2个月后腹腔转移灶明显进展,经多学科专家组再次讨论,患者接受开腹腹腔肿瘤细胞减灭术。患者术后继续口服舒尼替尼,从初次复发至今,已获得52个月的生存时间。
- 何佳炜赵亚梅王健王健王展怀孔祥兴孔祥兴孔祥兴王六红王超袁瑛丁克峰
-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复发转移伊马替尼舒尼替尼
- 整合素αvβ6对结肠癌细胞中整合素αvβ5内吞胞吐循环的影响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整合素αvβ6对结肠癌细胞中整合素αvβ5内吞胞吐循环及细胞黏附、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细胞中整合素αvβ6和αvβ5的表达情况,通过整合素内吞实验、胞吐实验和capture-ELISA实验检测不同细胞中整合素αvβ6和αvβ5的内吞胞吐循环时相,利用细胞黏附实验和细胞迁移实验检测各种细胞在不同基质表面黏附和迁移能力的差异。结果:SW480、SW480 wild-typeβ6和SW480 mock细胞中整合素αv亚基和β5亚基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SW480 wild-typeβ6细胞中整合素β6亚基的表达显著高于另外2种细胞(P<0.05);SW480细胞中整合素αvβ5存在内吞胞吐循环,但当向SW480细胞中转染β6亚基后,整合素αvβ6进行内吞胞吐循环的同时,会对整合素αvβ5的内吞和胞吐过程产生抑制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细胞中整合素αvβ6和αvβ5的内吞胞吐循环的差异,会影响细胞在纤连蛋白(整合素αvβ6配体)和玻连蛋白(整合素αvβ5配体)表面的黏附和迁移能力。结论:整合素αvβ6和αvβ5拥有共同的α亚基,它们在细胞内的内吞胞吐循环存在某种竞争性关系,当二者同时存在时,整合素αvβ6会抑制αvβ5的内吞胞吐循环过程,并由此对细胞在相应基质表面黏附和迁移能力产生影响。
- 张琦王健陈融彭程牛卫博牛军
- 关键词:整合素类胞吐作用
- PD-1单抗治疗对微卫星不稳定型直肠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PD-1单抗治疗微卫星不稳定型(MSI-H)直肠癌对患者外周和局部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方法:收集1例MSI-H直肠癌患者PD-1单抗治疗前后外周血及肿瘤活检组织样本,采用酶解法结合机械法解离样本,制备成单细胞悬液。采用单细胞质谱流式技术(CyTOF)检测外周及肿瘤浸润免疫细胞上免疫相关标志物的表达情况。结果:根据CyTOF检测结果,PD-1单抗治疗前后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的CD45^(+)免疫细胞分别被分为39个和34个细胞亚群。PD-1单抗治疗后,外周血中B细胞显著减少,肿瘤组织中B细胞、γδT细胞显著富集,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T细胞亚群中CD4^(+)TEM细胞占比显著升高,而CD4^(+)Treg细胞则显著减少:在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多种免疫细胞亚群的免疫相关标志物表达存在差异,其中CCR6在各亚群表达显著升高,而ICOS、PD-1等在T细胞亚群中表达则显著降低。结论:PD-1单抗治疗MSI-H直肠癌后,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的免疫细胞组成及免疫相关标志物的表达发生变化,免疫微环境发生动态调整,为研究PD-1单抗的治疗机制提供重要依据。
- 王浩周铭史颢瑜刘斯堃盛彪葛晓旭王健
- 关键词:肿瘤微环境
- 五子衍宗丸加味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肾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4
- 2019年
- 目的+探讨五子衍宗丸加味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肾虚血瘀证的疗效。方法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诊治的88例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采取显微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后1周给予五子衍宗丸加味治疗,1剂/d,2次/d,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精液指标(精子密度、精子活力、精子活率、精液液化时间)、精索静脉管径、肾虚血瘀证症状评分、临床疗效以及配偶妊娠率。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精子密度、a级精子、精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精液液化时间和精索静脉管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肾虚血瘀证症状(腰膝酸软、性功能减退、神疲肢倦、健忘、头晕耳鸣、少腹隐痛、舌质暗红且舌边尖有瘀点、脉涩)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8.64%,明显高于对照组(68.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发现,观察组的配偶妊娠率为36.36%,显著高于对照组(15.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五子衍宗丸加味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肾虚血瘀证,可改善精液质量,缩窄曲张静脉管径,提高临床疗效和配偶妊娠率。
- 俞保柱曹莉王健刘红辉张大更
- 关键词:五子衍宗丸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症肾虚血瘀证
- 根治手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预防T4结直肠癌的腹膜转移风险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 目的 结直肠癌的腹膜转移目前被认为是终末期的肿瘤,是不可治愈,以全身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近年来细胞减灭术(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的治疗模式用于治疗腹膜转移癌,使这些患者获得生存获益,但这种治疗模式往往伴...
- 孙立峰王展怀王健李军徐栋谭伊诺何佳炜赵亚梅葛晓旭王建伟宋永茂丁克峰袁瑛张苏展郑树
- 关键词: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癌腹腔热灌注化疗
- 改良Bresler术治疗直肠前突合并直肠粘膜松弛的疗效评估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索改良Bresler术治疗直肠前突合并直肠粘膜松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及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9例直肠前突合并直肠粘膜松弛患者,所有患者采用改良Bresler术治疗,即直肠后壁2/3用管型吻合器降落伞荷包的方法横向切除钉合,前壁1/3采用Bresler术纵向切除钉合粘膜,评价患者Wexner便秘评分、患者满意度以及术后6个月直肠前突情况。结果手术平均时间(31.1±5.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6.3±7.5)ml、平均住院时间(7.2±1.3)d,术前和术后3、6个月,Wexner便秘评分平均值分别为(17.79±2.30)分、(6.71±1.18)分、(6.90±1.42)分;术前及术后6个月复查排粪造影,比较直肠前突情况,平均测量数值分别为:(3.6±0.4)cm、(0.7±0.2)c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3.15,P<0.01)。结论改良Bresler术治疗直肠前突合并直肠粘膜松弛疗效确切、安全,但还需随机、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去验证。
- 邓群刘智勇任华王健孙立峰丁克峰
- 关键词:直肠外科手术出口梗阻型便秘直肠前突
- 根治手术联合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具有腹膜转移高风险的结直肠癌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SHIP研究):安全性报告
- 王展怀王健孙立峰李军徐栋谭伊诺何佳炜赵亚梅王建伟宋永茂吴淑丹丁克峰袁瑛张苏展郑树
- 结直肠癌腹膜转移预后预测模型的建立--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 目的 腹膜转移(peritoneal metastases,PM)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第二大死亡原因,仅次于结直肠癌肝转移。
- 何佳炜王健赵亚梅葛晓旭俞少俊王展怀李军宋永茂丁克峰孙立峰
- 关键词: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肿瘤细胞减灭术腹腔热灌注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