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
- 作品数:17 被引量:68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 西藏措勤晚白垩世英安岩的厘定与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6
- 2013年
- 野外地质调查和SHRIMP锆石U/Pb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拉萨地块中带措勤地区发育一套形成于晚白垩世中期的英安岩(88.5±1.2Ma)。该套火山岩具有岛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为地壳深部岩浆岩部分熔融形成的I型岩浆岩,经历了明显的斜长石分离结晶作用。与同时代的侵入岩相比,该套火山岩为高度演化的岩浆,Rb/Sr比值较高,但Sr/Y比值较低。在拉萨地块内部,广泛发育的90~85Ma的岩浆作用与新特提斯洋的北向俯冲作用相关。
- 王伟曾令森曾令森刘静肖萍
- 青藏高原中部莫霍面形态特征
- 关于莫霍面的性质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化学(岩性)间断面说和物理"相变"面说。地震学的研究,包括人工地震、层析成像反演以及接收函数等都发现莫霍面在青藏高原的主要缝合带下部都有不同程度的错断,然而这些莫霍面...
- 王伟赵俊猛刘红兵裴顺平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中部接收函数偏移成像下地壳缝合带
- 文献传递
- 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青藏高原中部地壳结构
-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唯一正在进行的“陆—陆碰撞”的巨大天然实验场,研究高原的形成和演化有可能对“洋—陆碰撞”主宰的经典板块构造学形成重要补充和创新。探测青藏高原壳幔结构及深浅速度界面关系,对研究深浅部动力学和深部物质运移如何...
- 王伟
- 关键词:区域地质地壳结构青藏高原
- 转换波等效速度误差分析
- Bancroft等提出等效偏移距偏移(EOM)方法,对转换波成像进行了研究:先将PP波基于CSP道集成像,获得每个时间点的偏移速度场;然后用固定速度比对PS波抽取CSP道集,按速度比将PP波散射偏移速度场换算到PS波时间...
- 王伟尹军杰王赟
- 关键词:检波点CSP
- 文献传递
- 青藏高原中部壳幔各向异性研究
- 1.引言研究地震波传播的各向异性是探测地球内部构造和变形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对地震波传播各向异性的研究,我们能够获得地球内部物质的组构和应力应变状态信息,估计深部构造的埋深和延展。在构造稳定区,各向异性被认为是该区最后一...
- 赵俊猛黄英刘宏兵裴顺平高星程宏岗唐伟徐强王伟杨磊
- 关键词:快波偏振方向青藏高原中部横波分裂
- 文献传递
- 活动构造对高原边界侵蚀速率空间分布的控制作用——以龙门山地区为例被引量:18
- 2012年
- 利用穿过龙门山地区的河流水文与泥沙资料估算该地区现代侵蚀速率,进而研究探讨其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年代尺度的现代侵蚀速率空间分布表明,高侵蚀区分布于控制高原边界的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和岷山活动断裂带附近且位于逆冲断裂上盘宽约50km范围内,其值达0.5~0.8mm/a。在地形上,该高侵蚀速率区对应于陡峭高原边界的地形陡坡带。自龙门山断裂带向高原内部,侵蚀速率快速降低,在距离断裂带北西200km的地区侵蚀速率小于0.05mm/a。河流输沙量估算的现代侵蚀速率值与河沙宇宙成因核素估算的千年时间尺度的流域平均速率和低温热年代学方法估算的百万年时间尺度的单点平均侵蚀速率基本一致。季风降雨在龙门山地区也存在自东南向北西递降的趋势,但年降水量自山前的1000mm到高原内部的600mm的递减梯度较小,不足以解释侵蚀速率的一个数量级的减小。气候对侵蚀作用的影响更多地表现在时间域随季风降雨强度的年及季节性波动而震荡,最突出的表现为80%~90%侵蚀产物在6~9月被季风降水输移出去。逆冲断裂上盘宽约50km的高侵蚀区以及与地形陡坡带的对应性,体现了断裂上盘物质在从较平的断坪向较陡的断坡区运移过程中抬升增加的侵蚀卸载均衡。0.5~0.8mm/a的抬升剥蚀率与该地区已知的1.4~3.0mm/a的水平缩短速率匹配,说明龙门山高原边界地形处于通量平衡态,且上地壳缩短与龙门山边界的陡降地形是匹配的。
- 文力刘静M.Oskin曾令森王伟
- 关键词:河流输沙
- 地震散射波模拟成像方法在铜陵某矿区的应用被引量:9
- 2009年
- 针对深部隐伏的金属矿床,以铜陵某矿区为例,应用散射波正演模拟技术,对金属矿地震数据野外采集中涉及的偏移距、覆盖次数、道间距等参数进行了不同炮记录的模拟对比,辅助指导非均匀地质体金属矿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的观测系统设计;针对该地区实际采集的地震数据,应用基于等效偏移距的共散射点成像方法,对金属矿地震数据进行了处理,通过与常规反射波法处理结果对比,散射成像效果较好,说明散射波技术在金属矿地震勘探中应用有一定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 尹军杰王伟王赟叶树刚
- 关键词:隐伏矿散射波数据采集成像
- 强震滑坡在活动造山带地形演化中的作用--以汶川地震和龙门山为例
- 王伟刘静肖萍唐茂云
- 文献传递
- 基于散射成像的多次波衰减
- 为解决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多次波问题,研究了散射成像衰减多次波方法,分析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实现步骤以及实际应用效果.散射成像方法主要是根据散射波的波场特征及散射理论,利用共散射点的等效偏移距道集对地下地质体进行偏移成像.基...
- 尹军杰王伟王赟刘学伟李文慧赵志伟
- 关键词:散射波多次波
- 文献传递
- 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密度与磁化强度及动力学含义被引量:14
- 2006年
- 利用横贯柴达木盆地南北的格尔木—花海子剖面岩石圈二维P波速度结构以及地震波速度与介质密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该剖面岩石圈二维密度结构与二维磁化强度的初始模型。依据重磁同源原理,在柴达木盆地重、磁异常的二重约束下完成了重磁联合反演,获得了该剖面岩石圈二维密度结构与二维磁化强度分布。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地壳厚度沿测线变化较大,平均厚度约60km。在柴达木盆地南缘地壳厚约50km,达布逊湖附近地壳最厚为63km左右,大柴旦附近地壳较薄,为50km左右。柴达木盆地的地壳纵向上可分为三层,即上地壳、中地壳与下地壳。位于盆地中部的中、下地壳分别发育大范围的壳内低密度体,并处于上地幔隆起的背景之上;横向上可将盆地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分界在达布逊湖附近。整个剖面结晶基底埋深变化也很大,在达布逊湖附近为12km,在昆仑山北缘基底几乎出露地表。结晶基底的展布形态与地壳底界,即莫霍面呈近似镜像对称。综合研究认为,柴达木盆地的岩石圈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差异,其分界在达布逊湖的北面。在盆地南部,岩石圈介质横向变化较小,各层介质分布正常;在盆地的北侧,岩石圈结构特别在中、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横向上发生了变化。壳内低密度体的存在意味着柴达木盆地具有较热的岩石圈和上地幔,加之基底界面与莫霍面的镜像对称分布,形成与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构造差异。多种地球物理参数所揭示的地壳上地幔结构及其横向变化特点为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及青藏高原北部边界的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岩石圈尺度的地球物理证据。
- 赵俊猛唐伟黎益仕姚长利张进王伟黄英
-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磁化强度地球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