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作品数:39 被引量:804 H指数:17 供职机构: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外源亚精胺对水分亏缺下冬小麦小花发育及结实特性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5 2019年 为了探究外源亚精胺(Spd)对水分亏缺下冬小麦小花发育动态、结实特性、内源激素含量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泰科麦33为试验材料,设置正常灌水WW(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5%~80%)和水分亏缺WD(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0%~60%)2个水分处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喷施外源Spd对水分亏缺下小麦强势小花的发育无显著影响,但是显著加快了弱势小花的发育进程。正常灌水条件下喷施Spd显著提高了小麦穗基部的可孕小花数(FF)、结实粒数(GN)和结实率(GS)。正常灌水和水分亏缺条件下喷施Spd提高1,2,3,4花位的结实粒数,分别提高4.6%,9.1%,21.8%,57.1%和0.7%,1.4%,4.1%,31.5%,同时提高弱势小花内源Z+ZR的含量,在开花前2~6 d,强势小花的Z+ZR高于弱势小花,水分亏缺处理强势小花和弱势小花的ABA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从开花前14 d至开花期,小麦小花中Spd、Spm和Put含量呈明显下降趋势。正常灌水和水分亏缺条件下喷施Spd处理后提高小花中内源Spd和Spm,降低Put的含量,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籽粒产量分别提高2.01%和20.83%。因此认为,水分亏缺条件下外源喷施Spd,增加了弱势小花内源Spd、Spm和Z+ZR含量,提高弱势小花(Z+ZR)/ABA的比值,同时加速弱势小花的发育,抑制小花退化,提高结实率,进而改善结实特性,从而提高小麦穗粒数,最终提高籽粒产量。 孔祥 张鑫 黄翠 骆永丽 李勇 金敏关键词:水分亏缺 小花发育 亚精胺 弱光条件下不同穗型小麦品种旗叶光合特性和抗氧化代谢 被引量:36 2012年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比较了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农18和多穗型品种济南17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可溶性蛋白和总糖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对不同程度弱光响应的差异,为黄淮麦区小麦高产稳产栽培及品种选用提供理论依据。从开花期至成熟期分别对两品种进行25%(S1)、50%(S2)和90%(S3)的弱光处理,以正常光照(S0)为对照。结果表明,S1和S2处理提高了小麦灌浆期内旗叶叶绿素含量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而S3处理提高了花后0~6d旗叶叶绿素含量和Fv/Fm,之后显著低于对照;随弱光程度增强旗叶花后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升高,而叶绿素a/b比降低。S2和S3处理显著抑制了旗叶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旗叶Pn、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总糖含量;而S1处理增强了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提高了小麦旗叶Pn、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总糖含量。相同处理条件下,与泰农18相比,济南17的旗叶叶绿素含量较高,光系统II(PSII)活性较强,同时抗氧化酶活性下降较慢,膜脂过氧化程度低,使叶片功能免受破坏,保证了光合作用的进行。75%光照条件下(S1)的小麦抗氧化酶具有较高活性,叶片膜脂化程度低,抗逆性较强,旗叶Pn高值持续期长,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多穗型品种比大穗型品种更能适应黄淮麦区小麦生育后期光照不足的生产条件。 徐彩龙 尹燕枰 蔡瑞国 王平 李勇 郭俊祥 陈二影 翟学旭 刘铁宁 王振林关键词:穗型 弱光 光合特性 抗氧化代谢 高浓度臭氧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2010年 采用开顶式同化箱(open-top chambers,OTCs)装置,设置活性碳过滤大气(CF,[O3]<10μg.kg-1)和高臭氧(O3)浓度(HO,约为80μg.kg-1)两个处理,研究开花后高浓度O3对大豆农艺性状、叶面积、叶绿素、抗氧化系统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F)同期相比,HO处理植株的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极显著增强(P<0.01),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其活性逐渐降低;HO处理下植株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和抗坏血酸(AsA)含量降低,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表明膜脂过氧化进程加快;大豆的单株干物质量、有效结荚数、籽粒数、百粒重和产量都有所降低,其中产量降低了47%,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 李彩虹 李勇 乌云塔娜 吴光磊 蒋高明关键词:臭氧 大豆 叶绿素 抗氧化酶 施氮时期对小麦籽粒HMW-GS积累及GMP粒度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8 2011年 在225kghm?2施氮水平下,设置起身肥(SE,GS30)、拔节肥(JT,GS32)和孕穗肥(BT,GS41)3个追施氮肥处理(底追比1:1),研究了追肥时期对强筋小麦济南17和弱筋小麦鲁麦21籽粒HMW-GS积累和GMP粒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籽粒HMW-GS于花后14d均已形成,济南17籽粒HMW-GS和GMP含量均高于鲁麦21,说明强筋小麦具有较强的谷蛋白积累能力。济南17成熟期籽粒HMW-GS和GMP含量以SE处理最高,施氮时期后移其含量呈下降趋势。JT处理显著提高鲁麦21灌浆中后期HMW-GS的积累速度,延长HMW-GS的快速积累期。济南17SE处理和鲁麦21JT处理的籽粒x型亚基(1、4或5、7)在灌浆中后期的积累速率显著提高。追肥时期对y型亚基的积累速率无显著影响。追氮时期后移均提高两品种籽粒GMP小颗粒的(粒径<12μm)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降低大颗粒(粒径>100μm)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济南17粒径>12μm的GMP颗粒数目百分比因追氮时期后移而增加,鲁麦21粒径>12μm的GMP颗粒数目百分比则降低。含4+12亚基的强筋小麦济南17比含5+10亚基的弱筋小麦鲁麦21偏向于更高的大颗粒体积比例,说明亚基间的聚合和GMP颗粒的分布不仅与亚基类型有关,而且与单位面粉中亚基的含量密切相关。 曹丽 王振林 戴忠民 尹燕枰 翟学旭 倪英丽 蔡铁 李勇 王平 陈二影 郭俊祥 陈晓光关键词:小麦 施氮时期 外源ABA和GA对小麦籽粒内源激素含量及其灌浆进程的影响 被引量:69 2011年 【目的】探讨喷施外源脱落酸(ABA)或赤霉素(GA)对小麦籽粒内源激素含量及其灌浆进程的影响,为激素调控提高籽粒的粒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选用山农1391和藁城8901两个品种,籽粒灌浆初期喷施ABA或GA两种外源激素于穗部,定期取籽粒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籽粒内源激素含量,用三次多项方程式对籽粒灌浆进程进行模拟并分析相关参数。【结果】喷施外源ABA或GA均能显著增加两个品种的粒重。外源ABA或GA对粒重的调控存在粒位效应。喷施ABA显著增加强势粒粒重,喷施GA使强势粒和弱势粒粒重均显著增加。喷施外源ABA显著提高籽粒ABA含量,喷施外源GA显著提高籽粒GA含量,喷施外源ABA或外源GA均显著提高灌浆中后期籽粒IAA和CTK的含量,尤其是喷施外源GA效果更为明显。喷施外源ABA或外源GA均能延长籽粒的灌浆持续期,喷施ABA显著提高灌浆初期强势粒的灌浆速率,而喷施GA显著提高灌浆中后期强势粒和弱势粒的灌浆速率。【结论】喷施外源ABA或外源GA通过改变籽粒内源激素水平,调节灌浆起始时间和籽粒灌浆持续期,进而调控籽粒粒重的形成。喷施ABA是通过提高强势粒粒重来增加粒重的,喷施GA是通过提高强势粒和弱势粒的粒重来增加粒重的。 杨卫兵 王振林 尹燕枰 李文阳 李勇 陈晓光 王平 陈二影 郭俊祥 蔡铁 倪英丽关键词:强势粒 弱势粒 内源激素 籽粒灌浆 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和氮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2 2016年 为了探讨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及施氮量对土壤耕性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于2012年10月至2015年6月连续3个小麦生长季进行了田间定位试验。设3种耕作方式,分别为连续3年旋耕秸秆不还田、连续3年旋耕秸秆还田和前2年旋耕秸秆还田第3年深耕秸秆还田,每种耕作方式下均设4个施氮水平,施氮量依次为165、225、300和360 kg hm^(-2)。与旋耕相比,深耕促进还田玉米秸秆的腐解,且增施氮肥能提高秸秆腐解速度,从而提高耕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秸秆不还田条件下,连续旋耕降低了0~30 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结果土壤容重增大,孔隙度降低,且增施氮肥不利于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秸秆还田条件下,连续旋耕提高了0~1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土壤容重随之减小,孔隙度增加;秸秆还田条件下,连续2年旋耕1年深耕比连续旋耕增加了10~3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显著降低了0~20 cm土层容重,增加了0~20 cm土层的总孔隙度和10~30 cm土层的毛管孔隙度。连续3年旋耕造成冬小麦减产,尤其是秸秆不还田处理,第3年产量较第1年下降5.0%~8.7%;旋耕秸秆还田较旋耕不还田平均增产7.3%~8.9%,但在第3年产量下滑;而旋耕还田后适时深耕还田比连续旋耕还田平均增加有效穗数14.5%,增加穗粒数5.7%,产量平均提高7.6%。在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增施氮肥有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但225、300和360 kg hm^(-2)氮肥水平的产量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宜采取秸秆还田、2年旋耕1年深耕、配施纯氮225 kg hm-2的种植模式。 庞党伟 陈金 唐玉海 尹燕枰 杨东清 崔正勇 郑孟静 李勇 王振林关键词:耕作模式 秸秆还田 氮肥 秸秆还田及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 2017年 为研究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冬小麦花后旗叶SPAD值、干物质积累、氮效率及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济麦22(JM22)为材料,于2015—2016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测定冬小麦产量及氮效率。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秸秆处理:秸秆还田(S1)与无秸秆还田(S0);副区为氮肥处理:设置施氮水平分别为0(N1)、180kg/hm^2(N2)、240 kg/hm^2(N3)、300 kg/hm^2(N4),基追比例均为1∶1。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冬小麦花后旗叶SPAD值,同一时期SPAD值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与单施氮肥相比较,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提高了花后干物质积累比例,增幅为0.24%~6.75%,增加施肥量有利于冬小麦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总量的提高。秸秆还田配施适量氮肥显著提高了冬小麦氮效率,增加了穗粒数及千粒重最终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韩明明 李文倩 陈金 李勇关键词:冬小麦 秸秆还田 氮效率 氮肥 磷肥对小麦籽粒HMW-GS积累及GMP粒度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7 2010年 在112.5kghm-2和225kghm-2两种氮水平下,检测了施磷量对强筋小麦山农12籽粒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积累及谷蛋白大聚合体(GMP)粒度分布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小麦籽粒HMW-GS在花后14d已形成,成熟期籽粒HMW-GS含量表现为施磷处理高于不施磷处理。在低氮条件下,施磷有助于HMW-GS的积累,而在正常施氮条件下过多施磷则不利于其积累。在低氮条件下,粒径<10μmGMP颗粒体积百分比随施磷量增加而显著降低;在正常氮水平下,施磷降低粒径<10μmGMP颗粒体积百分比,其效应表现施磷0kghm-2处理最大,其次为施磷40kghm-2和100kghm-2处理,施磷160kghm-2处理最小。两种施氮水平下分别增施磷肥,粒径在10~100μm和>100μmGMP颗粒的体积百分比均呈现随磷肥用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在正常氮水平下,各施磷处理间籽粒中GMP颗粒数目百分比无明显差异。成熟期籽粒中HMW-GS含量与粒径<10μmGMP颗粒体积百分比呈显著负相关,而与10~100μmGMP颗粒体积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较大粒径GMP颗粒具有较高的HMW-GS含量。 倪英丽 王振林 李文阳 闫素辉 尹燕枰 李勇 王平 陈晓光关键词:小麦 磷素 小麦花后弱光引起籽粒淀粉的粒度分布及组分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26 2009年 在籽粒灌浆阶段(花后1-30 d)对小麦进行光强为自然光照45%的弱光处理,研究了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和组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麦籽粒淀粉粒体积分布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在5.1-6.1μm和20.7-24.9μm,两峰值间的低谷出现在9.9μm左右。表面积分布和数目分布分别表现为双峰和单峰曲线。小麦花后弱光显著降低2.8-9.9μm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增加22.8-42.8μm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同时花后弱光显著降低〈0.8μm和2.8-9.8μm淀粉粒表面积百分比,增加0.8-2.8μm和〉9.9μm淀粉粒表面积百分比。可见灌浆期弱光显著降低籽粒B型(〈9.9μm)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而A型(〉9.9μm)淀粉粒比例相对增加。与A型淀粉粒相比,B型淀粉粒对弱光的反映更敏感。小麦弱光处理籽粒淀粉及其组分含量显著低于对照,但其直/支比较对照高。相关分析表明,籽粒直/支比与2.8-9.9μm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呈显著负相关,而与22.8-42.8μm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花后不同阶段弱光显著增加A型淀粉粒体积百分比、降低B型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其中灌浆中、后期弱光影响程度较前期大。表明,弱光条件下小麦籽粒淀粉合成底物优先供应淀粉粒的生长,而非形成更多的淀粉粒。 李文阳 闫素辉 尹燕枰 李勇 梁太波 耿庆辉 戴忠民 王振林关键词:小麦 弱光 淀粉 淀粉粒 粒度分布 氮硫肥配施对小麦籽粒谷蛋白大聚合体含量及粒度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9 2011年 以优质小麦品种山农15为材料,研究了氮硫肥配施对小麦籽粒谷蛋白大聚合体(GMP)含量、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含量、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LMW-GS)含量和谷蛋白大聚合体(GMP)粒度分布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施氮肥可提高籽粒GMP含量、HMW-GS含量和LMW-GS含量。增施硫肥对籽粒GMP含量无显著影响,但降低了HMW-GS含量和D区LMW-GS含量,提高了B区和C区LMW-GS含量。增施氮肥和硫肥均降低小粒径(d<12μm)GMP颗粒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提高大粒径(d≥12μm)GMP颗粒体积百分比和表面积百分比,但对GMP颗粒数目百分比无显著影响。相关性分析显示,C区LMW-GS含量与小粒径GMP颗粒体积百分比和表面积百分比均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增施氮肥能改变籽粒GMP的绝对含量,增施硫肥却改变籽粒GMP亚基的相对含量。增施氮肥和硫肥对大粒径GMP颗粒的体积及表面积分布均有正向效应;LMW-GS,特别是C区LMW-GS在大粒径GMP颗粒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蔡铁 王振林 尹燕枰 李勇 陈晓光 王平 陈二影 郭俊祥 倪英丽 杨卫兵关键词:小麦 硫肥 HMW-GS LMW-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