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微
- 作品数:6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疾病无缝管理策略在白血病患者化疗中的应用
- 2023年
- 目的:探讨疾病无缝管理策略在白血病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1日~2021年11月30日收治的60例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疾病无缝管理策略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生活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100(WHOQOL-100)],满意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HAMA、HAMD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WHOQOL-100中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疾病无缝管理策略应用于白血病患者化疗中,可改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患者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陈惠勤刘梁洁杜微潘旅艳袁惠怡陈勇婷黄莹付沙沙
- 关键词:白血病化疗
- 基于智能健康管理系统的三级护理质控对提高白血病患者生存意志和诊疗配合的影响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基于智能健康管理系统的三级护理质控对提高白血病患者生存意志和诊疗配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血液科接受治疗的白血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及渐进式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智能健康管理系统的三级护理质控进行干预。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孤独感体验、心理状态及总体幸福感;比较两组患者出病房时和出院后随访半年的生活质量;采用RT-PCR法测定两组患者外周血中IL-2及IL-4 mRNA表达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孤独感UCLA评分、焦虑和抑郁情绪自评HAMD评分及总体幸福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HAMD及UCLA评分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且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总体幸福感评分升高。出病房时,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两组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半年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IL-2、IL-4 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 结论:对白血病化疗患者实施智能健康管理系统的三级护理质控,能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及孤独感,并有助于患者积极乐观情绪和幸福感的提升,提高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并提升患者的IL-2、IL-4的水平,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 杜微陈惠勤曲佳付沙沙
- 关键词:白血病生存意志
- PDCA护理管理在白血病患者PICC中的应用被引量:13
- 2017年
- 目的:探讨PDCA护理管理在白血病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效果中的应用。方法:将102例白血病化疗患者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PICC导管护理,实验组采取PDCA护理管理,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PICC导管留置时间、患者满意度、护理依从性、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PICC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和护理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干预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及护理前,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PICC置管化疗的白血病患者采取PDCA护理管理,可明显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减轻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 杜微
- 关键词: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 外周插入中心导管的血液病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和血栓形成风险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探究外周插入中心导管(PICC)的血液病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和血栓形成风险.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本院住院的PICC置管的血液病患者,以PICC留置过程中首次发生导管感染的血液病患者作为感染组,随机选取性别、置管时间以及年龄相近的没有血流感染的患者以1∶3的比例进行配对,将其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相关临床资料,对血液病患者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和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采取1∶3配对的条件logistics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感染组与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例数分别为3例和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与对照组肛周感染发生例数分别为3例和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与对照组泌尿道感染发生例数分别为1例和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与对照组发生心功能不全的例数分别为11例和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与对照组发生呼吸衰竭的例数分别为3例和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与对照组发生肝功能不全的例数分别为4例和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急性白血病P=0.021,OR值为2.021,OR值95%的可信区间为(1.245,3.639);置管次数P<0.01,OR值为1.886,OR值95%的可信区间为(1.557,2.276);粒缺持续时间P=0.001,OR值为1.025,OR值95%的可信区间为(1.011,1.038);最低白蛋白值P<0.01,OR值为0.937,OR值95%的可信区间为(0.917,0.959).血液病患者菌种分析PICC导管相关性局部感染主要为G+菌.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主要为G-菌.结论粒缺持续时间、置管次数、治疗过程中白蛋白最低值是出现PICC导管血流感染和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血液病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和血栓形成时必须采用覆盖G-菌和真菌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 杜微陈惠勤刘梁洁潘旅艳付沙沙
- 关键词:血液病导管相关性感染血栓形成
- 白血病患者行PICC治疗脆弱表型和缺陷累积脆弱指数的预测价值
- 2020年
- 目的探究脆弱表型和缺陷累积脆弱指数预测白血病患者行PICC导管治疗并发局部感染的危险系数。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进行化疗并接受PICC插管的117例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白血病患者脆弱表型和脆弱指数评分评估脆弱性,采用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检测白血病患者导管局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时从穿刺部位收集脓性分泌物样本进行细菌培养以明确其病原菌分布。结果117例白血病患者中共出现19例PICC导管局部感染,感染发生率为16.24%,ALL、CLL、AML、CML患者的PICC导管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患者的脆弱表型评分、脆弱指数评分及导管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脆弱表型升级PICC导管感染比率增加,脆弱表型评分与PICC导管感染比率呈正相关。导管留置时间、穿刺次数、季节和免疫功能均与导管局部感染发生率显著相关(均P<0.05);随着穿刺次数的增加,导管局部感染的发生率显著增加,穿刺次数与导管局部感染的发生率呈正相关。结论PICC为白血病患者提供有效的长期血管通路。脆弱表型和缺陷累积脆弱指数与白血病患者行PICC导管治疗并发局部感染呈正相关。
- 杜微曲佳黄莹陈勇婷
- 关键词: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