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海鹏

作品数:4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管
  • 2篇儿童
  • 1篇影像
  • 1篇肾母细胞
  • 1篇肾母细胞瘤
  • 1篇实验兔
  • 1篇皮内
  • 1篇皮下
  • 1篇皮下注射
  • 1篇中晚期
  • 1篇注射
  • 1篇钆双胺
  • 1篇晚期
  • 1篇细胞
  • 1篇细胞瘤
  • 1篇下注
  • 1篇小肠
  • 1篇小肠淋巴管扩...
  • 1篇疗效

机构

  • 3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3篇赖灿
  • 3篇潘海鹏
  • 2篇周海春
  • 2篇杨丽
  • 1篇贾绚
  • 1篇李群英

传媒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儿童小肠淋巴管扩张症三例CT及MRI影像特点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儿童小肠淋巴管扩张症(IL)的CT及MRI影像特点,提高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经胃镜及病理检查证实并有完整影像资料的3例IL患儿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本组患儿1行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患儿2行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及腹部MRI平扫检查,患儿3行腹部MRI平扫+增强扫描。结果患儿1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示上段空肠局部肠壁弥漫性增厚,增强后明显强化;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被条片状水样低密度影包裹,无强化。患儿2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示肝脏体积明显增大,肝静脉增粗扩张;部分小肠局部肠壁增厚,增强后明显强化;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被条片状水样低密度影包裹,无强化。腹部MRI平扫示十二指肠、部分空肠肠壁增厚。重T2加权像(T2WI)的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重组图像显示腹膜后区及肠系膜区淋巴管广泛扩张,呈网状改变,近端胸导管扭曲扩张。患儿3腹部MRI平扫+增强扫描示后腹膜区、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周围呈团块状长T1、T2信号影,边界尚清,将肠系膜上动脉包埋,血管未见明显受压、变扁。重T2WI的MIP重组图像显示双侧腰干及其外周肠系膜区淋巴管广泛扩张,呈网状改变。结论 IL在重T2WI的MIP重组图像上表现为后腹膜区淋巴管广泛扩张,有一定特征性;结合腹部CT或MRI增强扫描,明确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被条片状无强化的水样低密度影包裹、局部肠壁增厚;可用于无创诊断IL。
潘海鹏劳群费正华赖灿
关键词:淋巴管扩张儿童磁共振成像
儿童中晚期肾母细胞瘤术前经肾动脉栓塞化疗的疗效对比评价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对比评价术前经肾动脉化疗栓塞(TACE)、经肾动脉灌注化疗(TAIC)和全身静脉化疗对儿童中晚期肾母细胞瘤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0例肾母细胞瘤。以肾母细胞瘤患儿术前44例TACE组为研究组,以术前7例TAIC组和9例静脉化疗组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三组患儿治疗前后影像学检查、治疗安全性和远期疗效的差异。观察指标有肿瘤减积率、包膜完整率、坏死率、术后不良反应及随访情况。结果TACE组、TAIC组、静脉化疗组比较,肿瘤减积率:TACE组肿瘤平均缩小46.5%,TAIC组肿瘤平均缩小28.3%,静脉化疗组肿瘤缩小23.3%,TACE组与静脉化疗组肿瘤减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坏死率:TACE组肿瘤均有不同程度坏死,坏死面积占46.0%~95.4%,平均75.1%±12.5%,高于静脉化疗组(65.8%±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患儿肿瘤包膜完整率分别为86.4%(38/44)、5/7和6/9,TACE组与静脉化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化疗后均行手术切除,无死亡病例。44例TACE组治疗后仅5例出现骨髓抑制,对比7例TAIC组治疗后出现4例骨髓抑制和9例静脉化疗组治疗后出现8例骨髓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CE组随访时间20~92个月(中位时间64个月),无瘤生存率95.0%;TAIC组随访时间12~69个月(中位时间30个月),无瘤生存率43.0%;静脉化疗组随访时间16~72个月(中位时间28个月),无瘤生存率56.0%。结论术前TACE能使肿瘤缩小和坏死更明显,全身不良反应小,肿瘤完整切除率更高,手术也更安全,可有效提高生存率,更适用于临床诊疗。
贾绚赖灿潘海鹏周海春杨丽费正华
关键词:WILMS瘤儿童
实验兔皮内、皮下注射钆双胺行间质MR淋巴管成像对脊柱旁淋巴干显像的对比分析
2017年
目的探讨经兔足背皮内、皮下注射钆双胺行脊柱旁淋巴干MR成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8只,首先经足背皮内注射钆双铵(皮内组),间隔3天后再经皮下注射(皮下组),采集冠状位三维扰相梯度回波序列(fl3dcor)图像,分别评价腰淋巴干及胸导管的显示情况。结果皮内组显示所有兔两侧腘窝淋巴结、髂淋巴结及主动脉下淋巴结明显强化,强化持续时间大于30min,最长达90min;6例腰淋巴干全程及乳糜池明显强化;5例可见部分胸导管强化。皮下组显示所有兔两侧腘窝淋巴结均明显强化,但腰淋巴结、腰淋巴干及胸导管未见强化。腰淋巴干及胸导管强化程度总评分皮内组与皮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00,P=0.0002)。结论足背皮内注射钆双胺淋巴管成像能较皮下注射更好地显示腰干淋巴管。
潘海鹏劳群费正华杨丽周海春李群英赖灿
关键词:钆双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