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阳 作品数:7 被引量:94 H指数:4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天文地球 更多>>
致密储集层渗吸影响因素分析与渗吸作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64 2019年 为了探索如何有效发挥裂缝与基质之间的渗吸作用、提高致密储集层开发效果,采用高压大模型物理模拟系统和核磁共振等技术,建立了不同尺度岩心渗吸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致密储集层渗吸过程的影响因素,并构建了水驱油时渗吸作用的定量评价方法。研究表明:逆向渗吸过程中,渗透率越低,油滴析出越晚,渗吸平衡时间越长,采出程度越低;裂缝可有效扩大致密基质与水接触的渗吸面积和渗吸前缘的范围,减小油排出的阻力,提高渗吸速度和采出程度;岩石越亲水,岩样的渗吸速度和采出程度越高。顺向渗吸过程中,渗透率越低,渗吸作用越明显;驱替采出程度与渗透率呈正相关,而渗吸采出程度与渗透率呈负相关。注水吞吐的渗吸距离要大于单纯的逆向渗吸距离,渗透率和注入倍数越大,渗吸距离越大。致密储集层大规模体积压裂与改变储集层润湿性、注水吞吐相结合有利于提高致密储集层的渗吸效果。 杨正明 刘学伟 李海波 雷启鸿 骆雨田 王向阳关键词:物理模拟 核磁共振 影响因素 致密大模型注水吞吐物理模拟 被引量:4 2018年 为了研究致密大模型注水吞吐采油规律,建立大模型多点抽真空饱和水和异步注采饱和油的物理模拟方法,结合自主研发的大型露头致密岩样注水吞吐物理模拟实验系统,创建了致密露头模型注水吞吐物理模拟方法。针对鄂尔多斯致密储层特性进行了致密油藏注水吞吐方式的探索研究。结果表明,致密露头模型注水吞吐物理模拟方法能够真实地模拟致密油藏注水吞吐过程中的渗流规律。在注水吞吐物理模拟实验中,渗透率是影响吞吐开发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造成吞吐采出程度在5.5%~17.1%变化。 王向阳 王向阳 杨正明 丁云宏 刘学伟关键词:致密油藏 注水吞吐 渗流机理 物理模拟 致密油藏活性水采油机理 被引量:5 2017年 注活性水相较于注水有诸多优势,在特低渗、超低渗油藏的实际开发中效果较好,因此可以借鉴到致密油藏的开发上。针对鄂尔多斯盆地X区块致密油储层,选取不同渗透率的岩心进行注水和注活性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结合核磁共振技术,分析致密油岩心的微观孔隙结构、可动流体饱和度以及不同渗透率等级岩心的采出程度、残余油分布等。研究表明:大部分致密油油藏的孔隙为亚微米、微纳米孔,可动流体主要赋存于大于1μm的孔隙中;注活性水效果好于常规水驱,注活性水能够有效地动用微纳米孔中的原油;渗透率越低注活性水的驱油效果越明显,对于渗透率低于0.6×10^(-3)μm的致密油藏,建议采用注活性水开发。 陈挺 陈挺 杨正明 王学武 王向阳 肖朴夫关键词:核磁共振 采油机理 致密油藏大模型逆向渗吸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2018年 为了研究致密油藏压裂和注水吞吐过程中逆向渗吸采油机理,通过大型露头岩样物理模拟实验系统,建立致密油藏逆向渗吸物理模拟实验系统和反向驱替渗流阻力测量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对两种不同渗透率模型进行逆向渗吸物理模拟实验,研究逆向渗吸渗过程中的渗流规律,揭示逆向渗吸采油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逆向渗吸采油效果很弱,且渗透率越低,逆向渗吸置换效果越差;水通过毛管力进入基质置换其中的油,并在裂缝附近区域形成油水混合带,阻碍流体流动;2 m D和0.2 m D露头模型逆向渗吸作用区域分别为10 cm和8 cm;在逆向渗吸作用区域内,2 m D和0.2 m D露头模型逆向渗吸采出程度分别为6.3%和3.7%。 王向阳 王向阳 杨正明 刘学伟关键词:渗流机理 物理模拟 注入体积对注水吞吐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4 2017年 为明确注入体积对注水吞吐效果的影响,通过大型露头岩样高压物理模拟实验系统,建立注水吞吐物理模拟实验系统和实验方法,在不同注入量条件下对渗透率5mD的露头模型在不同注入量条件下进行物理模拟,分析不同注入体积时的生产特征和含水变化特征,优化岩样模型合理的注入体积。研究结果表明,注入水量的大小对含水变化规律影响不大,对吞吐的效果的影响较大,且注入量越大,采出程度越高。随着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的增加,单位体积注入水量的换油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存在合理的注入孔隙体积倍数0.1。 王向阳 刘学伟 刘学伟 杨正明 刘国忠 丁云宏关键词:注水吞吐 物理模拟 含水率 采出程度 换油率 江苏低渗断块油藏储层分级评价和井网设计 被引量:1 2018年 通过多参数综合评价方法,考虑了储层主流喉道半径、可动流体百分数、启动压力梯度、粘土矿物含量、原油粘度、形状因子及储量丰度等7个因素,对江苏油田7个低渗断块储层进行分级评价,采用非线性渗流数值模拟及油藏工程方法对各级储层井网形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B、H 3个区块属于Ⅱ类储层,D、E、G 3个区块属于Ⅲ类储层,F区块属于Ⅳ类储层;Ⅰ~Ⅲ类储层可以有效开发,Ⅳ类储层在现有技术下难以有效动用;M、N两种类型的适用于低渗断块油藏的三角形井网形式中,Ⅰ类储层采用M或N型井网形式皆可;Ⅱ类储层采用M型井网形式效果好于N型井网形式;Ⅲ类储层采用N型井网形式补充能量差,M型井网能更好地建立有效的驱替体系;Ⅳ类储层不宜开发。 王志远 杨正明 何英 王向阳 王向阳 张英芝关键词:低渗 断块油藏 井网 致密油藏气驱微观驱油机理研究 被引量:7 2017年 针对致密油藏产能低,注水开发困难的现状,为提升致密油藏开发效果,选取鄂尔多斯盆地某区块致密油储层不同渗透率等级岩心平行样,进行注CO_2和N_2物理模拟实验,结合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岩心不同孔隙区间的占比和含油饱和度,以及2种气驱下不同渗透率等级岩心的采出程度和残余油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致密油油藏,CO_2驱整体上好于N_2驱;对于渗透率在0.2×10^(-3)~1.4×10^(-3)μm^2的致密油岩心,渗透率越高,CO_2驱效果越好,渗透率越低,N_2驱效果越好;岩心的大、中孔隙贡献了大部分的采出原油,CO_2和N_2在大、中孔隙上的驱油效果较好。 陈挺 杨正明 王学武 肖朴夫 王向阳关键词:致密油藏 驱油机理 CO2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