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秋实

作品数:5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唐仲英育种基金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会议论文
  • 2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小麦
  • 4篇突变体
  • 4篇基因
  • 3篇基因定位
  • 2篇矮秆
  • 2篇矮秆突变体
  • 2篇白斑
  • 1篇性状
  • 1篇生理研究
  • 1篇突变
  • 1篇农艺
  • 1篇农艺性
  • 1篇农艺性状
  • 1篇普通小麦
  • 1篇普通小麦品种
  • 1篇小麦品种
  • 1篇芯片
  • 1篇芯片技术
  • 1篇基因芯片
  • 1篇激素

机构

  • 5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5篇赵秋实
  • 4篇王成社
  • 4篇谢彦周
  • 4篇李倩倩
  • 3篇王超杰
  • 2篇刘录祥
  • 1篇张小燕
  • 1篇张晓燕

传媒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第八届全国小...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普通小麦品种陕农33矮秆突变体的矮化效应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为了解普通小麦品种陕农33矮秆突变体的矮化原因,通过农艺性状调查、茎秆细胞学观察、苗期赤霉素(GA)反应试验、内源激素含量测定和矮秆基因检测,分析了陕农33的13个矮秆突变体植株生长发育、茎秆解剖特征及对GA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与野生型陕农33相比,矮秆突变体的株高都显著下降,株高的下降与节间数无关,主要是由于节间长度的缩短,其中穗下节和第四节间的降秆效应较大。经进一步细胞学观察,突变体变矮是由茎秆细胞长度减少和细胞变小共同引起的,其中细胞长度减少是主因。从苗期植株对GA3的反应看,13个矮秆突变体属于赤霉素不敏感型或弱敏感型,说明赤霉素转导途径存在问题,即矮秆突变位点可能在赤霉素转导途径上。从内源激素测定结果看,13个矮秆材料中只有1个材料的茎秆GA3含量较陕农33略降,其余均增加,而CTK含量均减少,10个材料的IAA含量增加,说明这些材料的株高下降与赤霉素等内源激素代谢变化密切相关。通过矮秆基因检测,13个矮秆突变体和陕农33均含有目前应用范围较广的Rht-D1b基因,只有两个矮化材料含有Rht-B1b,因而推测矮秆突变体可能还含有其他致矮相关的基因。
赵秋实李倩倩王超杰蒋宏宝耿皆飞杨媛刘录祥张小燕谢彦周王成社
关键词:小麦突变体矮秆激素
基于SNP基因芯片技术的小麦芒基因的精确定位
随着小麦基因组测序的发展,基因芯片技术也得到飞速发展,9K、90K、660KSNP芯片已成功应用于六倍体小麦多态性的检测.本研究采用小麦优良品系H261(长芒)与中国春(无芒)杂交的F2群体进行小麦芒基因的定位.从F2群...
赵秋实李倩倩王超杰蒋宏宝耿皆飞谢彦周王成社
关键词:小麦SNP基因芯片
小麦矮秆突变体的鉴定及基因定位
本研究通过EMS(甲基磺酸乙酯)诱变小麦品种陕农33和京花1号得到一系列矮秆突变体,对这些矮秆突变体农艺性状调查并拍照记录;从中选取了一个矮秆突变体进行深入的研究,该突变体经EMS诱变京花1号得到,并经过连续自交达到纯合...
赵秋实李倩倩王超杰蒋宏宝耿皆飞谢彦周王成社
关键词:小麦突变矮秆基因定位
文献传递
小麦白斑突变体I30的生理研究及遗传定位
本研究通过叠氮化钠诱变小麦优良品种陕农 33 得到一个白斑突变体,经过连续3 代自交达到纯合并命名为I30(名称由田间编号而得)。该突变体从三叶期开始出现白斑,有些斑较大形成明显的块状坏死斑。该性状在分蘖期继续表现,越冬...
李倩倩赵秋实王超杰蒋宏宝耿皆飞谢彦周王成社
关键词:小麦突变体生理研究基因定位
小麦白斑突变体I30的特征特性及遗传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类病斑突变体是研究植物程序性死亡和抗病性的理想材料。为了丰富小麦斑点突变体的研究,对叠氮化钠诱变小麦品种陕农33产生的稳定遗传的白斑突变体I30进行了特征特性研究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I30从三叶期开始表现白色块斑和长条纹。锥虫蓝染色和DAB染色显示,I30斑点处出现细胞死亡和H_2O_2积累现象。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I30的叶绿体形状发生改变,数目减少,基粒垛叠高度无序,部分甚至降解。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I30的株高、单株有效穗数、穗粒数、穗长和结实率与野生型间无显著差异,但千粒重、穗粒重、单株产量、旗叶长度和宽度显著低于野生型。遗传分析表明,I30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BSA+660K基因芯片技术,将该基因定位于小麦6D染色体上,位于SSR分子标记Xcfd190和6DS-5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6.4cM和9.1cM。
李倩倩赵秋实蒋宏宝耿皆飞刘录祥张晓燕谢彦周王成社
关键词:小麦突变体农艺性状基因定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