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山
- 作品数:20 被引量:20H指数:2
- 供职机构:常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国家公祭彰显人民情怀被引量:1
- 2023年
- 南京大屠杀是一场人民的灾难、国家的创痛、人类的浩劫。设立并连续九年组织实施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既是对遭侵华日军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的尊重和缅怀,又是对死难者遗属们的抚慰,更是对人民灾难的关切与祭祀。用立法形式确立国家公祭日,全面体现了我国宪法人民主体性的根本精神,拉近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心理距离,成为一项用国家法律赋予并固化的法定社会活动,有利于凝聚和提振民族精神、同心协力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彰显对国际和平的溯及力和影响力。
- 朱成山
-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
- 革命精神 重在传承——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培育与传承被引量:1
- 2020年
- 革命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是我们党能够一路走来初心不改的精神密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时代自觉,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进行了新阐述、新补充,完善了革命精神谱系,提出了革命精神具有兴党价值、强军价值和育人价值。在新时代里,客观上要求我们不仅要走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还要传承好党在三个时期积淀的革命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个体主体化,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公民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 朱成山
- 关键词:红色文化传承
- 南京大屠杀法定证据链构成及其价值与作用被引量:2
- 2018年
- 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年以来,不断发现许许多多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证据,使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真相越来越清楚。但总有人不时地提出种种奇谈怪论,挑战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的历史判决和定论。本文着重从上述两个法庭审判过程中用法律文书的形式认定的证据链,来透析南京大屠杀最原始最基础性也最具有说服力证据的由来、价值与作用,试图说明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不容否定。
- 朱天乐朱成山
-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
- 用细节揭穿日本右翼分子的谎言
- 2023年
- 历史研究需要有大历史观和宏阔的视野。长时段、宽幅度、本质性地说明历史的基本轨迹很重要,但历史学的微观细节研究往往是支撑宏观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回溯我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南京大屠杀史研究30年经历,每每感到这句话的特殊分量。维护历史真相,批驳和回击日本右翼势力的南京大屠杀否定论同样靠的是细节。
- 朱成山
- 关键词:大历史观否定论历史真相长时段
- 解读国家公祭中的仪式感叙事被引量:1
- 2018年
- 二战以后,主要参战国政府和许多国际组织大多都设立了纪念日或哀悼日。用国家公祭仪式来祭奠死难者,牢记和平背后之巨大牺牲,形成国家、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成为一项国际惯例。2014年2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从2014年开始,已经进行了4次国家公祭仪式。其中,2014年和2017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两次出席了国家公祭日仪式,并在首次国家公祭日发表重要讲话。
- 卢彦名朱成山
- 关键词:仪式感公祭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叙事南京大屠杀
- 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时代逻辑与世界意义被引量:9
- 2021年
- 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论述是在当代全球化运动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基于世界各国各民族应对共同矛盾、维护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发展、保障共同人权等共同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性价值共识的理念。这一重要论述的出场带有全球性、普遍性和时代性,主要体现在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中国贡献",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了"中国方案",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供给了"中国理论",为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方向贡献了"中国智慧"。
- 闫立光朱成山朱成山
- 国家公祭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 2017年
-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是固化南京大屠杀史实的重器,是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 李泽昊朱成山
-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功能公祭南京大屠杀
- 让历史记忆共生出建构世界和平的力量
- 2017年
- 日本和韩国学者分别提出的“从对立文化走向共生文化”、“光明社会运动”的观点,其含义与南京多年来进行的和平学研究与实践是一致的。战后如何吸取历史的教训,不重犯历史的错误,让历史记忆共生出建构世界和平的力量,是值得中日韩等东亚各国去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议题之一。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发出倡导与呼吁:人人内心有良知,世界就会有良知;人人内心有和平,世界就会有和平。
- 朱成山
- 关键词:历史记忆
- 微观视角下南京大屠杀史调查研究的认知与实践被引量:1
- 2017年
- 80年前发生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对平民的杀戮、伤害与痛苦,对当事人造成的心理创伤,至今仍在持续影响他们战后的家庭生活与社会关系。过去的宏观史学研究,着重调查与发掘南京大屠杀受害者当事人的特定期间的受害经历,偏重于构架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结构;而微观史研究关注以受害者为中心的社会群体的生活细节及其关联性,形成多样性的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历史调查,同时关注如何传承历史记忆。这种微观视角下的研究,通过对南京大屠杀的微观叙事,将南京大屠杀的国家记忆以鲜活的个体叙事与群体关系呈现在世人面前,置身于记忆主体的"小历史"及其关系网络中,力求使历史传承与教育有持续的生命力。
- 杨小平朱成山
-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
- 八挫八起 擎旗不倒
- 2020年
- 南京是全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且有共产主义组织活动的地区之一。从1927年至1934年,中共南京党组织曾经遭到8次大破坏,数十名共产党人惨遭杀害,他们在腥风血雨中高举着革命的旗帜,不屈不挠、义无反顾地坚持革命斗争,前仆后继发挥党的战斗堡垒作用,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
- 朱成山周本卫
- 关键词: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人共产主义组织不屈不挠传播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