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秋萍

作品数:6 被引量:10H指数:3
供职机构: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篇异名
  • 1篇正统
  • 1篇正统性
  • 1篇植物
  • 1篇中国茶
  • 1篇中国茶业
  • 1篇中国式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建构
  • 1篇释名
  • 1篇田野调查
  • 1篇清代
  • 1篇专访
  • 1篇作物
  • 1篇文化
  • 1篇文化生态
  • 1篇李氏
  • 1篇李氏家族
  • 1篇历史地理
  • 1篇历史地理学

机构

  • 6篇吉首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杨秋萍
  • 2篇吴俊
  • 1篇皇甫睿

传媒

  • 2篇原生态民族文...
  • 2篇文山学院学报
  • 1篇贵州民族研究
  • 1篇黔南民族师范...

年份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试论清代湘西地区外来作物引入的得与失
2019年
清朝是中国引入外来作物较为频繁的时期。引入的物种既包含粮食作物,也有大量的蔬菜作物和经济作物。这些作物产量高、易运输、好储存,无论是对国家的税收,还是国家的规范管理都有利无弊,以至于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和种植。然而,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运行的规律,能做出相应的反馈,这些作物在适应其生长的自然与生态背景下推行,将取得可观的收益,作物也能与生态系统达成耦合状态,形成稳定的'文化生态'共同体;反之,与种植地的生态系统不相兼容,则会引发生态问题和文化变迁。其间,到底呈现为'得'还是'失',不仅与作物自身的生物属性有关,还与相关民族文化存在错综复杂的关联。为此,从文化生态的视角,对湘西地区外来作物引入的得失过程展开分析讨论,总结其间的经验与教训,期望为当代的生态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杨秋萍吴俊
关键词:文化生态
从历史地理学到环境史的关注——侯甬坚教授专访被引量:3
2019年
通过对侯甬坚教授求学背景、学术思想以及他从研究历史地理学到关注环境史兴趣转向的访谈,对"人类家园营造""万年时间尺度"等学术概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使其学术经历、研究内容、治学思想以及锐意探索、谦虚谨慎的学者风范大致得以反映。
侯甬坚杨秋萍
关键词:历史地理学环境史
明清时期黔西南地区的攀附、正统性与社会建构分析——以贵州鲁屯李氏家族为个案
2017年
自明初调北征南和清改土归流以后,大量外来客民涌入黔西南。他们的到来引发了和当地土著的冲突与竞争。当王朝国家势力进入后,无论是当地土著还是外来客民,都选择了顺从王朝国家的发展,以"攀附"这一特殊的策略建构着他们的应对。"攀附、正统与社会建构"的这一过程反应了清代黔西南地方历史的发展。以一定代表性的"鲁屯李氏"作为个案研究,有利于我们窥视这一时期历史过程所揭示的社会文化内涵。
吴俊杨秋萍
关键词:正统性社会建构
从《美丽生存》一书看中国式田野调查的当代创新
2017年
田野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基本途径。自"马林诺夫斯基革命"标志这一方法的确立以来,民族学家倍加重视,堪称是民族学家的看家立命之本。然而,马林诺夫斯基确立的田野调查方法仅是适用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时代在不断变化发展,田野调查方法也应与时俱进地创新,民族学才能绽放出新的生命力。通过对《美丽生存》一书的研读,对当代中国式田野调查的新动向获得了一个梗概性的认识,它为21世纪的田野调查提供了新视野、新视角、新方法。该书的田野调查方法具有追踪式调查研究、以文化生态为主题研究、跨文化横向对比研究三个特点,是21世纪中国式田野调查的新尝试,可以为当今的田野调查提供一个参考范式。
杨秋萍
关键词:田野调查中国式
茶名释考——兼谈西南各族对中国茶业的贡献被引量:3
2018年
唐代以前,"茶"有诸多异名,如"荼""槚""荈""蔎""茗"等。前人通常都是凭借音韵、文字、训诂等传统办法,去考订这些异名的来历,及其能指与所指,却疏于关注到这些异名乃是来自西南各民族的传统语词,更忽略了西南各族人民对中国茶业兴盛所做出的贡献。借助民族学的文化生态分析手段表明,这些异名受到茶叶原产地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的双重影响,而具备了各不相同的"农艺"内涵。这样的差异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对支撑今天我国茶产业的辉煌,也可发挥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耿中耀皇甫睿杨秋萍
关键词:异名释名
当代植葛用葛的缺失与补救被引量:4
2018年
先秦时期是葛类作物种植与利用的辉煌时期,已具有非常娴熟和完备的植葛技术。当代西南地区仍保留有植葛与用葛的传统,与先秦时期相比,却出现了观念认识上、培植技术上和用葛形式上的差异与缺失。当代学术研究已表明,该作物在生态安全建设、食品安全维护、医疗保健方面都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通过对怀化市地笋苗寨的田野调查资料,对比古今植葛技术与用葛方式的差异,分析当代植葛、用葛上存在的缺失,为充分利用这一优秀作物和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杨秋萍耿中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