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楠
- 作品数:16 被引量:47H指数:4
- 供职机构: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 工程教育背景下油料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 2025年
- 油料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其现有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已无法满足工程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以工程教育为标准,从重构课程内容、开发多元化教学模式、建立全过程评价体系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改革探索,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工程师人才。
- 杨瑞楠孙聪杨国龙
- 关键词:工程教育教学模式
- 响应面法优化全氢化棉籽油的制备工艺及产品表征被引量:4
- 2023年
- 为开发零反式脂肪酸氢化植物油产品,对全氢化棉籽油的制备工艺及其理化性质和微观形态进行了研究。考察了镍载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搅拌速率对氢化棉籽油碘值和反式脂肪酸相对含量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棉籽油全氢化工艺条件,且对所得产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全氢化棉籽油的最优制备工艺条件为镍载量0.079%、搅拌速率617 r/min、温度138℃、时间115 min,此工艺条件下全氢化棉籽油的碘值和反式脂肪酸相对含量分别为2.4 g/100 g和0.19%,与模型预测值(碘值为3.6 g/100 g,反式脂肪酸相对含量为0.25%)相近;产品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19.91%)和硬脂酸(73.69%),固体脂肪含量在0~50℃范围内基本不变,50~65℃范围内急剧降低,塑性范围窄;X射线衍射结合偏光显微镜分析表明,所得产品晶型主要为呈发散细小针状的β′晶型,且晶体紧密聚集;差示扫描量热法图谱表明,产品熔融范围较为集中,组分单一;制备的全氢化棉籽油晶型优异,其反式脂肪酸相对含量<0.3%。全氢化棉籽油作为塑性脂肪等高值化产品的原料更为安全可靠,其制备工艺也为油脂氢化工业提供了参数依据。
- 宋振佳杨瑞楠马传国司天雷
- 关键词:反式脂肪酸碘值
- 亚麻籽和亚麻籽油理化特性及组成分析被引量:16
- 2016年
- 本文以五个品种亚麻籽为原料,分析和研究不同品种亚麻籽油的基本理化指标、脂肪酸分布、甘三酯组成,测定了亚麻籽及油中木脂素含量以及亚麻籽油中维生素E含量。结果表明:亚麻籽中粗脂肪含量为45%左右,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主要为亚麻酸(C18:3/Ln),相对含量为49.20%~55.43%,其次是油酸(C18:1/O),相对含量18.69%~28.21%,亚油酸(C18:2/L)相对含量为10.85%~16.73%,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88%以上;亚麻籽油中主要的甘三酯为OLnLn(17.27%~20.50%)和LnLnLn(11.91%~17.02%);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亚麻籽油中维生素E含量均达到6.59mg/(100g)以上;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分析测定亚麻籽和亚麻籽油中木脂素(SDG)的含量,分别为1.53%~3.69%和0.03%~0.22%。
- 梁少华王金亚董彩文杨瑞楠杨青坪
- 关键词:亚麻籽油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木脂素
- 三级大豆油煎炸起泡性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文章研究三级大豆油煎炸温度、煎炸食物种类、煎炸食物量以及大豆油含皂量、磷脂含量等因素对其煎炸起泡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煎炸温度越高、煎炸食物量越多以及煎炸食物水分含量越高,煎炸起泡量越多、泡高值越高。综合起泡和食物成熟度,建议最适煎炸温度为170℃、煎炸食物量控制在油重的1/10。此外,随着三级大豆油中含皂量和磷脂含量的增加,油脂煎炸起泡也越来越严重。固定煎炸温度为170℃、煎炸食物量为油重1/10,当含皂量为77 mg/kg时,气泡明显增大增多且泡高值达2.2 cm;当磷脂含量为0.79 mg/g,泡高值达4.0 cm,建议三级大豆油生产工艺中宜严格控制磷脂含量与含皂量,改善其煎炸起泡性。
- 郭静张夕民杨瑞楠吕瑞张又江杨会芳
- 关键词:大豆油起泡性磷脂
- 亚麻籽油中木脂素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被引量:9
- 2014年
-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亚麻籽油中木脂素类物质开环异落叶松树脂酚二葡萄糖苷(SDG)的含量.根据SDG在200 ~400 nm紫外区有特征吸收,由光谱扫描曲线可知最大吸收波长为280 nm,通过绘制标准曲线,得到SDG的浓度与吸光度之间的显著的线性关系.根据相似相溶原理,用甲醇振荡提取亚麻籽油中的SDG,且排除此波长处可能的干扰物质,测定吸光度,由回归方程计算SDG的含量.结果表明:此法简便、快速、稳定性好,平均加样回收率99.7%,RSD为1.9%.
- 梁少华王金亚杨瑞楠
- 关键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亚麻籽油SDG
- 8种市售蛋黄酱理化指标检测及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为了对蛋黄酱产品的开发及品质评价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以8种市售蛋黄酱为原料,对其主要成分、粒径、微观结构、流变特性、质构特性、色泽、乳液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市售蛋黄酱粗脂肪含量为49.00%~73.70%,pH为3.37~4.08,粒度[D(4,3)]分布在4~12μm之间;蛋黄酱以乳滴的形式存在,为典型的水包油型结构;蛋黄酱的流变学性质表明蛋黄酱为剪切变稀的假塑性流体,弹性模量(G′)远大于黏性模量(G″),呈现出类弹性固体性质;质构分析表明蛋黄酱具有较高的黏度和良好的涂抹性;市售蛋黄酱的亮度(L*)、红值(a*)、黄值(b*)和总色差(ΔE*)差异显著;8种蛋黄酱的乳液稳定性和热稳定性高,有利于蛋黄酱的储存和使用。
- 曹昕琪马传国杨瑞楠刘君司天雷刘志军
- 关键词:蛋黄酱流变学稳定性
- 高油酸花生油酶促酯交换合成类可可脂工艺优化被引量:1
- 2023年
- 为促进高油酸花生油的高值化利用,在无溶剂体系中以高油酸花生油为原料,棕榈酸乙酯、硬脂酸乙酯为酰基供体,酶促酯交换合成类可可脂。以目标甘三酯1,3-二棕榈酸-2-油酸(POP)、1-棕榈酸-2-油酸-3-硬脂酸(POS)、1,3-二硬脂酸-2-油酸(SOS)含量,硬脂酸指数和酰基位移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酶促酯交换合成类可可脂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酶促酯交换合成类可可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硬脂酸乙酯与棕榈酸乙酯物质的量比1.3∶1、酰基供体与高油酸花生油物质的量比12∶1、加酶量2.7%(以底物质量计)、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7 h,在该条件下产物甘三酯中POP、POS、SOS的含量分别为14.55%、48.87%、25.17%,硬脂酸指数为0.56,酰基位移率为7.35%。产物的目标甘三酯组成和脂肪酸组成与可可脂相近,可作为可可脂替代品应用。
- 康宝孙聪杨瑞楠张林尚张晓晓陈雁然梁慧敏梁少华
- 关键词:类可可脂酶促酯交换
- 大豆油返酸、返色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为对大豆油适度精炼和精准加工提供参考,对精炼生产过程中不同工序大豆油的返酸、返色程度以及一级大豆油中磷脂、残皂、不皂化物等组分对其返酸、返色程度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原油返酸和返色程度均最高,中和油最低;磷脂含量越高,大豆油返酸、返色程度越深;不皂化物含量越高,越有助于延缓大豆油返酸、返色;含皂量对大豆油返酸影响不显著,但会影响大豆油返色。综上,在大豆油生产中应控制磷脂含量和含皂量,减少不皂化物的损失,以延缓大豆油返酸、返色。
- 李文山卢美娟杨瑞楠吕瑞贺磊穆俊伟杨会芳
- 关键词:大豆油返酸返色精炼磷脂不皂化物
- 亚麻籽中木脂素含量的检测方法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亚麻籽中的木脂素是一种生理活性物质,为了探究快速、简便而可靠的测定方法,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在亚麻籽中的含量.结果表明:在超声波条件下,用甲醇萃取亚麻籽中的木脂素(SDG),并在280 nm处测定样品吸光度,测得的木脂素(SDG)含量为1.51%,且紫外分光光度法精密度高、重现性好、提取物稳定,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71%.
- 杨瑞楠梁少华王金亚
- 关键词:紫外分光光度法亚麻籽木脂素SDG
- 乳化剂类型对水包油型亚麻籽油乳液物化稳定性的影响
- 2025年
- 旨在为高稳定性水包油型亚麻籽油乳液的制备提供参考,以亚麻籽油为油相,采用不同质量分数的油相及3种不同的乳化剂[吐温60(Tween60)、卵磷脂(PC)及大豆分离蛋白(SPI)],应用高压均质法在60MPa压力下均质3次制备水包油型亚麻籽油乳液,通过测定乳液的粒径、界面面积和Zeta电位变化,考察乳化剂类型和油相质量分数对乳液物理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测定乳液在37℃储藏不同时间的外观、微观结构、粒径、Zeta电位、过氧化值(POV)、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氧化产物、主要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考察乳化剂类型和油相质量分数对乳液储藏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油相质量分数的增大,亚麻籽油乳液粒径增加,物理稳定性和储藏稳定性降低;相同油相质量分数下各乳化剂乳液粒径大小为Tween60乳液PC乳液>SPI乳液;在37℃储藏一定时间后,亚麻籽油乳液的POV水平为Tween60乳液>PC乳液>SPI乳液,而TBARS水平为Tween60乳液SPI乳液>Tween60乳液,其中PC乳液不饱和脂肪酸损耗较高,推测是由其共氧化导致。PC和SPI抑制了亚麻籽油在水包油乳液中的初级氧化过程,但其共氧化行为使亚麻籽油的次级氧化产物水平更高。
- 黄雪艳杨国龙王雅娟杨瑞楠张泽楠刘君
- 关键词:亚麻籽油水包油型乳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