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玮
- 作品数:53 被引量:70H指数:5
- 供职机构:徐州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徐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 一种带易更替过滤组件的负压式除藻装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易更替过滤组件的负压式除藻装置,本发明涉及除藻装置领域,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的顶部安装有负压泵,装置本体的内腔中转动连接有卷绕辊,卷绕辊的一端安装有过滤盘,卷绕辊的外壁安装有齿轮环,齿轮环的顶部啮...
- 李莹曲吉祥刘强杨杨阳范秀磊项玮李雨萱
- 一种厌氧膜生物反应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属于污水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壳体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出水管,壳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管,连接管的表面固定安装有控制阀,连接管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进水管,进水管的表面安装有进水阀,壳体的底部固定连接...
- 李莹刘强项玮曲吉祥范秀磊刘加强杨成方
- 文献传递
- 基于PDCA循环的趣味教学法在《专业外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分析了《专业外语》课程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提出一种适合《专业外语》的趣味教学法,并将全面质量管理模式(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DCA循环)应用于其中,在课程中进行传统教学法及趣味教学法对比研究,通过考核评价教学效果,并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影响成绩的主要因素和学生的满意程度.实践和分析结果表明,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与学生成绩的相关性最强,趣味教学组的学生总体满意度高达98%,显著高于传统教学,能够达到教学效果持续改进的目的.
- 李莹项玮项玮张建昆
- 关键词:专业外语趣味教学教学改革PDCA循环
- 人工湿地系统净化含油废水效果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为了研究人工湿地系统对含油废水的净化效果,组建了4组人工湿地系统在野外环境中进行含油废水的处理实验,4组系统均选用沸石、蛭石、生物陶粒、果壳作为填料,其中3组系统分别种植芦苇、香蒲和海寿花,1组为对照组(未种植植物)。实验结果表明:人工湿地系统对含油废水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对石油类污染物去除率(平均值)分别为菖蒲组(98.08%)〉芦苇组(97.29%)〉海寿花组(97.01%)〉对照组(96.16%),且菖蒲组中石油类污染物去除率与水温、p H(6.48~7.72)和DO(0.87~2.94 mg/L)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菖蒲组对COD、TN和TP去除率(最高值)分别为80.49%、67.18%和47.81%。
- 项玮肖昕李莹曹文平韩宝平薛钧尹
- 关键词:含油废水人工湿地湿地植物
- 一种吸附VOCs的活性炭微波脱附再生设备
- 本发明涉及环保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吸附VOCs的活性炭微波脱附再生设备,包括箱体,所述箱体上端设有与外接加湿器相连接的管道,箱体下端中部固定安装有电机,电机上端设有扇叶轴,扇叶轴贯穿转动安装在箱体的下端上,且扇叶轴延...
- 项玮郭婷婷曹澄澄游新秀徐浩亮张学杨
- 一种能控制臭氧压力的球磨生物炭制备装置及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控制臭氧压力的球磨生物炭制备装置及方法,球磨罐放在夹套烧杯内;液氮罐托盘的一端套在支撑杆使其沿着支撑杆滑动;液氮罐放置在液氮罐托盘上;冷凝管固定杆的一端套在支撑杆使其沿着支撑杆滑动,冷凝管固定杆的另一端...
- 张学杨曹澄澄郝若南潘璎珞项玮张建昆
- 文献传递
- 一种基于低温冷冻快速扩孔生物炭的装置及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低温冷冻快速扩孔生物炭的装置及方法,包括真空反应罐、扩孔剂注入器、电加热装置、真空泵和臭氧发生器;所述真空反应罐包括罐体和罐盖,罐体放置在电加热装置上,罐盖放置在罐体上、且通过紧固螺栓与罐体密封固定;...
- 张学杨项玮戴前进张建昆曹澄澄
- 文献传递
- 环境工程专业《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实践教学模式探讨被引量:5
- 2015年
- 针对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实践缺少创新性、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分别从实践教学方法、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索,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环境工程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得到了充实和完善。
- 项玮
- 关键词:教学
- 一种干湿分离污水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干湿分离污水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包括沉淀箱,所述沉淀箱顶部的正中固定连接有烘干风扇,沉淀箱内腔的底部活动连接有刮料搅拌组件,刮料搅拌组件内腔的正中转动连接有转动轴,转动轴顶部和底部的正中对称固定连接有搅...
- 李莹韩冬刘强项玮杨杨阳曲吉祥范秀磊
- 椰壳炭对水中阿莫西林的吸附特性被引量:11
- 2019年
- 为考察椰壳炭对水中阿莫西林的吸附特性,以活性炭为参照进行了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吸附热力学研究,结合扫描电镜、孔径与比表面积分析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椰壳炭、活性炭形貌结构和物化性质的表征,分析了椰壳炭对阿莫西林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25℃时椰壳炭对阿莫西林的吸附量是50.50 mg/g,高于活性炭的吸附量(48.02 mg/g);2种炭材料对阿莫西林的吸附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R^2>0.991 9),表明吸附过程受2种以上因素共同影响;采用Langmuir与Freundlich方程对吸附等温结果进行了拟合,后者(R^2>0.938 7)拟合结果优于前者(R^2>0.928 8),表明炭材料对阿莫西林的吸附不是单分子层吸附;吸附热力学结果发现2种炭材料对阿莫西林的吸附过程是自发(ΔG<0)吸热(ΔH>0)熵变增大(ΔS>0)的过程且吸附过程主要为物理吸附(ΔH<40 kJ/mol)。
- 谭珍珍张学杨王昌松葛林萍孟洋洋项玮项玮
- 关键词:活性炭抗生素阿莫西林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