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莹

作品数:3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史学月刊》编辑部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篇道性
  • 1篇学术
  • 1篇学术研究
  • 1篇循吏
  • 1篇史记
  • 1篇史学
  • 1篇史学论文
  • 1篇数学
  • 1篇数学教师
  • 1篇中学数学
  • 1篇中学数学教师
  • 1篇庄子
  • 1篇自为
  • 1篇物性
  • 1篇历史系
  • 1篇黄老
  • 1篇教师
  • 1篇汉初
  • 1篇二重性
  • 1篇访谈

机构

  • 3篇河南大学
  • 2篇《史学月刊》...

作者

  • 3篇徐莹
  • 1篇李振宏

传媒

  • 1篇哲学研究
  • 1篇中国史研究
  • 1篇学术月刊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从《德充符》看庄子德概念的道物二重性
2024年
“德”的早期含义与天命密切相关,且最初得自帝和天。庄子之“德”,首先是一个表示道的概念,主要内涵是内在于万物的道,这使庄子之“德”具有道物二重性:道性是指万物之德共同具有的道的属性,此为德的同一性;物性是指“万物各有其德”中德的个体属性,此为德的分别性。对人而言,德即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和本质特征。这种本质特征,从道的角度讲,是德;从人和万物的角度讲,是性。德不是道与性的中介,德和性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德充符》中塑造了诸多形残德全、形全德残的形象,表达着德与形的对立。但德与形同出于道,二者同根同源,原本并不对立。德形之争是道性与物性的冲突,是人成为人之后,由于对名、利、智、识等人为之物的过度使用和追求,使天然的内在生命遭到我害而导致的一种人为对立。解除此“天刑”之轻的方法是“吾丧我”。离形去智之后,被外物、被人为遮蔽的天德彰显并充实起来,人类用这种“内在于自身的道”,便可与天地万物、与大道融为一体。而形残德全者具有的那些神奇能力,是道的力量。孔子在该篇的反复出现,更加凸显出德的道物二重性特征。
徐莹
关键词:庄子道性物性
循吏与汉初黄老政治
2025年
《史记》中以“奉法循理”为特征的循吏,其名称出自黄老道家的因循思想。基于物的自生性和人的自为性,黄老道家认为执政者在天道的统御下尊奉法度、因循人性即可为治,治民无需“威严”。“奉法循理”中的“奉法”,强调执政者严格执行国家的法令制度,君臣均不得以私害法;“循理”则主要表现为执政者要顺应人情事理去实施统治,而不是像儒法两家那样汲汲于改变和重塑人性。“奉法”和“循理”的实质都是“尊道”,这种政治思想强调用人之自为、不用人之为我,其色调是与“威严”相反的“宽缓”。《史记·循吏列传》的相关记载,表达的正是黄老学说“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的政治理念。在司马迁笔下,循吏的“清静无为”并非完全是负面的、消极的不作为,而是一种以“无为”为表象的、以深谙人情事理为基础的、以引导为主要方式的,高超的、有为的统治方法。汉初黄老政治中的因循之术,是《史记·循吏列传》政治理念的现实基础。
徐莹
关键词:循吏《史记》黄老自为
让学术执行批判的使命——李振宏教授访谈被引量:1
2009年
李振宏徐莹
关键词:学术研究中学数学教师史学论文历史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