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平

作品数:2 被引量:23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胸腰段
  • 1篇胸腰段脊柱
  • 1篇胸腰段脊柱结...
  • 1篇血管
  • 1篇腰段
  • 1篇腰段脊柱
  • 1篇直视
  • 1篇植骨
  • 1篇椎间隙
  • 1篇自然科学基金
  • 1篇相衬成像
  • 1篇内固定
  • 1篇内固定治疗
  • 1篇结核
  • 1篇后路
  • 1篇脊髓
  • 1篇脊髓损伤
  • 1篇脊髓血管
  • 1篇脊柱
  • 1篇脊柱结核

机构

  • 2篇中南大学

作者

  • 2篇胡建中
  • 2篇李平
  • 1篇吕红斌
  • 1篇吴天定
  • 1篇刘少华
  • 1篇曹勇
  • 1篇高琪乐
  • 1篇邓展生
  • 1篇胥茜
  • 1篇陈静

传媒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正常及挫伤脊髓血管的三维直视化:同步辐射相衬成像被引量:4
2015年
背景:同步辐射相位衬度成像凭借硬X射线光源的高准直、高相干等特性,其能大幅度提高对软骨细胞及微血管的空间分辨能力。目的:利用高空间分辨率同步辐射相衬成像技术观察大鼠正常及急性损伤脊髓的微血管的形态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分为2组:实验组以改良ALLEN’s打击法制作大鼠急性脊髓挫伤模型;伪手术组大鼠只行椎板减压术,不打击脊髓作为正常对照。术后第1天取正常及伤段脊髓标本经甲醛-水杨酸甲酯序贯处理48 h,标本于上海光源BL13W1硬X射线站进行扫描和成像。采集数据以利用VG Studio Max 2.1软件包进行3D图形重建及血管量化分析。结果与结论:相位衬度成像以特有的血管边缘增强效应直观呈现脊髓微血管形态,其结合CT技术(相衬断层成像)从三维视角对脊髓微血管进行直观成像,急性脊髓挫伤后神经组织的破坏伴随着严重的血管结构的损毁,组织损伤及血供的缺失在髓内由中央区向头、尾两侧呈梭性蔓延。三维血管量化数据显示脊髓挫伤后微血管数目及血管灌注容积急剧减少(P<0.01)。结果表明无需血管造影的条件下,相衬断层成像可作为一种新的有潜力的超高分辨率可视化技术用于脊髓微血管3D结构成像及量化分析。
吴天定吕红斌曹勇倪双飞李平胡建中
关键词:脊髓损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一期后路单侧椎板开窗、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被引量:19
2016年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单侧椎板开窗、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14年1月收集23例胸腰段脊柱结核并有后突畸形的患者,伴有椎管及椎旁脓肿形成。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30-69岁,平均(46.48±12.01)岁。脊柱病变节段后凸Cobb角为17°-40°,平均(30.43±5.74)°。术前ASIA分级:B级2例,C级10例,D级7例,E级4例。均采用一期后路单侧椎板开窗、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通过研究患者ASIA分级、脊柱病变节段后凸Cobb角、术后并发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VAS疼痛评分、植骨融合时间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术后随访21-41个月,平均(29.30±4.97)个月,无脊髓损伤加重及脑脊液漏,无窦道形成。1例术后伤口延迟愈合,1例出现皮下局部脓肿。术前有神经症状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至末次随访,根据ASIA分级,2例由B级恢复至D级,8例由C级恢复至E级,2例由C级恢复至D级,7例由D级恢复至E级。术后测量后凸Cobb角较术前显著改善(P〈0.001)。末次随访时ODI、VAS疼痛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本组无内固定失败及假关节形成,所有患者均在术后5-8个月达到植骨融合,疗效满意。[结论]对于有适应证的脊柱结核,一期后路单侧椎板开窗、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安全有效且手术创伤小。
姜力元胡建中陈静刘少华高琪乐李平胥茜邓展生
关键词:胸腰段脊柱结核内固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