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霄

作品数:18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安徽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矿业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2篇矿业工程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测井
  • 4篇煤层气
  • 3篇重力场
  • 3篇煤体
  • 3篇煤体结构
  • 3篇测井资料
  • 3篇储层
  • 2篇正演
  • 2篇判识
  • 2篇平差
  • 2篇小波
  • 2篇煤层气储层
  • 2篇煤岩
  • 2篇核磁
  • 2篇核磁共振
  • 2篇磁共振
  • 1篇地磁
  • 1篇地磁场
  • 1篇地磁传感器
  • 1篇地磁异常

机构

  • 11篇安徽省地震局
  • 7篇长江大学
  • 4篇教育部
  • 2篇中国石油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新疆水利水电...
  • 1篇华北油田

作者

  • 18篇梁霄
  • 9篇徐如刚
  • 9篇孙鸿博
  • 8篇储飞
  • 8篇艾林
  • 7篇刘迪仁
  • 6篇肖伟鹏
  • 5篇黄显良
  • 3篇周明顺
  • 3篇钱博文
  • 3篇冯加明
  • 2篇张义爽
  • 2篇张杰
  • 2篇郑海刚
  • 2篇关文政
  • 2篇别康
  • 2篇方震
  • 2篇郑佳佳
  • 2篇胡春桥
  • 2篇王小明

传媒

  • 2篇地震地质
  • 2篇地震研究
  • 2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煤炭技术
  • 1篇中国锰业
  • 1篇煤炭工程
  • 1篇煤矿安全
  • 1篇岩性油气藏
  • 1篇能源与环保
  • 1篇地震科学进展

年份

  • 3篇2025
  • 2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20
  • 7篇2017
  • 1篇2016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维断层模型的MT正演响应及极化模式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从三维断层地质体MT的正演响应出发,通过两条测线不同极化模式的对比分析,得出了断层MT响应的正演规律:TE极化模式纵向分辨率比TM极化模式要高;横向分辨率上TM极化模式比TE极化模式分辨率高,对模型有更高的识别度和灵敏度,能更好地反应断层构造形态上的电阻率差异;通过两条测线的对比分析可判断出断层走向和倾向,对今后MT中的断层识别,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梁霄艾林吴仁学
关键词:断层正演
大别山金寨重力基线场混合重力测量试验与分析
2023年
在地震重力区域监测网数据处理过程中,相对重力仪的格值标定和基准控制通常采用本网内的绝对重力基准值,由于仪器格值和控制基准的影响相互耦合,难以定量分析格值、基准控制对测网数据平差处理的影响。文中基于大别山金寨重力基线场的混合重力测量数据,解耦了格值、基准控制的影响,获得了金寨重力基线场的初值。结果表明:金寨重力基线场可以满足安徽地震重力测网仪器标定的需求,对提升监测效率、节约经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其他基线场、地震重力区域监测网数据处理提供参考。
徐如刚张新林张新林梁霄孙鸿博储飞黄显良汪健
关键词:格值
2014年霍山M_(S)4.3地震前后重磁场变化特征及机理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文中利用安徽省及周边地区2010—2015年流动重力和2013—2014年流动地磁资料,系统分析了霍山地震前后重力和岩石圈磁场三分量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利用小波分析法提取震前重磁场变化不同分解尺度的小波细节,结合地下流体资料探讨了霍山地震的发震背景和震前地球物理场前兆异常明显的原因。霍山地震前,重力场与岩石圈磁场总强都形成了异常变化的高梯度带,异常范围约为100km,梯度带的走向与发震断裂一致,地壳形变与地下流体运移明显受到构造断裂的控制。岩石圈磁场总强在霍山地区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重力场经历了“区域整体微小负值变化—形成重力异常高梯度带—在重力变化零等值线附近发震”的演化过程。震前半年“霍山窗”开窗,小地震活动显著增强,区域地壳运动水平显著上升,加速了区域应力状态的调整与地下流体的运移,导致了重磁场震前的显著变化;小波分析结果显示,磁场变化的极值点靠近重力场变化的零值线及断裂发育区域,表明重力场与岩石圈磁场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进一步揭示了基于重力与岩石圈磁场变化等地球物理前兆信息预报地震的可能,结合区域应力场、地下流体、重力场与岩石圈磁场变化的综合分析,更有利于震前地震危险区的划定及危险性研判。
梁霄储飞储飞孙鸿博徐如刚王俊
关键词:地震重力场小波多尺度分解地下流体
一种利用逐层切割法识别重力异常体深度及规模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重力场监测及勘探领域,提供一种利用逐层切割法识别重力异常体深度及规模的方法及系统,包括以下步骤:根据重力异常网格数据计算以(x,y)点为中心切割半径为网格点距r<Sub>0</Sub>圆周上的点重力异常的平均值...
梁霄储飞孙鸿博徐如刚黄显良肖伟鹏鲍子文方震洪德全郑海刚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重力场变化与重力异常关系的探讨
2025年
使用经典平差和贝叶斯平差法对2013年上下半年、2020年上下半年以及2024年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重力数据进行平差处理,获得了2013—2024年研究区的重力场变化。结果显示,该研究区的重力场呈现东升西降的变化趋势,郯庐断裂带对重力变化控制明显。结合对重力场变化的小波分解结果和2013—2022年研究区发生的M S≥3.5地震,发现地震易发生在重力场变化的正负交界过渡带上。采用EGM2008模型,经小波多尺度分解,获得去除了莫霍面起伏影响的布格重力异常,根据Airy均衡模型计算得到均衡重力异常。结果表明,总体上重力场的变化与重力异常在空间形态上较为一致,但变化趋势可能有所不同,需重点关注重力异常的边界与重力场变化的边界一致的地方,有发生地震的可能性。
孙鸿博梁霄梁霄肖伟鹏陆元超肖伟鹏严吉周志徐如刚储飞
关键词:重力场变化郯庐断裂带布格重力异常小波分解
有限均质椭球体模型重力及梯度异常 正演计算方法研究
2025年
在有限均质椭球体的特殊情况——球体、旋转椭球体模型的基础上,推出了更具普适性的三轴不等长椭球体模型的重力异常V z及其重力梯度V xz、V yz、V zz、V zzz的积分计算公式,并用Matlab开发工具编制了计算程序,获得了相应的计算数据并绘出了各分量的重力异常剖面图与等值线图,通过与已公开的球体、旋转椭球体模型的典型算例进行比对,验证了公式的正确性。结果表明:三轴不等长椭球体与球体、旋转椭球体虽具有相似的重力异常变化规律,但数值特征受形态参数影响显著,验证了三轴不等长椭球体模型在表征复杂地质体时的合理性与优越性,其既继承了球状体的基本场特征,又能通过三轴差异精确刻画实际地质体体积、质量分布等关键参数引起的重力异常场细节变化。
王季雨孙鸿博梁霄梁霄黄显良倪红玉韩润生
关键词:正演计算方法
CG-5重力仪零漂特性与温度变化的关系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基于4台CG-5重力仪多年的静态测试和安徽测网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分析CG-5型重力仪的长期零漂特性和其与温度变化的关系。研究认为:CG-5型重力仪零漂率变化较大,随着投入使用时间的增长,变化幅值逐渐减小;单期静态测试结果显示,仪器观测值经改正后呈较好的线性上升趋势;该型重力仪的零漂率与环境温度有较好的相关性。随着温度的增高,仪器的零漂率会增大,但温度对重力仪的零漂特性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零漂率随着仪器所处的长期背景温度的改变而改变,短时间的温差变化对其影响不大。
梁霄孙鸿博徐如刚
关键词:温度
基于核磁共振与电阻率测井的煤储层孔隙性评价被引量:3
2017年
针对实验方法获取孔隙度存在单点性和成本昂贵等问题,文章在核磁共振实验分析煤储层孔隙结构和探讨阿尔奇公式在煤层评价中适用性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利用核磁数据校正电阻率资料求取的煤储层裂隙孔隙度,获得了电阻率资料有效评价煤储层裂隙孔隙度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例工区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核磁T2谱呈现明显的双峰形态,左峰表示吸附孔隙,在离心前后变化小;阿尔奇法计算得到的孔隙度主要反映的是煤储层的裂隙孔隙度;通过核磁技术校正的煤储层裂隙孔隙度精度更高。
梁霄汪姗周明顺艾林钱博文刘迪仁
关键词:测井孔隙度核磁共振电阻率
煤储层渗透性核磁实验分析及测井评价被引量:3
2017年
针对目前测井方法很难精确评价煤储层渗透性的问题,在煤岩核磁共振实验和煤储层渗透率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煤岩裂隙孔隙度与渗透率的相关关系,并借鉴常规储层电阻率测井方法评价了煤储层的裂隙孔隙度和渗透率,得到了评价本地区煤储层渗透率的有效方法。同时,针对研究区块,分析了煤体结构对渗透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煤岩核磁T2谱呈现明显的双峰形态,煤岩主要为吸附孔隙,但裂隙孔隙对渗透率的贡献更大;通过裂隙孔隙度计算渗透率的方法在研究区块应用效果较好;煤储层渗透率与煤体结构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一般碎裂结构煤的渗透性好于原生结构煤。
梁霄周明顺艾林钱博文张杰刘迪仁
关键词:煤层气渗透率测井核磁共振
扩边尺度对重力异常分层分离处理的影响——以插值切割法为例被引量:2
2021年
以插值切割法为例,对理想模型在地表的重力异常数据进行不同尺度的扩边,并对扩边后的数据进行不同深度层源的切割分离。基于分离后的结果,从不同扩边尺度、不同深度层源的重力异常差异、扩边尺度与重力场源分离误差的角度研究扩边尺度对重力异常分层分离处理的影响。结果表明:1)理想模型数据区域的边界效应与扩边尺度、切割分离深度、异常的规模和幅度及空间位置等因素相关;2)扩边尺度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分析资料所需满足的精度和数据计算效率,扩边尺度不宜过大,扩边尺度与重力异常分层分离最大切割深度至少应满足2∶1的要求才能明显改善边界效应,对含有较大重力异常边界进行切割分离时,应在2倍扩边尺度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扩边;3)边界效应的空间展布不是由数据区域边界向中心区域均匀分布,而与异常体的规模和空间位置有关。
徐如刚梁霄孙鸿博储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