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秦兵

作品数:12 被引量:131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土壤
  • 5篇浅层土壤
  • 5篇层土
  • 3篇地球化
  • 3篇地球化学
  • 3篇化学特征
  • 3篇成都盆地
  • 2篇地球化学特征
  • 2篇分类学
  • 2篇分类学意义
  • 1篇地球化学调查
  • 1篇地下水
  • 1篇地形
  • 1篇地质
  • 1篇地质地球化学
  • 1篇多目标地球化...
  • 1篇有机氯
  • 1篇有机氯农药
  • 1篇水化学
  • 1篇水化学特征

机构

  • 9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四川省地质调...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10篇秦兵
  • 7篇唐文春
  • 4篇马振东
  • 4篇任利民
  • 4篇何玉生
  • 2篇张原
  • 2篇祁士华
  • 2篇邢新丽
  • 2篇张凯
  • 1篇许峰
  • 1篇龚敏
  • 1篇周雪梅
  • 1篇陈代庚
  • 1篇阚泽中
  • 1篇阚泽忠
  • 1篇李俊霞
  • 1篇陈德友
  • 1篇杨振鸿
  • 1篇高媛
  • 1篇鲍征宇

传媒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安全与环境工...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7
  • 3篇200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成都盆地浅层土壤中砷来源的多元统计分析被引量:6
2006年
对成都盆地3 061个浅层土壤样品以元素为变量进行砷回归分析,在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进行R型因子分析,并选取因子载荷较大的元素作为特征元素组合。在结合元素地球化学性质、区域地质背景和因子得分等值线图的基础上,根据特征元素组合来研究砷的来源。研究结果表明:成都盆地浅层土壤中砷的来源有6种,其中龙门山一带晚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沉积岩系和酸性岩浆岩及基性岩、超基性岩是成都盆地浅层土壤的主要来源。相对于后期人类作用而言,自然作用对成都盆地土壤中砷分布特征的影响占主导地位。
秦兵陈代庚任利民唐文春马振东何玉生
关键词:成都盆地
地形和季节变化对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的影响——以四川省成都经济区为例被引量:6
2009年
在成都经济区典型地貌单元(平原区和丘陵区)采集春季和秋季样品,共计52件农作物样品和100件土壤样品,通过美国EPA8080A方法测试样品中有机氯农药含量,以研究不同地貌单元不同季节有机氯农药污染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中DDT含量高于HCH含量;平原区绵竹市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含量高于丘陵区盐亭县土壤有机氯农药含量;在平原区的绵竹市,秋季采集的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含量高于春季样品中有机氯农药含量;在丘陵区的盐亭县,春季采集的土壤有机氯农药含量高于秋季样品中含量。农作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检出率较高,各种作物浓度均未超标,但对人们健康具有潜在危害。油脂含量高的粮食作物中有机氯农药含量高于叶类蔬菜和果实类蔬菜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地貌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有机氯农药施用是造成两个地区春、秋季土壤含量特征不同的主要原因,而植物的吸收方式、OCP的物理化学性质是影响农作物中OCP含量不同的主要因素。
邢新丽祁士华张凯张原阚泽忠秦兵
关键词:地形有机氯农药
成都经济区土壤中HCH和DDT含量及其分布特点被引量:5
2009年
通过对成都经济区土壤中HCH各异构体、DDT及其衍生物的含量及分布特点研究,得出成都经济区土壤中HCH和DDT都有较高的检出率,含量变化幅度也很大,含量较高点主要分布在化工厂附近。对比其他地区研究结果,成都经济区HCH含量较低,DDT含量较高。以西藏地区作为背景值,HCH有一定的污染,DDT污染较为严重。
张凯祁士华邢新丽张原杨丹许峰高媛秦兵阚泽中陈德友金立新刘应平唐文春
关键词:HCHDDT含量及分布
大同盆地高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被引量:46
2012年
为查明控制大同盆地高氟地下水形成的主要地球化学过程,对大同盆地地下水高氟区31个水样进行了水化学特征及因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中均检测出氟,且氟含量高,最大ρ(F)达10.37mg/L。该区高氟地下水以Na-HCO3型水为主,具有典型的富Na特征。PHREEQC饱和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地下水中萤石为不饱和状态,地下水中ρ(F)主要受到萤石溶解影响。因子分析研究表明,水-岩相互作用、碳酸盐矿物溶解沉淀及Na-Ca离子交换作用是控制大同盆地地下水氟富集的主要水化学过程。
秦兵李俊霞
关键词:地下水大同盆地
成都盆地浅层土壤中元素来源研究被引量:12
2007年
分形与多重分形已逐渐渗透到环境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领域,已有众多学者证实土壤及水系沉积物中元素含量的分布具有分形/多重分形性质。如何通过分形/多重分形模型来深入研究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究其来源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通过浓度-面积分形方法,配合基本统计量、富集因子以及多元统计聚类分析对成都盆地12400km2范围内3061个浅层土壤样品和832个深层土壤样品中8种重金属元素及N、P、K、U等的分布模式及来源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重金属等元素含量在成都盆地浅层和深层土壤中均具有多重分形特征,不同的分布模式能较好的判断表层土壤中元素的来源等问题,所得结果与传统统计学分析结果相吻合。该探索以期能为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提供新的视角。
谢淑云鲍征宇秦兵李兵杨振鸿
关键词:环境评价浅层土壤成都盆地
四川龙门山地区磷矿、煤矿开采对水系沉积物Cd等元素影响调查被引量:15
2007年
以沱江水系源头流经含磷、含煤地层的绵远河和石亭江为研究对象,以一级阶地早期水系沉积物和河床中现代水系沉积物为采样介质,分析了含磷、含煤地层中常富集的Cu、Pb、Zn、As、Hg、Cd、Cr、U、Th等有毒有害元素。富集因子和水系表壳岩系化学分析结果表明:①绵远河上游龙门山区的现代水系沉积物遭受了显著的Cd、Hg、U富集,主要为磷矿、煤矿开采及相关工业影响所致;进入成都平原后,上游含矿地层及矿业活动对水系沉积物的影响减弱,水系沉积物主要表现为流域表壳岩系在自然风化作用下的正常组成,Cd等元素均为轻微富集。石亭江仅Sr出现显著富集。②龙门山表壳岩系"正常源"的化学组成控制了成都平原第四纪沉积物的背景化学组成。而含磷地层、含煤岩系"异常源"由于层厚及出露面积有限,仅在矿区周围形成Cd、Hg、U、Sr、Ba等元素的局部高值区,对成都平原沉积物的影响仅在两河汇入沱江之前。
王磊唐文春秦兵任利民龚敏闭向阳马振东
关键词:水系沉积物
四川阿坝地区刷马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被引量:4
2010年
通过对刷马地区地质构造、矿床时空演化以及水系沉积物、土壤、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结合地质背景和区域地质环境,认为刷马地区金矿床赋存于上三叠统侏倭组变质石英砂岩中,严格受北西向的韧-脆性剪切带控制,与金矿化有关的蚀变主要有黄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毒砂化和黄铜矿化,1∶20万、1∶5万水系沉积物和1∶1万土壤均显示有Au、As、Sb、Hg的地球化学组合异常,1∶20万水系沉积物异常显示Au矿矿田范围,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显示矿区位置,而1∶1万土壤异常与矿体展布基本一致,异常带稳定连续、规模大,异常展布受控于韧-脆性剪切带,是有利的Au成矿区,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其矿床类型初步判定为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卡林型金矿)。
秦兵朱汇派唐文春
关键词: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
成都经济区浅层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的土壤分类学意义
自上世纪末开始的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对深、浅层土壤进行了全面的“体检”,其成果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环境和资源等方面。众所周知,土壤的发生分类综合了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三个因素,后两者就包括了成土作用的地球化学过程和...
何玉生任利民唐文春秦兵周雪梅马振东
关键词: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土壤分类学浅层土壤
文献传递
成都盆地平原区浅层土壤Cd、Pb、Zn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初探被引量:13
2007年
通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在成都盆地平原区浅层土壤内发现呈面状分布的Cd、Pb、Zn等元素高值区。为了研究它们的成因,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这些元素在不同景观区及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关系,利用参考元素对Cd、Pb、Zn的富集含量进行了定量估算。结果表明,平原区浅层土壤内Cd、Pb、Zn元素的分布明显不同于物源区及平原区深层土壤,在元素之间的典型相关关系及元素富集的分布特征上,均表现出明显的人为源特征。Cd、Pb、Zn元素的富集主要出现在平原区中部的城镇及农田区,与成都盆地浅层样地球化学图上的高值区一致。Cd、Pb、Zn元素的富集,是在自然背景的基础叠加了人为源含量,但尚未达到危害程度。
唐文春张秀芝何玉生秦兵
关键词:浅层土壤成都盆地
成都经济区浅层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的土壤分类学意义被引量:11
2006年
土壤的科学分类是土壤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土壤的系统分类以定量化、标准化和国际化为特点,但其大众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尚需加强与土壤发生分类的参比研究,并深化其在农业生产应用、土壤环境评价等方面的实践意义。自上世纪末至今,在我国东部开展了大面积、高密度的以土壤为主要介质的多目标(如农业和环境等)地球化学调查,获得了海量的地球化学数据,这无疑也为土壤分类指标化提供了全新资料。利用四川省成都经济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3061个浅层土壤样品(0~20cm)的52个元素全量和pH值分析数据,按照已知的土壤发生分类类数(8种土类)进行了样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浅层土壤的地球化学数据能较好地用来区分两类土壤,即紫色土一类的幼年土壤(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母岩、母质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受强烈人为活动水耕、旱耕熟化的土壤(外来物质的不断加入显著地改变了浅层土壤原有的地球化学性质);(2)各类土壤因母岩母质和利用方式不同,各具明显的标志性元素组合特征,如紫色土(高Ca和pH值)、黄壤(低碱和碱土金属元素和pH值)、水稻土(高有机元素、肥料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和潮土(高造岩副矿物元素)等,因此,这些元素组合是土壤分类两个要素(母质和人为作用)的重要参照系;(3)浅层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不可能完整地体现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这三个发生分类依据,因此,聚类分析结果与发生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何玉生任利民唐文春秦兵周雪梅陶鲜马振东
关键词:地球化学特征浅层土壤土壤发生分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