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薛昊

作品数:13 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名方
  • 4篇经典名方
  • 3篇医家
  • 3篇晚清
  • 2篇中医
  • 2篇重修
  • 2篇临证
  • 2篇碑记
  • 2篇辨治
  • 2篇标志物
  • 1篇学科
  • 1篇学科特点
  • 1篇学术
  • 1篇学术成果
  • 1篇验方
  • 1篇药理
  • 1篇药理作用
  • 1篇药物
  • 1篇药物学
  • 1篇药性

机构

  • 13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江苏省中医院
  • 1篇江西中医药大...

作者

  • 13篇薛昊
  • 11篇陈仁寿
  • 2篇王进
  • 1篇程建明
  • 1篇花海兵
  • 1篇孙锦程

传媒

  • 3篇中医文献杂志
  • 2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中华医史杂志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世界科学技术...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中医药文化

年份

  • 5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典名方半夏厚朴汤的古代文献分析与考证被引量:14
2020年
半夏厚朴汤现代临床使用广泛,疗效确切,是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的经典名方之一。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搜集中医古籍中半夏厚朴汤的相关文献,分析与考证方剂来源、历史沿革、组成、方义、功能、剂量、炮炙、制法与煎服法等。共获得相关古代文献数据259条,涉及中医古籍107部。归纳分析发现半夏厚朴汤出自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由半夏、厚朴、茯苓、紫苏叶和生姜5味药物组成。在历代医籍记载中出现厚朴汤、七气汤、四七汤、大七气汤等异名,其方剂组成、制法与煎服法被后世医家沿用,相关方义分析也鲜有争议。半夏厚朴汤中药物使用剂量可按1两折合3 g计算。其药物炮制方式与原方有别,半夏应选择"姜半夏",厚朴为"姜厚朴",其余药物炮制方式遵从2015年版《中国药典》。其主治病证亦有所延伸与拓展,除原方记载的"咽中如有炙脔"症状之外,此方还可用于心痛、胸闷、怔忡等心系病症、呕恶、噎膈、嘈杂等脾胃病证及遗精、淋浊、带下等下焦病证。
李煜陈仁寿李陆杰薛昊陆跃程建明
关键词:经典名方半夏厚朴汤主治病证炮炙
中医痞病内涵与辨治研究
目的:通过阅读、收集大量相关书籍及论文,对痞病的相关古代文献进行系统整理研究,结合各时期时代背景,系统梳理痞病在历史各时期的认识、概念、治则、治法。纵向对比、研究及其历史演变。以期为现代临床更全面客观公正地认识痞病的内涵...
薛昊
关键词:辨治胃痞
文献传递
晚清武进岳昶与《药性集要便读》
2024年
《药性集要便读》为清道光年间江苏武进县医学家岳昶编撰的本草著作, 首刊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 现存3种版本, 分别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陶氏嵩阳书屋活字本、清道光三十年(1850)嵩阳书屋重镌本、咸丰元年(1851)艺海堂刻本。《药性集要便读》载药374种, 每药以五言或七言歌诀简述形色、性味、归经, 另列主治、功用、发明。歌诀后引录诸家本草, 并附"医学便览", 内蕴药性机理, 外括中药文化, 是一部理论与实践交互彰显的本草著作, 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及文献价值。通过对岳昶生平及著作的考证, 厘清了《药性集要便读》的内容与版本源流, 纠正了《中国古籍总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大辞典》等关于该书的版本记录之误。
王露凝薛昊王进陈仁寿
晚清苏南医家黄疸病辨治经验及对现代临床的指导价值研究
目的:对晚清苏南医家辨治黄疸病的经验与思想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其辨治体系、方法与遣方用药规律。以期为现代临床黄疸病辨治提供补充,拓宽思路,同时为改进中医黄疸病的辨治体系和方法提供依据,使晚清苏南地区医家的学术经验能够更好地...
薛昊
关键词:黄疸辨治经验
清初常州府《重修医学祀典记》碑考被引量:2
2017年
江苏省常州市老城青果巷205号有一方《重修医学祀典记》碑,记述了清初常州府众医官向地方官员请愿恢复三皇及历代名医祭祀的编制,并在地方官员的主持下修整了医学的经过。碑文中还附有医学祀典的祭品规制。此碑所记内容,能直观反映明末清初地方官设医学的状态、地位、职能等,有助于研究当时的医事制度和常武地区的社会风俗。
薛昊陈仁寿
关键词:明清碑记医学史
吴门医家张大爔《临证经验方》现存版本考察
2023年
《临证经验方》又名《爱庐方案》《爱庐医案》,作者为吴门嘉道间名医张大爔,其字仲华,号爱庐。书成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初刻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不久毁于兵燹。后存76案经多次重刊、誊抄流传至今。目前登记在册或已出版的张大爔《临证经验方》诸版本可能皆是原书遭难后的残余76案版本分支,均非真正张大爔书原貌。目前已调查的各抄本后附内容亦缺乏可成为原书佚案的直接证据。吴门医家凤在元《凤氏医书三种》之《凤氏医案》可作为现存《临证经验方》版本系统之外一个新的补充,具备保留《临证经验方》原貌的可能。
薛昊陈仁寿
辨章学术守正本考镜源流求新知——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学科70年发展回溯与展望
2024年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70年来经历了初创期(1954—1958)、成熟期(1959—1977)、发展期(1978—1999)和提升期(2000年至今)4个历史阶段。在一代代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呕心沥血的努力下,完成了多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划时代中医药文献传世巨著,承担了多项国家级重大与重点项目。学科特色鲜明,以擅长整理编纂大型中医药工具书为成果标志,文献研究以注重实用性为导向,在研究领域以本草和方剂为工作重点,从而为现代临床、科研和教学提供有效信息。未来学科发展将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知识和新方法,开展中医药文献的信息化和数智化研究,培养更多优秀的高层次中医医史文献专业人才。
陈仁寿薛昊陆跃李煜王家豪
关键词: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学术成果学科特点
古代经典名方黄芩汤的关键信息考证及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2024年
黄芩汤为《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发布的经典名方,通过系统整理、考证与分析记载黄芩汤的古代及现代临床文献,梳理黄芩汤的处方源流、组成、药物基原、炮制方法、用法用量、功效主治等关键问题,并对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从文献考证、制剂开发、质量评价全程为黄芩汤的临床运用及制剂开发提供文献与理论支撑。经分析与考证,黄芩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其组方为黄芩、白芍、甘草、大枣,其中大枣为引,药用基原遵循2020版《中国药典》,其中黄芩、白芍用生品,甘草为清炒甘草,大枣用时切开;药物用量方面,黄芩11.19 g,芍药7.46 g,甘草7.46 g,大枣根据情况适宜加减;制法与服法为加水2000 mL,煎煮至600 mL,不拘时温服,1日3次。该方古代常用于治疗痢疾,现亦用于治疗以腹泻为主症的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黄芩汤的Q-Marker建议为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芍药苷、甘草酸、甘草苷。
王家豪顾立梅薛昊李煜陈悆冷子妍陈仁寿
关键词:黄芩汤经典名方
晚清吴门医家凤在元佚名著作考述
2023年
本文所论晚清吴门医家凤在元佚名著作,或为凤氏存世的第四种著作,由我们于苏州市区一旧书店购得。据序言及作者生平,其成书年代应处于晚清咸丰至光绪五年(1851—1879年)之间。其体例别致,按省区分别列举各地出产药物,语言表述偏口语化,用词极具吴地地方特色。题材新颖,主要介绍各省出产药材的异名、产地、性状、品类优劣与鉴别方式、行销状况。内容丰富,可以从中看到晚清时期的国际形势及苏南地区的市井民情。其中记载还可以为晚清苏南地区医家医案的解读提供线索支持。
薛昊陈仁寿
关键词:晚清药物学
古代经典名方温胆汤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被引量:2
2024年
经典名方温胆汤首载于南北朝姚僧垣《集验方》,是中医临床应用经久不衰的方剂。近年首批入选《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亦是《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25首方剂)》首先公布的25首方剂之一。本文总结了温胆汤的研究进展,认为温胆汤主要有降脂、降血压、抗炎、抗精神分裂等方面的作用,现代临床应用广泛,以神经、心血管、消化、内分泌系统疾病为主,中医临床应用则凡以痰瘀为辨证要点,均可以温胆汤为基础酌情加减合方以治之。同时参考2016年刘昌孝院士提出的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核心质量概念,基于其“五原则”,对温胆汤的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最终确定温胆汤的质量标志物为β-谷甾醇、琥珀酸、槲皮素、苜蓿素、木犀草素、柚皮苷、川陈皮素、橙皮苷、柚皮素、6-姜酚、甘草苷、甘草次酸,共计12种。
王家豪花海兵薛昊陈仁寿
关键词:温胆汤药理作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