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剑晖

作品数:20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Fogarty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5篇空调
  • 5篇轨道交通
  • 4篇列车
  • 3篇通风
  • 3篇通风系统
  • 3篇列车车厢
  • 3篇空调通风
  • 3篇空调通风系统
  • 3篇集中空调
  • 3篇风系统
  • 3篇城市轨道交通
  • 2篇污染
  • 2篇客流
  • 2篇客流量
  • 2篇空气质量
  • 2篇集中空调通风...
  • 2篇公共
  • 2篇PM10
  • 1篇德尔菲
  • 1篇德尔菲法

机构

  • 17篇上海市疾病预...
  • 1篇上海市卫生局
  • 1篇上海市预防医...
  • 1篇上海市气象局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上海市徐汇区...
  • 1篇上海科技馆展...
  • 1篇上海市虹口区...

作者

  • 17篇高剑晖
  • 12篇苏瑾
  • 8篇张霞
  • 7篇王凯
  • 6篇陈健
  • 4篇张莉萍
  • 4篇倪骏
  • 3篇唐颖
  • 3篇李竹
  • 3篇徐毅
  • 1篇孙晓冬
  • 1篇雷苏文
  • 1篇周利红
  • 1篇潘喜华
  • 1篇许东
  • 1篇郭常义
  • 1篇凌利民
  • 1篇徐东群
  • 1篇彭丽
  • 1篇卢伟

传媒

  • 6篇环境与职业医...
  • 3篇中国卫生资源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环境与健康杂...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环境卫生学杂...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22
  • 4篇2021
  • 6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患儿肺功能的短期效应研究
2025年
目的分析上海市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患儿肺功能的短期影响。方法在上海市虹口区、徐汇区环境监测点附近各选择一所学校,通过问卷筛选出80名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四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群追踪研究,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开展4次肺功能检测,指标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呼气流量峰值(peak expiratory flow,PEF)、用力呼气流量25%的呼气流速(forced expiratory flow at 25%of FVC,FEF25%)、用力呼气流量50%的呼气流速(forced expiratory flow at 50%of FVC,FEF50%)、用力呼气流量75%的呼气流速(forced expiratory flow at 75%of FVC,FEF75%)和用力呼气中段流量(forced expiratory flow between 25%and 75%of FVC,FEF25%~75%);同时收集检测当天到检测前三天(lag 0~lag 3 d)学校附近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的大气PM_(2.5)、O3、NO_(2)、SO_(2)以及PM_(10)等污染物浓度的监测数据。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大气污染物对患病儿童肺功能的短期效应。结果单污染物模型结果显示,O3和PM_(10)对FVC的影响均发生在lag 2 d,浓度每升高一个四分位数间距(interquartile range,IQR),FVC分别下降8.78%和1.89%;O3在lag 2 d对FEF25%、NO_(2)在lag 3 d对FEF75%有影响,浓度每升高一个IQR,FEF25%和FEF75%分别下降12.67%和18.81%;PM_(2.5)、O3、NO_(2)、SO_(2)和PM_(10)对FEV1和PEF效应发生在lag 0~lag 3 d,浓度每升高一个IQR,FEV1最多分別降低5.50%、11.71%、7.16%、12.63%、3.75%,PEF分别下降11.06%、18.83%、23.46%、18.27%、9.90%,但O3对PEF的影响在lag 0~lag 1 d时为升高,在lag 2 d时为降低,变化较不稳定;5种大气污染物对患儿FEF50%和FEF25%~75%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3、NO_(2)、SO_(2)和PM_(10)对FEV1,PM_(2.5)、NO_(2)和PM_(10)对PEF存在累积滞后效应。双污染物模型分析显示,O3分别合并PM_(2.5)、NO_(2)、SO_(2)时,PM_(2.5)分别合并O3、SO_(2)、PM_(10)�
丁一辰王宇虹高剑晖石丽莎许东凌利民彭丽张海云张莉君
关键词:大气污染肺功能混合效应模型
某市轨道交通列车车厢CO2浓度调查及政策建议被引量:3
2020年
[背景]CO2是轨道交通列车车厢气态污染物的主要成分,车厢环境CO2浓度较高不仅影响乘车舒适性,而且易造成乘客疲倦、头晕,甚至呼吸困难。尤其随着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不断增加,乘客在列车车厢内停留时间不断延长,车厢内CO2水平更加值得关注。[目的]了解某市轨道交通列车车厢CO2浓度现状,从而提出管控措施建议。[方法]于2017年9—11月,选择某市日客流量达50万人次以上的7条轨道交通线路(命名为A^G线)开展列车车厢CO2浓度监测,每条线路监测时段包括工作日高峰期(7:00—9:30或17:00—19:00)和工作日平峰期(9:30—17:00)。每次监测时间为列车从起点至终点的实际单程运行时间,于列车行驶进站、开启车门前读取各个监测点的CO2浓度指示值,计算瞬时浓度和1 h均值浓度。与GB 37488—2019《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CO2瞬时浓度(≤0.15%)及中国香港《管理空调公共运输设施内空气质素专业守则——铁路》(简称为《专业守则》)CO21 h均值浓度(卓越级,≤0.25%)等限值进行比较,分析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结果]监测的7条线路列车车厢CO2瞬时浓度中位数为0.132%,范围为0.059%~0.295%;1 h均值浓度中位数为0.152%,范围为0.088%~0.204%。符合GB 37488—2019要求的车厢CO2瞬时浓度监测值样品数占所有样品数的比例为63.50%,且所有1 h均值浓度监测值均达到《专业守则》卓越级的要求。除A、B线路高峰期CO2瞬时浓度和C线路高峰期1 h均值浓度外,各线路高峰期车厢CO2瞬时浓度和1 h均值浓度中位数均大于0.15%;除F线路车厢CO2的1 h均值浓度外,高峰期各线路车厢CO2瞬时浓度和1 h均值浓度均高于平峰期(P<0.05)。高峰期车厢CO2瞬时浓度符合GB 37488—2019的样品数占比达44.0%,平峰期车厢CO2瞬时浓度符合该要求的样品数占比达93.0%;高峰期和平峰期CO21 h均值浓度均达到《专业守则》卓越级的要求。地下运行�
杨颖华张琳张霞高剑晖侯雪波王凯苏瑾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车厢CO2浓度客流量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风管内表面自动采样器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风管内表面自动采样器,包括:采样标准框,具有边缘和由边缘围成的采样区域;可移动支撑架,设置成沿所述的采样标准框的边缘可水平移动;采样拭子,设置于所述的可移动支撑架,所述的采样拭子设置成相...
苏瑾倪骏陈健张莉萍郑毅鸣张莉君李竹高剑晖丁一辰张琳王凯徐毅游嘉梁吴卉
文献传递
上海城市健康影响评估指南研制与应用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研制上海城市健康影响评估指南并探讨其应用性。方法阅研并比对国外健康影响评估指南、案例,国内卫生学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指导性文件和技术方法。邀请上海和全国其他地区来自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公共卫生机构和高校的多名专家开展咨询与论证。结果上海城市健康影响评估指南包括定义、评估原则、评估时间节点、评估方法和评估程序,评估程序包括确定评估内容、制定评估方案、实施评估、报告与建议、专家评议、结果跟踪6个步骤,对轨道交通15号线闵行区段的健康影响进行试点评估,证实了评估指南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结论上海城市健康影响评估指南能够为健康影响评估提供技术保障,后续需要通过更多的案例实践,完善并细化指南,以提升其应用性。
苏瑾高剑晖陈健张莉君唐颖佘媛媛张琳付晨
关键词:城市
低剂量使用防晒化妆品防护效果的现场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研究低剂量使用防晒化妆品和不同涂布方式的日光防护效果,为指导消费者合理使用防晒化妆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6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涂布组和对照组。涂布组在手背低剂量(0.5 mg/cm2)使用防晒化妆品,对照组不使用防晒化妆品。另外涂布组的左右手背分别采用双次涂布和多次涂布两种不同的使用方式。受试者在连续9 d的军训期间每天接受阳光紫外线照射6 h(上午8:00—11:00、下午14:00—17:00)。通过观察日光暴露前后手背皮肤颜色的变化,评价防晒化妆品的防晒效果。肤色的测量采用色差分析仪。[结果]与各自日光暴露前相比,两组受试者暴露后的手背皮肤颜色指标亮度L值均降低(53.95~54.86vs56.75~58.64),绿红色饱和度a(10.86~11.59vs9.44~10.20)和蓝黄色饱和度b(20.31~21.09vs19.16~19.74)值均升高(P<0.05);日光暴露前后,涂布组受试者左右手背肤色的立体变化指标色差△E均小于对照组[(3.31±1.91),(3.17±1.82)vs(5.63±2.37),(5.74±2.56)](均P<0.05),多次涂布手背肤色的立体变化指标色差△E与双次涂布的没有差异(P>0.05)。[结论]与不使用防晒化妆品相比,低剂量使用防晒化妆品仅能减缓但无法避免肤色向黑红黄方向变化。在低剂量使用防晒化妆品的情况下,增加涂布次数没有增强防晒化妆品的防护效果。
崔文广潘喜华侯雪波周利红高剑晖李竹
关键词:防晒化妆品使用量涂布方式
上海两地铁车站空气中PM_(10)和PM_(2.5)浓度分布特征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了解上海轨道交通系统地下车站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浓度及其分布特征,为相关标准制定和环境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上海地铁某两个地下车站为研究现场,在2013年3—5月期间,每两周监测一个工作日,每日监测早、中、晚3个时段。监测地点包括隧道、站台、站厅和室外风井,监测指标为PM10和PM2.5。[结果]隧道和站台PM10平均水平高于站厅和风井,差异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M2.5的浓度水平在不同监测地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段站内二者水平不同:PM10在隧道和站台表现为早晚高于中午,站厅为早上高于中晚;PM2.5在隧道和站厅与PM10的变化趋势相同,在站台则表现为早、晚、中依次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海市地下车站环境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水平在不同的地点和时间段有明显变化,提示颗粒物是上海市轨道交通系统需要重视的卫生学问题。
张霞金轶王晓保高剑晖孙晓冬吴世达卢伟
关键词:地铁PM10PM2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实施情况调查及问题探讨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对《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了解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标准修订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7—10月,采用分层多级抽样方法和问卷调查方式,收集疾控系统、卫生监督系统、住建系统、检测机构、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等专业机构的标准应用情况,获得有效问卷91份。结果本调查涉及全国26个城市91家专业机构。标准应用情况调查显示,日常应用以检测机构为主,每周至少应用一次的机构占18.68%,常用指标为甲醛(91.21%)、苯(68.13%)、氨(62.64%)、甲苯(57.14%)、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57.14%)。检测能力调查显示,19项指标中检测能力不足10项的机构占31%,甲醛检测能力具备率为91.21%,苯并(a)芘检测能力具备率仅为28.57%。指标分类管理、增加PM2.5指标、适当优化采样和检测的仪器方法是修订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问题。社会公众对标准的知晓率为43.82%,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关注度为73.8%。结论《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整体合理,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机构是标准日常应用的主体,标准修订应重点关注指标和方法的完善。
张霞徐毅高剑晖苏瑾徐东群雷苏文郭常义
关键词: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上海市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被引量:2
2021年
以构建上海城市健康影响评估体系为目标,通过对国际健康影响评估制度以及评估案例的研究,在分析国内健康影响评估试点和卫生学评价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城市发展定位,从组织架构、评估范围、实施路径和技术保障4个方面提出建立上海市健康影响评估制度的政策建议。
苏瑾唐颖陈健高剑晖张莉君佘媛媛张佳付晨
某市公共交通建筑集中空调冷却水嗜肺军团菌污染现况及影响因素被引量:7
2021年
[背景]嗜肺军团菌广泛存在于天然水体及人工水环境中,可引起严重的军团菌病,有关其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的研究有限。[目的]分析公共交通建筑集中空调冷却水系统嗜肺军团菌污染现况及影响因素,为冷却塔嗜肺军团菌风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8年9—10月和2019年8—9月期间,基于方便抽样采集某市公共交通建筑121座集中空调冷却塔水样共174件,对水样进行嗜肺军团菌检测及血清分型,同时检测冷却水的菌落总数、色度、浑浊度、电导率、溶解性总固体、pH、铁、水温、游离性余氯共9项水质指标,同步现场勘查冷却塔周边环境和运行管理状况。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水质状况、消毒方式以及管理公司等因素对嗜肺军团菌阳性率的影响。[结果]174件冷却水水样中有83件检出嗜肺军团菌,阳性率为47.70%,共检出7种不同血清型的嗜肺军团菌,其中Lp1为优势血清型,占59.04%。卡方检验显示:在不同水温、游离性余氯、溶解性总固体以及铁含量的水质条件下,嗜肺军团菌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运营公司管理下的冷却塔其水系统嗜肺军团菌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水温是嗜肺军团菌阳性率的主要危险因素(OR=1.250,95%CI:1.111~1.407);与A公司相比,B、C、D公司管理的冷却塔更容易检出嗜肺军团菌(OR=3.704,95%CI:1.264~10.855;OR=3.088,95%CI:1.057~9.019;OR=2.708,95%CI:1.190~6.164)。[结论]该市公共交通建筑冷却塔存在嗜肺军团菌污染,水温控制和有效的管理措施是减少嗜肺军团菌生长和传播的关键,从技术和管理层面采取综合措施是公共建筑集中空调冷却水系统军团菌管控的最佳策略。
张霞陈敏侯雪波张嘉美付晨张琳高剑晖苏瑾
关键词:嗜肺军团菌集中空调冷却水影响因素
某特大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微生物污染调查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分析某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和车厢环境空气中菌落总数、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GB/T 18204—2013)的要求,于2017年10月在客流量最大的早高峰时段对我国某特大城市5座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和2列列车车厢的环境空气菌落总数进行监测,共采集样品278件。结果轨道交通环境空气中菌落总数的检出范围为154~3146 CFU/m^3(撞击法)和0~75 CFU/皿(沉降法),参照《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GB 37488—2019),两种方法的合格率分别为100%和96.06%,结果具有相关性。轨道交通环境空气中菌落总数的空间分布特征(撞击法)表现为:站厅[(1571±615)CFU/m^3]>站台[(1236±525)CFU/m^3]>车厢[(414±197)CFU/m^3]、室外对照[(398±182)CFU/m^3],站台和站厅高于车厢和外环境(P<0.05)。不同车站之间的环境微生物水平有明显差异,客流量大和运行时间长的车站环境空气中菌落总数较高。结论该市轨道交通环境清洁度总体较好,综合轨道交通环境特点,撞击法为环境微生物采样的推荐方法。轨道交通环境菌落总数分布特征主要受外部环境、车站运行时间、客流量等因素影响。
张霞侯雪波高剑晖张琳王凯苏瑾
关键词:菌落总数空气质量轨道交通卫生标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