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济远
- 作品数:5 被引量:45H指数:3
- 供职机构:华西口腔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核因子κB/B细胞淋巴瘤2信号通路与糖原合成激酶3β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初步探讨核因子κB(NF-κB)/B细胞淋巴瘤2(Bcl-2)信号通路与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为OSCC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OSCC标本55例及癌旁组织1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OSC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GSK-3β、NF-κB及Bcl-2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三者相互之间的表达关系及三者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GSK-3β、NF-κB及Bcl-2在OSCC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P<0.01),且三者与患者年龄、性别以及临床分期无明显关系(P>0.05)。Bcl-2在不同组织学分化程度的OSCC组织中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GSK-3β及NF-κB在不同组织学分化程度的OSCC中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GSK-3β、NF-κB及Bcl-2在OSCC中的表达均两两相关(P<0.05)。结论 GSK-3β、NF-κB及Bcl-2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检测GSK-3β、NF-κB及Bcl-2的表达水平对于OSCC的早期诊断和预后估计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占育华崔涵刘济远周伟阙林唐休发
- 关键词:口腔鳞状细胞癌
- 上颌前份埋伏多生牙的临床处理及效果观察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患者的上颌前份多生牙拔除术手术复杂程度和麻醉效果,并初步探讨不同年龄段上颌前份神经支配的差异。方法 240例埋伏多生牙患者,术前拍摄锥形束CT以了解埋伏多生牙的数目、形态、位置、与邻近组织的关系及邻牙牙根的发育情况等,以确定手术方案,术中探查麻醉后前腭部的痛觉,记录手术时间,术后随访记录前腭部的感觉变化。结果术中均未损伤邻牙牙根,79.2%患者腭侧入路手术,18岁以下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成人。12岁以下患者腭大神经阻滞麻醉后前腭部麻醉时约78%的患者无痛感。离断鼻腭神经者约58.8%的患者腭前份无麻木感。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结论患者年龄越小手术操作难度越小,部分患者(尤其是少儿)腭大神经在前腭的神经支配中有重要作用,鼻腭神经受损后,其支配区域感觉可恢复,年龄越小,恢复越快。
- 李秀芬刘济远华成舸潘剑
- 关键词:埋伏多生牙麻醉预后
- 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70 S6K信号通路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丝/苏氨酸蛋白激酶(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p70 S6K信号通路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为口腔鳞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口腔鳞癌标本51例,癌旁黏膜组织10例,正常口腔黏膜1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口腔鳞癌、癌旁黏膜组织及正常口腔黏膜中p-Akt、p-mTOR及p70S6K的表达情况,分析三者相互之间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p-Akt、p-mTOR及p70 S6K在口腔鳞癌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和癌旁黏膜组的表达。p-Akt、p-mTOR及p70 S6K在口腔鳞癌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临床分期无相关性,但与口腔鳞癌的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Akt、p-mTOR及p70 S6K在口腔鳞癌的表达相互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结论 Akt/mTOR/p70 S6K信号通路分子在口腔鳞癌中表达活跃,提示可能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相关性。
- 贾洁茹梁爽刘济远赵君唐休发
- 关键词: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70口腔鳞癌免疫组织化学
- 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被引量:29
- 2017年
- 双膦酸盐类(BPs)药物是一种强有力的骨吸收抑制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近年来,有关双膦酸盐相关性骨坏死(BRONJ)的报道日渐增多,该病临床上以骨面裸露、死骨形成、疼痛、口臭等为特征。由于目前发病机理不明确,临床上尚无完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BRONJ的预防十分重要。本文就BRONJ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临床特征、治疗预后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帮助。
- 潘剑王杞章刘济远
- 关键词:双膦酸盐颌骨骨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