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勇

作品数:21 被引量:54H指数:4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6篇文化科学
  • 4篇建筑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核科学技术

主题

  • 5篇课程
  • 4篇教学
  • 3篇数值模拟
  • 3篇崩塌
  • 3篇值模拟
  • 2篇地质
  • 2篇电磁法
  • 2篇学科
  • 2篇岩溶
  • 2篇瞬变
  • 2篇瞬变电磁
  • 2篇瞬变电磁法
  • 2篇硕士
  • 2篇硕士研究生
  • 2篇问卷
  • 2篇勘查
  • 2篇课程改革
  • 2篇课程体系
  • 2篇课程体系改革
  • 2篇矿井

机构

  • 21篇贵州大学
  • 4篇安顺学院
  • 1篇贵州工业职业...
  • 1篇重庆大学
  • 1篇肇庆学院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科学院武...
  • 1篇贵州省煤田地...
  • 1篇贵州省建筑设...

作者

  • 21篇王勇
  • 11篇史文兵
  • 6篇梁风
  • 4篇杨根兰
  • 4篇左双英
  • 3篇王中美
  • 3篇赵虎
  • 2篇王勇
  • 1篇陈石
  • 1篇周雷
  • 1篇徐伟民
  • 1篇杨春和
  • 1篇卢红艳
  • 1篇王贵宾
  • 1篇陈筠
  • 1篇周伟

传媒

  • 2篇中国地质教育
  • 2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工程地质学报
  • 1篇辐射防护
  • 1篇铁道建筑
  • 1篇中国锰业
  • 1篇云南化工
  • 1篇四川水泥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勘察科学技术
  • 1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科技风
  • 1篇防灾减灾工程...
  • 1篇地下空间与工...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新校园(上旬...
  • 1篇能源与环保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1
  • 1篇2009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深部场源变化微重力观测系统设计与模型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基于陆地μGal级精度的重力重复测量可以获取高精度区域重力场时变信号,实现对地壳内部介质物性变化的监测能力。提出一种基于现有地震重力监测网络,通过优化场地观测条件,联合应用高精度绝对重力、相对重力,联合水准、GNSS系统和水文等观测手段,设计一种新型的场地重力阵列式观测系统,有助于分离不同深部场源引起的微重力变化信号。该观测系统除可以提高地壳深部场源信号的信噪比外,还可以通过调整阵列间距来监控敏感区场源变化,有助于探测地壳深部地震孕育和发生阶段的场源介质物理变化过程。
陈石龚立卓徐伟民卢红艳王勇
关键词:流动重力测量
高放废物处置库围岩开挖损伤区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进展被引量:3
2019年
高放废物(HLW)地质处置是将高水平放射性废物埋存于地下500~1 000 m地质体中,使放射性废物与生物圈长期隔离。地质处置库对核素的长期隔离能力是安全评价的关键课题。地下硐室的开挖将不可避免地对围岩造成损伤,形成开挖损伤区(EDZ),改变围岩的物理力学特性,对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长期安全性存在潜在的影响。目前多个国家建成了高放废物处置地下实验室,并开展了大型原位开挖损伤区的研究,研究开挖损伤区的形成过程及其物理力学特性的变化。本文综述了国外结晶岩地下实验室开展的开挖损伤区研究,总结了EDZ关键研究问题;梳理了加拿大、瑞典、芬兰3个地下实验室多年来开展的系统的EDZ研究工作,对当前EDZ预测模型及模拟技术进行了总结;对我国地下实验室将开展的开挖损伤区研究工作进行了初步探讨,期望为我国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同时,高放废物处置库是地下工程新实践,其EDZ的研究成果,形成的技术方法将对其他行业地下工程的建设,如引水隧洞、公路铁路隧道等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陈世万王贵宾杨春和王勇史文兵
关键词:地质处置原位试验
多粒径砂土地基液化对比实验研究
在至今发生的多次强烈地震中,由于饱和砂土液化而引起的地基破坏屡见不鲜,因此饱和砂土地震液化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基于此,本文通过模型试验探讨饱和砂土的液化能力,利用小型振动台从4种粒径饱和砂土的角度开展了砂土液化试验研究,...
卢思奇王勇刘武蒋建国郑江涛杜娟
关键词:砂土液化粒径振动台
贵州地区碳酸盐岩差异性溶蚀微观机理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贵州地区特殊的地层岩性、水文地质和气候条件,使该地区崩塌灾害多与溶蚀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以贵州省惠水新寨崩塌为实例,对崩塌体厚层和薄层碳酸盐岩进行研究,分析岩石的化学成分、微观结构以及酸性溶液不同pH值对溶蚀作用的影响,并利用颗粒(孔隙)及裂隙图像识别分析软件(PCAS)对溶蚀后岩样表面的空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岩石的化学成分和微观结构均对岩石的差异性溶蚀起到了控制作用,薄层纯灰岩的溶蚀作用要明显强于厚层白云岩质灰岩,溶蚀作用起始于岩石的晶间孔隙、构造与解理处,逐渐扩展使得孔隙、裂隙相互连通;岩石的溶蚀作用随着溶液pH值的降低而逐渐剧烈;厚层灰岩在溶蚀后岩体表面的孔隙面积和孔隙数量与酸性溶液pH值成反比,而薄层灰岩在溶蚀后岩体表面的孔隙面积和孔隙数量与酸性溶液pH值成正比。
李沛锦史文兵梁风王勇
关键词:扫描电镜
地质灾害评估课程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探索被引量:2
2017年
地质灾害评估课程的小组成员力求探索适合新时期教学的课程模式,在课堂建设和实践教学上下功夫,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以此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
王勇史文兵
关键词:地质灾害评估教学模式课程改革
基于BOPPPS模式的“边坡工程”课程教学设计被引量:9
2017年
目前,工科类课程存在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BOPPPS教学模式以参与式学习为核心,构建了引言、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和总结等六大环节为一体的有效课程教学体系。该教学模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强,使得课堂教学活动条理化、具体化。以"边坡工程"课堂教学为例,提出一种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设计,深入研究了该模式在边坡工程教学设计中的运用过程。通过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史文兵王勇梁风左双英
关键词:边坡工程教学设计课程改革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探讨——以贵州大学为例
2020年
文章以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为契机,对贵州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性的探索与改革,建立适应社会需求和贵州特色的课程体系。文章首先对本学科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阐述了课程体系的设置现状,并从在校研究生、毕业研究生、用人单位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课程体系问卷调查,基于问卷调查与评价结果,提出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王中美杨根兰左双英史文兵梁风王勇
关键词:课程体系改革
地下采动作用下超高陡中缓倾逆向坡变形破坏过程研究
2024年
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多发育上硬下软、上陡下缓的二元山体结构。频繁的地下开采活动,极易导致崩滑灾害,因此对此类崩滑灾害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文以攀枝花煤矿崩塌为例,总结崩塌体变形破坏特征,同时基于PFC^(2D)软件模拟地下开采作用下坡面和上覆岩体的变形趋势、力学行为、裂隙演化过程以及地质破坏模式。研究表明:在地下开采作用下,采空区边界应力集中效应显著,导致裂隙最先发育,应力调整下呈现拱形应力分布。坡脚处向坡外剪应力集中显著并具有明显的鼓胀现象,坡顶位移和接触力增量均较坡脚慢,变形和应力的传递具有明显的时间滞后效应。位移和裂隙范围随地下开采区域增加而增大,并始终向坡面临空方向偏转,对于坡脚至永宁镇组第二段软硬互层岩体变形方式表现为软岩的塑性挤出、硬岩的折断破坏以及整体弯曲下沉和向临空方向的倾覆,坡顶主要表现为悬臂弯曲和断裂。该斜坡地质力学模式可分为:“表生”改造、塑流-拉裂、弯曲-拉裂以及溃屈崩塌4个阶段。
张顺波史文兵王勇王勇
关键词:变形破坏过程数值模拟
融合BOPPPS和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岩土工程勘察”课程为例被引量:1
2024年
本文以“岩土工程勘察”课程为例,针对“岩土工程勘察”课程当前教材与现行规范未同步、教学方法较为传统、评价方法单一等一系列问题,以《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一节为例,采用融合“BOPPPS”教学模式与项目驱动式进行教学改革。通过重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多元化,分别以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外双导师合作的形式开展。经实践证明,融合“BOPPPS”和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在“岩土工程勘察”课程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效果,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积极参与工程项目,最大限度地做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工程问题能力,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余理娜史文兵王勇杨根兰
关键词:项目驱动式岩土工程勘察
遵义市仁江岩溶塌陷机制形成模式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贵州省生态地质环境脆弱,岩溶塌陷在贵州具有广泛性、群发性、复杂性、较难预见性。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及自然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塌陷的数量和规模有增多的趋势。该文通过对遵义市仁江村岩溶塌陷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岩溶塌陷的发育特征、形成条件、时空分布特征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该岩溶塌陷的成因机理,进行了稳定性分区,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王勇
关键词:岩溶塌陷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