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雪芬

作品数:5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核资源与环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地质
  • 2篇铀矿
  • 2篇韧性剪切
  • 2篇韧性剪切带
  • 2篇扫描电镜
  • 2篇剪切带
  • 1篇地球物理
  • 1篇地球物理测井
  • 1篇地质意义
  • 1篇电流
  • 1篇铀矿床
  • 1篇铀矿地质
  • 1篇盆地
  • 1篇热液
  • 1篇热液矿床
  • 1篇热液铀矿床
  • 1篇裂变径迹
  • 1篇流体
  • 1篇流体包裹
  • 1篇流体包裹体

机构

  • 5篇东华理工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安徽省地质调...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海南省地质调...
  • 1篇核工业二四三...

作者

  • 5篇张雪芬
  • 2篇刘海龄
  • 2篇刘成东
  • 2篇周洋
  • 1篇丁宁
  • 1篇吴信民
  • 1篇刘磊
  • 1篇赖小东
  • 1篇刘兵
  • 1篇梁良
  • 1篇沈宝云
  • 1篇万建军
  • 1篇王安东
  • 1篇李强
  • 1篇朱荣伟
  • 1篇王印

传媒

  • 2篇东华理工大学...
  • 1篇铀矿地质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球科学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海南岛小妹韧性剪切带的纳米尺度被引量:9
2016年
为查明构造性质不明、空间位置不清楚的南海北缘琼南缝合带西段——九所-陵水断裂带,采集断裂带东段小妹韧性剪切带中花岗岩、石榴石石英片岩和花岗质片麻岩3类样品,探讨其纳米尺度特征.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测结果表明:这3类岩石存在多种纳米结构和构造,结合野外实践得到的该剪切带纳米颗粒的发育程度与其所受剪切作用有关.纳米颗粒的形成机制可能有:(1)剪切力作用下层状硅酸盐热分解;(2)颗粒塑性变形后发生脆性破裂,再经剪切作用研磨而成.与台湾太鲁阁深大断裂带中的韧性剪切带岩石样品进行SEM测试结果对比,发现其纳米颗粒特征和研究区具可比性,据此推测小妹韧性剪切带在区域构造归属上可能与九所-陵水深大断裂带密切相关.
沈宝云刘兵刘海龄周洋刘成东张雪芬
关键词:扫描电镜
热液矿床成矿深度研究方法及其在铀矿地质中的应用综述被引量:3
2014年
论述了地质推断法、流体包裹体法和裂变径迹法等研究方法及发展动态。地质推断法是以成矿地球动力学环境造成控矿构造、矿石矿物组合、地球化学元素组合、成矿岩体、矿体延深等地质依据来推断成矿时的深度;流体包裹体法是通过测定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度,计算其密度、压力,进而获得成矿深度;裂变径迹法计算裂变径迹年龄、隆升速率、剥蚀速率以及剥蚀量等参数,进而讨论成矿深度。最后评述了热液铀矿床成矿深度研究的现状。
刘成东黄易勤梁良张雪芬
关键词:成矿深度流体包裹体裂变径迹热液铀矿床
华北东南缘霍邱群BIF的SEM-EDS和XRD研究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4
2015年
安徽霍邱群铁矿田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是一个大型BIF铁矿田。前人对其开展了大量的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获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首次对采自班台子和张庄钻孔中的BIF样品进行了扫描电镜(SEM)配合X射线能量散射能谱仪(EDS)和多晶X射线衍射(XRD)分析。分析结果显示,BIF中的主要矿物有磁铁矿、石英、长石、角闪石和方解石等。这一结果不仅与前人对霍邱群BIF的岩石学研究结果一致,也与华北其它大部分地区的BIF组成矿物一致。结合霍邱群地质资料和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霍邱群BIF属阿尔戈马型铁矿,形成于弧后盆地构造环境。
王安东万建军刘磊胡飞平张雪芬赖小东丁宁
关键词:SEM-EDSXRD弧后盆地
地球物理测井在铀矿地浸工艺孔施工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16年
地球物理测井在铀矿地浸工艺孔施工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地球物理测井参数的分析,不但可以划分地层、岩性、确定矿体位置和品位,也可以应用于地浸工艺孔的水泥固井和成井质量检查工作中。详细探讨了伽马测井、自然电位测井、组合密度测井、声波测井、井温测井、电流测井、井斜测井等多种方法在水泥固井和成井质量检查中的应用效果,说明地球物理测井是效率高、效果好的一种方法。
李强张雪芬吴信民
关键词:地球物理测井井温电流
海南岛小妹韧性剪切带纳米颗粒发育阶段及形成机制被引量:2
2018年
为了探讨韧性剪切带中纳米颗粒的发育过程和形成机制,进而厘定纳米颗粒对韧性剪切带形成过程和应力机制的指示作用,选取了在小妹韧性剪切带里发育的3种岩石样品(花岗岩、花岗质片麻岩和石英片岩),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其中的纳米颗粒结构及纳米颗粒的聚集形态.观察结果表明:存在2种基本形态——球形的粒状和长条形的柱状,粒状纳米粒子(纳米粒)在3种岩石中都广泛发育,而柱状纳米颗粒(纳米棒)则在花岗质片麻岩中最发育.对纳米颗粒聚集形态研究,可将发育阶段分为:粒化阶段-异化阶段-成层堆积阶段.再次活动时,首先是经过活化阶段,形成复体颗粒,然后再重复上述阶段.结合纳米颗粒形态变化过程,其形成机制可能为脆-韧性变形.
王印刘海龄刘海龄张雪芬朱荣伟朱荣伟
关键词:纳米粒纳米棒扫描电镜构造地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