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艳丽

作品数:2 被引量:16H指数:1
供职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梗死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心肌梗死后
  • 1篇心力衰竭
  • 1篇心室
  • 1篇心室重塑
  • 1篇衰竭
  • 1篇死后
  • 1篇鞘氨醇
  • 1篇1-磷酸鞘氨...

机构

  • 1篇解放军第30...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作者

  • 2篇刘安恒
  • 2篇吕双红
  • 2篇于农
  • 2篇张孝忠
  • 2篇薛剑
  • 2篇李军
  • 2篇郭艳丽

传媒

  • 1篇生物技术通讯
  • 1篇标记免疫分析...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模型的建立及评价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建立方法及指标评价体系。方法 SD大鼠麻醉后开胸,手术组结扎左侧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心梗后心衰模型,假手术组采取仅在相同结扎位置穿针,不结扎的方法。术后8周处死。术前、术后5分钟、处死前分别记录标准肢体导联心电图、心脏超声,评价电生理、心功能指标;处死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评价病理改变;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B型尿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浓度。结果该研究中手术组及假手术组手术存活率分别为72.5%、75.0%;手术组术后5分钟心电图I、II、a VL导联出现ST段抬高,T波高耸的典型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术后8周ST段、T波回落;此外,术后8周的手术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均低于假手术组(均为P<0.01),HE染色可见残存心肌细胞、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增生等慢性纤维化表现,Masson染色显示梗死区残存心肌纤维之间纤维瘢痕组织形成;血清BNP水平也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均为P<0.01)。结论冠脉结扎法建立心梗后心衰模型存活率高、简单易行,采取的心电、心功能、病理、检验评价指标获取简单、重复性强,便于对模型进行筛选。
李军吕双红薛剑郭艳丽于农刘安恒张孝忠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动物模型
1-磷酸鞘氨醇受体在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过程中的变化差异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1-磷酸鞘氨醇(S1P)不同受体亚型(S1P1、S1P2、S1P3)在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过程中的变化差异。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在心肌梗死后1、4、8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分别检测心脏非梗死区、梗死区、正常对照心肌组织S1P1、S1P2、S1P3的m RNA相对表达。结果:心梗后心室重塑阶段,S1P1 m RNA的表达水平在非梗死区与梗死区的下降程度不一致,1周组非梗死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在梗死区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梗死区降低趋势更为明显。S1P2 m RNA在术后各组的非梗死区与正常对照心肌之间的表达比较,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且各时间点之间无差异,而在梗死区其表达变化较为显著(P<0.01)。S1P3 m RNA在心梗后1周表达显著增强(P<0.01),4周表达出现降低,这种表达抑制在梗死区更为明显(P<0.01和P<0.05)。结论:心室重塑阶段的S1P1、S1P2、S1P3 m RNA表达在非梗死区与梗死区变化不同步且各有特点,这种差异表达可能在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李军郭艳丽薛剑宁世锋于农吕双红刘安恒张孝忠
关键词:1-磷酸鞘氨醇心肌梗死心室重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