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东东

作品数:8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山东省委党校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释学
  • 3篇诠释学
  • 2篇东亚儒学
  • 2篇哲学
  • 2篇儒学
  • 2篇哈贝马斯
  • 1篇学术
  • 1篇学术作品
  • 1篇原创
  • 1篇哲学诠释
  • 1篇哲学诠释学
  • 1篇真理
  • 1篇中国诠释学
  • 1篇儒家
  • 1篇自我
  • 1篇自我反思
  • 1篇诠释学视野
  • 1篇嬗变
  • 1篇先验
  • 1篇协商

机构

  • 7篇山东省委党校
  • 3篇山东大学

作者

  • 7篇杨东东
  • 2篇傅永军
  • 1篇陈治国

传媒

  • 2篇山东大学学报...
  • 2篇中国诠释学
  • 1篇内蒙古大学学...
  • 1篇东岳论丛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作为过程之东亚儒学的诠释学建构
2016年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东亚儒学在台湾学界渐成显学。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研讨的课题已不仅限于对东亚儒学具体存在样态、特征的静态把握,而是转向"东亚儒学何以可能"的问题,亦即对一体而多元的东亚儒学之动态生成过程的探究。"作为过程的东亚儒学"的重要性由此凸显。就此而言,东亚儒学之所以能够将具有超时空价值的儒家经典落实于具体而特殊的时空场域之中,做到推新意于陈编,并形成寓一于多、一多相贯的儒学共同体,就在于儒家经典与解经者之间的"时间间距"带来的诠释张力。因此,根据哲学诠释学,时间间距非但不会构成经典文本诠释的障碍,相反,这正是维持儒学理论之不息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也是东亚儒学之现代建构得以可能的诠释学前提。
杨东东傅永军
关键词:哲学诠释学
论东亚儒学中“经典”与“诠释”的辩证——从黄俊杰教授《东亚儒家经典诠释史中的三个理论问题》谈起
2018年
在《东亚儒家经典诠释史中的三个理论问题》一文中,黄俊杰教授就东亚儒家经典诠释过程中思想原创者的所有权问题、解释者的自由度问题、诠释的无政府主义问题等展开系统的分析和追问。笔者认为,三个问题都涉及经典诠释的合理性,而这也正是黄俊杰教授在早前论著《东亚儒学:经典与诠释的辩证》中所讨论之“经典”与“诠释”关系的进一步延伸。由此,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最终要归诸于如何看待“经典”和“诠释”的关系上:“经典”是作为具有固定的独立意义、等待诠释者发掘的规范文本,抑或者,“经典”的规范意义要借助诠释过程而获得不断地生成与阐发?
杨东东
关键词:辩证解释者
诠释学视野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走向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内在地关联于诠释行为。于是,选择何种诠释原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诠释,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对中国实践的指导作用,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反观中西方诸多诠释理论,哈贝马斯的批判诠释学因其倡导在反思交往中实现合理诠释而备受青睐。依照这一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方向,应当以公众通过对话沟通达成的共识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归根结底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公众化基础之上的中国化。
杨东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先验反思与批判自我反思——哈贝马斯的反思范畴的深层解读
2012年
在《认识与兴趣》中,反思方法的重新启用被哈贝马斯视作重建批判理论认识论基础的关键。可是,哈贝马斯事先没有意识到,他的这一方法实际由两种反思扭合而成:一是先验反思,考察知识得以成立的主观条件;二是批判自我反思,目的在于打破意识形态控制,实现人类自我的真正解放。表面看来,两种反思的配合运用似乎使批判理论的兴趣基础得以顺利发掘,但细细体会,先验反思和批判自我反思是否以及何以能够相互支撑恰恰是哈贝马斯反思方法所要面对的最大难题。
杨东东
2016~2017:诠释学与中国
2018年
2016~2017年度汉语学界诠释学研究愈加蓬勃进取,颇具影响力的学术作品不断涌现,一系列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会议陆续召开。其中,2016年度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诠释学专业委员会和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倡导举办的高水准学术会议有三场:4月23~24日联合大连理工大学举办的“接受、转化与创造:诠释学与中国”——第13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诠释学专业委员2016年年会,11月19日联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举办的“诠释学与古典哲学的新开展”——首届中国诠释学青年论坛以及11月20日在山东大学举办的“诠释学与汉语哲学”高层论坛。
杨东东陈治国
关键词:学术作品中国诠释学
哈贝马斯公共性范畴的嬗变被引量:6
2012年
"公共性"是哈贝马斯思想的核心范畴之一。早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它就被看作是实现民主社会的重要条件。不过,此时的公共性范畴尚显稚嫩。只是在哈贝马斯的理论实现了语言学转换之后,公共性的内涵才被完全发掘出来。公共性在这期间经历了微妙的转变:从对话到交往;从批判到建构;从一元到多元。成熟的公共性在建构商议型民主社会、实现世界一体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范导作用。
杨东东
关键词:公共性公共领域交往协商民主
实践、应用与真理——论作为方法论的批判诠释学的价值和意义
2011年
批判诠释学把诠释学的理解、解释活动与批判、反思活动联系起来,突显了诠释学的实践、应用与沉思真理之功能,在理解的诠释活动中恢复了亚里士多德式古典智慧,促使诠释学由意义的理解走向对遮蔽正确理解因素的深层解析,从而开掘出诠释学的理性重建功能,在现实层面上实现了理论批判与实践重构的对接。如此一来,批判诠释学被发展为一种综合了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原则,它的价值和意义可以用"实践"、"应用"和"真理"三个概念来表示。
傅永军杨东东
关键词:真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