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照亮

作品数:6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天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系统科学
  • 1篇遥感
  • 1篇叶绿
  • 1篇叶绿体
  • 1篇叶绿体DNA
  • 1篇有机碳
  • 1篇植硅体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效应
  • 1篇湿地
  • 1篇树模型
  • 1篇土壤
  • 1篇土壤碳
  • 1篇土壤有机
  • 1篇土壤有机碳
  • 1篇排放技术

机构

  • 6篇天津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贵州民族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安阳师范学院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铜仁学院
  • 1篇浙江农林大学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嘉兴职业技术...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 1篇阿卜杜拉国王...

作者

  • 6篇宋照亮
  • 2篇郝倩
  • 1篇胡伟
  • 1篇范百龄
  • 1篇刘丛强
  • 1篇刘鸿雁
  • 1篇张京
  • 1篇闫翠香
  • 1篇李远
  • 1篇王义东
  • 1篇李攀
  • 1篇李强
  • 1篇王维奇
  • 1篇丁新泉
  • 1篇左昕昕
  • 1篇陈伟
  • 1篇宋哲岳
  • 1篇李子川
  • 1篇张晓东
  • 1篇许子娟

传媒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地学前缘
  • 1篇湿地科学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植硅体圈闭碳地球化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17年
植硅体是一种地球化学稳定性非常高的植源性非晶质二氧化硅颗粒物,在其形成过程中会圈闭一定量的有机碳。目前,植硅体圈闭碳(简称植硅体碳)被认为是一种稳定的碳汇机制,对调节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植硅体碳同位素的研究对于古环境、古气候重建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植硅体圈闭碳的地球化学研究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基于国内外学者对植硅体、植硅体圈闭碳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综述了植硅体的形成过程、化学元素组成、地球化学稳定性、植硅体碳汇以及植硅体碳同位素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5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总结了当前植硅体及其圈闭碳在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于未来继续开展植硅体地球化学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许子娟左昕昕范百龄丁新泉张晓东李子川闫翠香宋照亮
关键词:植硅体
沿海地区气溶胶硅的组成、来源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2022年
作为地壳中第二大元素,硅对土壤形成、陆生高等植物和水生浮游植物生长发育以及碳循环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变得格外重要。近年来关于陆地和海洋系统的硅循环研究相对成熟,而大气系统中的硅研究明显缺乏。气溶胶是大气中的活跃组分和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载体。目前关于气溶胶中硅的组成、来源以及部分地区硅沉降负荷的重要程度的认识还不够,制约了对表层地球系统中硅循环的认知。基于当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总结了气溶胶硅的组成及其与其他元素间的耦合关系,综述了新兴的硅同位素在大气颗粒物溯源方面的应用,分析了沿海地区硅长距离传输的生态效应以及硅纳米颗粒对公共健康的影响。总体来说,气溶胶中硅以无机硅为主,部分近海海域气溶胶硅的沉降对于浮游植物生长具有控制作用。未来需要针对气溶胶硅的产生和转化机理、硅沉降及其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以及硅纳米颗粒的毒理效应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
张京宋照亮李强孙少波郝倩冉祥滨胡伟刘洪妍
关键词:生态效应
表层地球系统科学视角下的生态系统科学研究被引量:1
2025年
表层地球系统科学强调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动态平衡和互馈机制,为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演变规律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本文从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了生态系统科学在相关研究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梳理了当前的热点议题和面临的挑战。首先,讨论了表层地球系统科学与生态系统科学的关系:前者关注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整体行为,后者通过研究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流动,探究与其他圈层之间的协同演变机制。其次,探讨了表层地球系统科学对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理论革新,特别是多圈层耦合框架和复杂系统理论的引入,推动了生态系统科学从局部到全球、从静态到动态的研究范式转变。结合从局部观测到全球整合的发展趋势,本文还讨论了系统观测与数据集成、跨尺度建模技术、新兴技术和指标等在生态系统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从多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与其他地表圈层间的关联关系,以及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等问题,表明通过整合不同圈层间的互作机制,可以为研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等提供重要的科学基础。最后,面对人类活动加剧的全球变化,本文指出生态系统科学需要进一步整合遥感技术、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以深刻揭示人类世背景下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以及非线性响应机制和临界阈值等问题,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王铁军晏智锋宋照亮周浩然孙新超陈伟陈伟刘丛强
关键词:互作机制全球变化
一种海岸带土壤有机碳储量模拟及预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岸带土壤有机碳储量模拟及预测方法,通过构建的海岸带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与预测增强回归树模型,进行海岸带土壤有机碳储量模拟及预测。本发明提供的海岸带土壤有机碳储量模拟及预测方法,以高空间分辨率、开源的Sen...
孙少波宋照亮
中国落叶栎类末次冰盛期避难所及冰后期分布变化被引量:1
2023年
栎林分布的动态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研究长时间尺度森林分布变化有助于更好地解析植被对未来气候变化或人类活动的响应.本研究结合古生态学、谱系地理学和物种分布模型等多种方法,探究了中国主要落叶栎树种的末次冰盛期避难所及其冰后期的迁移过程,主要落叶栎树种包括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蒙古栎(Q. mongolica)、槲树(Q. dentata)、槲栎(Q. aliena)、麻栎(Q. acutissima)和辽东栎(Q. liaotungensis).研究结果表明,在末次冰盛期中国中部和北部的山地(如小兴安岭、长白山和秦岭等)是落叶栎树种的主要避难所.中国北方落叶栎类当前的分布不仅是冰后期由南向北长距离迁移的结果,也是避难所局部扩散的结果.从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来看,气候是影响落叶栎树种迁移的主要驱动力,而人类活动对落叶栎树种分布的影响更多表现在局地水平上.此外,地形起到了缓冲作用,如在气候恶化的情况下,山地可作为落叶栎类避难所.与研究区其他主要树属(松属(Pinus)、桦属(Betula))相比,由于生理特性的不同,三者的避难所位置和迁移路线均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模拟未来森林动态变化时,需要考虑不同树种对气候变化的个性化响应.
郝倩刘鸿雁程颖宋照亮
关键词:栎属孢粉分析叶绿体DNA
滨海湿地碳汇和碳负排放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23年
以减缓气候变暖、降低大气中CO_(2)浓度为核心目标的低碳和碳中和理念备受关注,应对气候变化,关键在于减排增汇。滨海湿地是介于海洋与陆地之间的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多样的生态功能,其碳汇潜力巨大,因此,滨海湿地碳负排放关键技术的研发具有意义。综述了滨海湿地碳负排放关键技术、碳汇机理、碳汇潜力评估、碳汇潜力影响因素和维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提高对滨海湿地以碳汇功能为核心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认识水平。
林家洋宋哲岳李自民李远王义东王维奇付传城蒲玉琳胡宇坤方引宋照亮
关键词:气候变化滨海湿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