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卫国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苏州市立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异丙酚
  • 2篇烧伤
  • 2篇麻醉
  • 2篇丙酚
  • 1篇严重烧伤
  • 1篇腰麻
  • 1篇异丙酚复合
  • 1篇异丙酚复合瑞...
  • 1篇硬膜
  • 1篇硬膜外
  • 1篇硬膜外麻醉
  • 1篇瑞芬太尼
  • 1篇烧伤换药
  • 1篇双频谱指数
  • 1篇双频指数
  • 1篇通气
  • 1篇通气策略
  • 1篇剖宫产
  • 1篇剖宫产术
  • 1篇剖宫产术中

机构

  • 4篇苏州市立医院

作者

  • 4篇杨卫国
  • 1篇徐毅明
  • 1篇林岐
  • 1篇王小楠

传媒

  • 3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辽宁医学院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09
  • 2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严重烧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救治中的运用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严重烧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疗效。方法分析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烧伤并发ARDS患者资料,患者自确诊为ARDS起,即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行机械通气,观察通气前和通气后1~3 d、5~7 d、9~11 d内血气指标(PaO2、pH、PaCO2),并计算出OI,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排血量(CO)]。结果(1)患者行肺保护通气策略前以及通气后1~3 d,患者PaO2和OI分别为(77.75±27.67)、(95.81±23.51),(128±12)、(188±9),PaO2和OI变化明显(P﹤0.01),随后肺保护性通气后1周PaO2和OI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和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前变化明显(P﹤0.01),而pH值和PaCO2于肺保护通气策略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2)该组患者心率、MAP、CVP、CO于肺保护通气策略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3)该组患者于伤后2~38 h行气管切开,肺保护性通气时间持续(10.2±5.8)d,20例患者中15例治愈,死亡率为25%,低于相关报道。结论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以明显改善严重烧伤并发ARDS患者的氧合,并因此可能改善预后。
林岐杨卫国徐毅明
关键词: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严重烧伤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全麻诱导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通过观察异丙酚和芬太尼静脉麻醉下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变化,了解喉部表面麻醉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对诱导插管的影响。方法40例ASAⅠ~Ⅱ级择期脑部手术患者,微泵持续输注异丙酚,间断使用芬太尼行麻醉维持,诱导中使用1%丁卡因喉头喷雾后气管插管观察BIS值,同使用安慰剂喷雾BIS的变化对比。结果1%丁卡因喉头喷雾后气管插管,患者BIS值变化幅度小,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结论诱导中使用1%丁卡因喉头喷雾后气管插管,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术中监测BIS,可以更加准确评估麻醉深度。
王小楠杨卫国
关键词:异丙酚喉头喷雾麻醉深度脑电双频谱指数
腰麻、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术中应用的观察
2006年
目的对腰麻、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术进行观察对比,对两种麻醉方法的起效时间、循环干扰程度、镇痛及肌松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足月妊娠产妇,分为腰麻组(S组),硬膜外麻醉组(E组),各50例。S组麻醉穿刺点选择L2-3或L3-4,注入0.5%布比卡因重比重液(0.75%布比卡因2mL+5%葡萄糖注射液1mL)或1:1:1复合液(丁卡因重比重液,1%丁卡因1mL+3%麻黄碱1mL+5%葡萄糖注射液1mL)2mL;E组麻醉穿刺点选择L2-3,局麻药用利多卡因和丁卡因的复合液(利多卡因浓度为1%,丁卡因浓度为0.25%),总量13 ̄35mL。监测记录注入局麻药至手术开始的时间、所达到的最高感觉阻滞平面、术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并对镇痛及肌松效果进行评定。结果与E组相比,S组从注入局麻药至手术开始的时间短,能达到的痛觉阻滞平面高,镇痛及肌松效果优,且差异显著;S组低血压的发生率较E组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腰麻的麻醉效果优于硬膜外麻醉,只要加强麻醉管理及监测,腰麻应用于剖宫产术是安全的。
杨卫国
关键词:腰麻硬膜外麻醉剖宫产
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烧伤换药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观察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烧伤换药的镇痛效果和对呼吸、循环及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Ⅲ级烧伤患者60例,分为P组(异丙酚组),R组(瑞芬太尼+异丙酚组),各30例。P组单纯静注异丙酚;R组先静注瑞芬太尼1μ/kg,再静注异丙酚。连续监测血压(BP)、心率(HR)、呼吸频率(R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记录异丙酚首次用量及总用量、苏醒时间,评判镇痛效果及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结果与P组相比,R组异丙酚的首次用量和总用量显著减少(P<0.01),镇痛效果明显优于P组,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明显较P组轻微,两组苏醒时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应用于烧伤换药,麻醉镇痛效果好,异丙酚用量少,对呼吸和循环的抑制轻,且不影响苏醒过程。
杨卫国
关键词:异丙酚瑞芬太尼烧伤更换敷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