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世敏

作品数:4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南方地区高效灌排与农业水土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2篇缩裂
  • 2篇土壤
  • 2篇裂缝
  • 2篇干湿循环
  • 2篇干缩
  • 2篇干缩裂缝
  • 1篇入渗
  • 1篇入渗率
  • 1篇农田
  • 1篇农田土壤
  • 1篇裂缝网络
  • 1篇秸秆
  • 1篇开裂
  • 1篇黄褐土
  • 1篇褐土
  • 1篇非饱和
  • 1篇干缩开裂

机构

  • 3篇河海大学

作者

  • 3篇张展羽
  • 3篇范世敏
  • 3篇王策
  • 2篇刘阳
  • 1篇陈于
  • 1篇齐伟
  • 1篇李文杰

传媒

  • 2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节水灌溉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干缩开裂黄褐土非饱和水平吸渗特征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通过室内水平吸渗试验,结合Matlab数字图像处理与形态学算法,在黄褐土土壤中添加秸秆模拟不同生长期作物根系密度,对干缩开裂黄褐土中的非饱和水平吸渗及湿润锋推移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秸秆密度处理裂缝稳定形态面积密度和裂缝平均宽度差异显著(p<0.05),当秸秆密度由0 cm/cm^3增加到1.5 cm/cm^3时裂缝面积密度和裂缝平均宽度分别减小为1.73%、0.071 cm,随着秸秆密度增大土壤稳定形态裂缝面积密度与裂缝平均宽度显著减小。秸秆添加间接影响入渗过程历时,但土壤最终累积入渗量无显著差异。裂缝的存在导致入渗率发生波动现象,且在入渗前中期尤为明显;未开裂土和开裂土累积入渗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均符合Kostiakov经验入渗模型,其经验参数与秸秆密度有关,拟合方程达到显著水平。引入湿润锋均匀系数对水平吸渗不均匀性进行评价,土壤裂缝面积密度及裂缝平均宽度越大入渗初期的水分不均匀性特征越明显,均匀系数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小;根据湿润锋推进速率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开裂黄褐土土壤的水平吸渗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初始裂隙流阶段、稳渗基质流阶段和吸渗末期阶段。
张展羽范世敏王策刘阳齐伟
关键词:干缩裂缝入渗率
多级干湿循环对农田土壤干缩裂缝演变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4
2016年
为研究多级干湿循环条件下农田土壤干缩裂缝的演变特征,在室内试验基础上,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裂缝几何形态特征进行了统计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干湿循环后,土壤开裂位置不变,增湿过程中裂缝闭合规律也大致相似,但干燥初期裂缝开裂规律受第1级干湿循环影响明显。第1级干湿循环后,裂缝面积率在含水率为20%~30%时增速降低,约90%的裂缝长度发育集中在含水率大于30%时,连通性指数在含水率大于14%时近似匀速增大。随着干湿循环级数的增加,土壤开裂含水率逐渐减小,而干缩稳定时裂缝网络连通性有所增强,但裂缝网络形态大致相似,裂缝总长也保持稳定。此外,裂缝宽度与土壤开裂程度均呈递减趋势,且各裂缝的宽度逐渐趋向统一,将对裂缝优先流有所遏制,有利于土壤水分的均匀入渗。
张展羽李文杰王策陈于范世敏
关键词:土壤干缩裂缝干湿循环
多重干湿循环下的土壤裂缝网络几何与分形特征被引量:3
2017年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多次干湿循环下土壤干缩裂缝开闭规律,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与Matlab测量功能,分析了不同含水率下土壤裂缝网络几何与分形特征,旨在研究干湿循环过程中裂缝形态特征、其网络复杂性及自相似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干湿循环作用下,裂缝稳定时的土壤裂缝面积率和平均宽度逐渐减小,干湿循环对裂缝的作用效果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减弱;稳定状态下的裂缝骨架长度几乎不受影响,且在裂缝发育过程中其长度较面积率、平均宽度提前到达稳定状态,表明裂缝发育后期主要以宽度增长为主;裂缝网络连通性增强,于第3次干湿循环后趋于稳定。首次干燥过程中裂缝网络分形特征曲线比受干湿循环作用后平滑,土壤经历干湿循环后,形成裂缝骨架网络时所对应的含水率提前,而稳定状态下的裂缝网络分形维数随着干湿循环次数增加呈递减的趋势。
刘阳张展羽范世敏王策
关键词:干湿循环裂缝网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