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2篇病原学
  • 2篇病原学监测
  • 1篇毒性肝炎
  • 1篇疫情
  • 1篇致泻
  • 1篇致泻性大肠埃...
  • 1篇手足
  • 1篇手足口
  • 1篇手足口病
  • 1篇手足口病疫情
  • 1篇戊型
  • 1篇戊型病毒性肝...
  • 1篇分子流
  • 1篇分子流行病学
  • 1篇肝炎
  • 1篇感染危险因素
  • 1篇埃希菌
  • 1篇病毒

机构

  • 3篇上海市徐汇区...

作者

  • 3篇张春华
  • 2篇刘景壹
  • 2篇沈红
  • 2篇陈远方
  • 1篇赵雪涛
  • 1篇汪轶颖
  • 1篇高昆
  • 1篇周羊娣
  • 1篇陈洪波

传媒

  • 1篇预防医学情报...
  • 1篇现代预防医学
  • 1篇检验医学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2011至2012年徐汇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病原学监测与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26
2013年
目的监测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在肠道传染病中的感染情况,掌握区域内各种DEC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通过采集医院肠道监测点的胃肠道感染病例进行持续性的病原学监测,使用设计的10对不同毒力基因的引物探针片段进行检测后,分析各类DEC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结果各类DEC的阳性检出率为9%[包括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如增加检测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阳性率上升至12%;包含EAEC和弥散性聚集大肠埃希菌(DAEC)时,阳性率为17%;包含EAEC、耐热性肠毒素阳性时,阳性率为23%。EAEC和DAEC有明显的年龄分布特征,ETEC和DAEC的季节性特征相反,各类DEC均无性别分布差异。结论各类DEC的感染者年龄分布特点明显,月度分布呈季节性变化,加强并建立长期持续性的DEC监测是深入了解DEC分子流行病学的基础。
赵雪涛高昆张春华
关键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病原学监测分子流行病学
戊型病毒性肝炎感染危险因素病例对照调查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了解上海市徐汇地区戊型病毒性肝炎发病危险因素。方法病例对照调查,选择临床和血清学诊断为戊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102例作为调查对象,按1:2配比204名对照者,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前2个月内经常外出就餐或购买外卖、食用火锅、食用生炝贝壳类、生炝河鲜类食物、生炝海鲜类食物、外出史(包括旅游、出差等)为戊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经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OR值分别为5.779、3.042、2.592、3.460、3.196和2.492。结论上海市徐汇区戊型病毒性肝炎以经常外出就餐、食用火锅、食用生炝贝壳类、河海鲜类食物、外出史等危险因素为主。
沈红刘景壹陈远方张春华汪轶颖
关键词:戊型病毒性肝炎病例对照研究
徐汇区2005~2009年手足口病疫情特征和病原学监测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通过对徐汇区2005~2009年手足口病疫情、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防控手足口病疫情提供依据。[方法]使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开展手足口病监测,并对部分病例进行病原体检测。[结果]2005~2009年徐汇区户籍人口手足口病发病率波动在5.86/10万~69.30/10万之间,2007年手足口病发病率最高,2006年最低。户籍人口发病以幼托儿童为主,外来人口以散居儿童居多。2009年病原学监测显示89例轻症病例96份样品中(89份咽拭子,7份疱疹液)肠道病毒阳性率62.75,其中EV71占19.71、CVA16占37.50,EV71和CVA16均阳性占1.04,其他肠道病毒占4.17。2008~2009年重症手足口病病例7例,以外来散居儿童为主,无死亡病例。EV71占重症总数的42.86。[结论]手足口病发病呈现明显季节性和人群分布特点,开展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将有助于提出进一步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沈红陈洪波刘景壹陈远方周羊娣张春华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病原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