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建波

作品数:9 被引量:73H指数:7
供职机构:宁夏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马铃薯
  • 5篇淀粉
  • 4篇淀粉形成
  • 4篇施氮
  • 3篇块茎
  • 3篇关键酶
  • 3篇光合特性
  • 3篇高温
  • 2篇氮量
  • 2篇施氮量
  • 2篇薯块
  • 2篇胁迫
  • 2篇马铃薯块茎
  • 2篇酶活性
  • 2篇黑膜
  • 2篇高温胁迫
  • 1篇氮素
  • 1篇滴灌
  • 1篇淀粉含量
  • 1篇淀粉合成

机构

  • 9篇宁夏大学
  • 1篇宁夏农垦农林...

作者

  • 9篇康建宏
  • 9篇孙建波
  • 5篇慕宇
  • 4篇吴娜
  • 2篇朱荣
  • 1篇吴宏亮
  • 1篇代晓华
  • 1篇贾彪
  • 1篇杨宗鹏
  • 1篇马文礼

传媒

  • 3篇核农学报
  • 2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农业科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滴灌水肥一体化不同施氮量对玉米叶绿素含量和荧光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2
2018年
为寻找适宜本地区的玉米水肥供应模式,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玉米在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下氮肥的最佳用量,为发挥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增产节本效果,实现高产稳产低成本的目的。试验选用平玉8号为材料,设置N_0(0 kg/hm^2)、N_1(82.5 kg/hm^2)、N_2(165 kg/hm^2)、N_3(247.5 kg/hm^2)、N_4(330 kg/hm^2)、N_5(412.5 kg/hm^2)、N_6(495 kg/hm^2)7个氮肥用量,测定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叶绿素相对含量、荧光参数。研究结果,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荧光参数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N_5处理下的最大荧光(F_m)、PSⅡ潜在光化学效率(F_v/F_o)、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PSⅡ综合性能指数PI高于其他处理,而初始荧光(F_o)、热耗散量子比率(F_o/F_m)、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ABS/RC)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减小,而N5处理的产量最高。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最佳施氮量为N5处理,施氮量为412.5 kg/hm^2,在此条件下光合性能好,产量高。
徐灿孙建波宋建辰贾彪康建宏马文礼
关键词:玉米水肥一体化滴灌施氮量
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增温对其淀粉含量、淀粉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本文研究了块茎形成期增温对马铃薯淀粉形成期及之后淀粉、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机理。【方法】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3种处理,常温处理(T1):(25±2)℃,当地自然温度(T2):(29±2)℃,高温处理(T3):(35±2)℃。在马铃薯块茎形成初期进行温度处理,在马铃薯块茎形成初期、中期、后期、块茎膨大期、主要淀粉积累期及收获期测定块茎总淀粉、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含量,ADPG-PPase、GBSSase、SSSase、SBEase活性以及产量及构成因素。【结果】与T1处理相比,T3降低总淀粉含量、直链和支链淀粉含量分别降低33.70%,7.85%和35.88%;T3处理淀粉形成关键酶ADPG-PPase、GBSSase、SSSase、SBEase活性较T1分别降低32.24%、27.90%、16.11%和42.74%,通过通径分析,马铃薯淀粉形成关键酶对不同生长阶段淀粉形成的影响不同得出:①高温不利于马铃薯块茎淀粉的形成;②块茎形成期高温会降低马铃薯淀粉形成酶ADPG-PPase、GBSSase、SSSase、SBEase的活性;③块茎形成期高温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降低其经济效益。【结论】在马铃薯块茎形成期低温有利于马铃薯块茎的形成及后期淀粉的积累,以期为宁夏南部旱作雨养区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冯朋博王月宁慕宇孙建波康建宏吴娜禄兴丽
关键词:马铃薯淀粉
覆膜对宁南山区马铃薯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2
2019年
以青薯9号原种为材料,采用大田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不覆膜为对照,研究了覆盖黑膜和白膜对马铃薯光合特性、荧光参数、干物质积累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覆膜相比,覆膜条件下马铃薯净光合速率提高0.4~3.0个百分点,气孔导度和胞间CO 2 浓度平均增加31.45%和6.58%, Fv/Fm、Fv/Fo、PI 分别提高了 2.47%、 12.18%、20.93%;蒸腾速率在马铃薯生育前期覆膜比不覆膜降低20.82%,而后期却比对照增加8.55%,热耗散量子比率 Fo/Fm 覆膜较不覆膜处理降低7.11%,差异达显著水平;覆膜比不覆膜处理条件下马铃薯干物质积累量增加 0.25 ~1.86个百分点,大薯率和中薯率分别增加33.78%,15.73%,每公顷产量增加43.08%,其中黑膜处理的各项指标优于白膜,黑膜比白膜和不覆膜增产16.86%、54.20%,差异达显著水平。因此,覆膜处理可以显著提高马铃薯的光合性能、荧光参数和产量,有效缓解干旱等逆境引起的马铃薯的衰老,减轻干旱对马铃薯的危害。在宁南山区,马铃薯采用黑色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具有延缓叶片衰老和增加产量的作用。
吴佳瑞康建宏吴娜禄兴丽慕宇孙建波
关键词:覆膜马铃薯光合特性黑膜白膜
黑膜覆盖对旱地马铃薯块茎淀粉积累和关键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3
2019年
为探明宁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马铃薯块茎中淀粉和关键酶活性对黑色地覆盖膜的响应机理,在2016年和2017年以宁南山区马铃薯主栽品种青薯9号为材料,通过两年大田试验,研究了黑膜覆盖(BF)、白膜覆盖(WF)和不覆膜(NF)对马铃薯块茎中淀粉及其组分积累、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WF和NF相比,BF的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含量分别增加11.37%~35.68%、8.56%~27.05%、8.33%~27.60%,淀粉积累速率提高13.80%~37.90%;BF、WF、NF条件下块茎ADPG焦磷酸化酶(AGPase)、UDPG焦磷酸化酶(UGPase)、淀粉分支酶(SBE)、可溶性淀粉合酶(SSS)、束缚态淀粉合酶(GBSS)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BF的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明显高于WF和NF。与WF和NF相比,BF的AGPase活性分别增加12.81%和40.24%;UGPase活性分别增加15.34%和36.52%、SBE活性分别增加16.64%和44.17%、SSS活性分别增加13.69%和34.76%、GBSS活性分别增加15.75%和45.44%。BF产量较WF和NF分别提高14.54%和57.23%。相关分析表明,马铃薯块茎中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与AGPase、UGPase、SBE、SSS、GBSS活性在多数测定时期呈正相关(P<0.01)。因此,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采用黑色地膜覆盖栽培能够通过影响淀粉合成关键酶,进而提高马铃薯块茎中的淀粉及其组分含量,最终影响马铃薯的产量。
吴佳瑞康建宏柳强娟慕宇孙建波吴娜
关键词:黑膜马铃薯淀粉淀粉合成关键酶
施氮时期对花后高温胁迫下春小麦淀粉形成的影响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春小麦灌浆期频繁遭受高温胁迫,导致小麦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研究缓减高温危害的栽培措施,对春小麦高产稳产优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宁夏灌区主栽品种宁春4号为供试材料,研究定氮条件下不同追肥时期对高温胁迫下春小麦淀粉形成的影响。【结果】高温胁迫导致籽粒中总淀粉含量和淀粉关键酶活性下降,而拔节期、孕穗期追施氮肥可以缓减高温危害。孕穗期处理下,高温与常温相较总淀粉含量减少7.18%。在常温条件下,孕穗期较分蘖期追施氮肥,总淀粉含量、ADPG-PPase、SBE、SSS分别增加24.6%、32.2%、39.7%、37.7%。【结论】方差分析表明,温度与施氮时期对淀粉含量及淀粉关键酶活性有显著影响,其中,拔节期、孕穗期追施氮肥可以有效缓减高温对籽粒淀粉含量、淀粉关键酶及产量的影响,说明适当的氮肥后移可以有效缓解高温对春小麦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孙建波徐灿朱荣吴宏亮康建宏
关键词:春小麦施氮时期高温淀粉
施氮量对宁夏旱区马铃薯块茎淀粉形成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4
2021年
为探索不同施氮量对宁夏旱区马铃薯块茎淀粉形成和产量的影响机理,分别于2017年(平水年)和2019年(丰水年)在宁夏南部山区开展大田试验,以马铃薯栽培品种青薯9号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不施氮肥(N0)为对照,研究施纯氮量75(N1)、150(N2)、225 kg·hm^(-2)(N3)对马铃薯淀粉含量、淀粉形成关键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N2最高,分别较N0显著提高21.23、26.42个百分点(2017年)和19.74、24.93个百分点(2019年);而直链淀粉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N3达到最高,比N0增加1.59个百分点(2017年)、1.78个百分点(2019年)。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和淀粉分支酶(SBE)均以N2最高,分别较N0增加了57.38%、36.83%(2017年)和67.19%、29.01%(2019年);而可溶性淀粉合酶(SSS)和束缚态淀粉合酶(GBSS)活性则以N3最高,分别较N0增加33.90%、49.51%(2017年)和46.02%、51.00%(2019年)。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淀粉含量与淀粉合成关键酶均呈正相关,AGPP、SSS、GBSS在淀粉合成过程中的直接贡献较大;与N0相比,N1~N3在2017年和2019年的产量分别增加了10.72%~21.02%和8.40%~16.30%,以N2的产量最优;综合产量回归曲线分析可知,达到最高产量的最佳施氮量为150~184(2017年)、150~196 kg·hm^(-2)(2019年)。因此,建议宁夏旱区马铃薯施氮量为150~200 kg·hm^(-2),该条件能有效提高淀粉形成关键酶活性,加快淀粉形成和积累,促进马铃薯产量增加,从而提高当地农民的经济收益。
柳强娟康建宏吴佳瑞孙建波马雪莹王星强坚天才
关键词:马铃薯氮素淀粉
施氮对块茎形成期高温胁迫后马铃薯块茎产量、淀粉含量和相关酶代谢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0
2022年
为了明确不同施氮量对高温胁迫后马铃薯块茎淀粉合成酶、淀粉含量及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2020年在宁南山区海原县进行田间试验。供试品种为青薯9号,通过搭建高温棚构建高温环境,设2个温度处理(T1:块茎形成初期高温胁迫,T2:自然温度),4个氮肥水平(不施氮N0:0 kg·hm^(2),低氮水平N1:75 kg·hm^(2)、常规氮水平N2:150 kg·hm^(2)、高氮水平N3:225 kg·hm^(2)),测定马铃薯块茎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总淀粉含量,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淀粉分支酶(SBE)、可溶性淀粉合酶(SSS)、束缚态淀粉合酶(GBSS)活性和产量。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后各施氮水平下的减产率不同,介于3.03%~10.35%之间,其中N2的减产率最低,其常温处理与高温胁迫下的产量分别为43.95和41.54 t·hm^(2);各施氮水平下的直链淀粉、支链淀粉与总淀粉含量下降率分别介于8.84%~17.71%、13.44%~25.67%以及12.77%~23.90%之间,且处理间均表现为N2>N3>N1>N0,这也与各淀粉合成酶活性大小关系相吻合;本研究还发现,高温胁迫下N0、N1的淀粉合成酶活性下降幅度大于N2、N3。综上,本试验条件下,150 kg·hm^(2)的施氮量可以在高温胁迫后维持淀粉合成酶较高的活性,并明显减小了淀粉含量的下降幅度,使马铃薯保持较高的淀粉合成能力,从而减少产量的损失,保证经济效益。本研究探究了适量施氮对马铃薯高温胁迫的缓解效应,明确了其缓解机理,为马铃薯抗逆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班文慧王星强柳强娟孙建波吕开源康建宏
关键词:马铃薯高温胁迫淀粉形成
高温对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光合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7
2019年
块茎形成期高温是影响宁南山区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连续2年试验,选用当地主栽品种'青薯9号',设置自然温度(对照)、低温、高温3个处理,研究马铃薯块茎形成初期、中期、后期、块茎膨大期及主要淀粉积累期的光合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高温降低了马铃薯功能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_n)、荧光综合指标(P_I)、光能供应化学反应的最大效率(F_v/F_m)及潜在光化学活性(F_v/F_o);P_n在马铃薯块茎形成后期高温较自然温度降低34.55%,较低温处理降低53.15%,PI在块茎形成后期高温较低温降低了42.22%;高温处理的根系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也有所降低,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和过氧化氢酶(CAT)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相关性分析表明,除抗氧化系统中的CAT活性、MDA和Pro含量与产量呈负相关外,其余指标与产量呈正相关,与根系活力的相关性最为显著;马铃薯块茎形成中期高温天气不利于马铃薯功能叶片的光合作用,降低了P_n、P_I等光合指标,使功能叶片的抗氧化系统遭到一定的破坏,导致产量下降。
冯朋博慕宇孙建波吴佳瑞王月宁柳强娟吴娜康建宏
关键词:马铃薯高温光合特性抗氧化特性
不同种源黄芪光合特性研究
2017年
以14个种源黄芪1年生苗为材料,采用TPS-2型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其光合特性,对其指标数值进行比较以及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旨在筛选出黄芪综合性状优质种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间黄芪各光合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_2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2.68~12.68μmol·s^(-1)·m^(-2)、1.85~4.46 mmol·s^(-1)·m^(-2)、0.85~5.06μmol·mmol^(-1)、165.33~550.33μmmol·s^(-1)·m^(-2)和319.00~371.00μmol·mol^(-1);采用主成分分析表明,将黄芪光合性状简化为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94.36%;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将14份不同种源黄芪分为5个大类.
朱荣慕宇孙建波杨宗鹏康建宏代晓华
关键词:种源光合特性主成分聚类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