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琰

作品数:13 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广州市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研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5篇抑郁
  • 4篇针灸
  • 3篇抑郁症
  • 3篇针刺
  • 3篇精神分裂症
  • 3篇分裂症
  • 2篇电针
  • 2篇针灸治疗
  • 2篇治疗抑郁症
  • 2篇社会
  • 2篇中医
  • 2篇中医药
  • 2篇疗效
  • 2篇灸治
  • 2篇加味
  • 1篇蛋白
  • 1篇典型抗精神病...
  • 1篇电针刺
  • 1篇电针刺激
  • 1篇新论

机构

  • 11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市惠爱医...
  • 1篇广州医学院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广东省中医院

作者

  • 13篇徐琰
  • 4篇丁国安
  • 4篇吴升伟
  • 3篇肖爱祥
  • 3篇伍远菲
  • 3篇蔡骏逸
  • 3篇崔娟
  • 2篇杨铭哲
  • 2篇童梓顺
  • 2篇党亚梅
  • 2篇黄雄
  • 2篇于林
  • 1篇侯乐
  • 1篇陈翠薇
  • 1篇赖新生
  • 1篇葛鑫宇
  • 1篇李荷花
  • 1篇朱志敏
  • 1篇刘赟
  • 1篇刘赟

传媒

  • 2篇新中医
  • 1篇中国民间疗法
  • 1篇实用中医药杂...
  • 1篇四川精神卫生
  • 1篇中国处方药
  • 1篇实用中西医结...
  • 1篇中医药临床杂...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世界中医药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医临床研究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帕罗西汀联合加味逍遥散治疗抑郁症的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观察帕罗西汀联合加味逍遥散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帕罗西汀20 mg/d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加味逍遥散,对照组加用安慰剂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半月、1月、2月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月抽血检验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浓度,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监测药物副反应。结果治疗半月、1月、2月后,实验组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2月后,对照组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半月、1月、2月后,两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月后,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2月后,两组血清BDNF浓度均较治疗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月后,实验组血清BDNF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罗西汀联合加味逍遥散对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单独使用帕罗西汀,副作用更少。
童梓顺刘赟徐琰
关键词:加味逍遥散帕罗西汀抑郁症
针灸治疗难治性幻听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精神分裂症(SP)患者难治性幻听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将69例诊断为伴有难治性幻听的SP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基本用药如纳入研究前,治疗组用毫针针刺治疗,每周5次,共治疗12周。治疗前后2组均进行MILLER幻觉量表、阳性症状量表、阴性症状量表及副反应量表的评估。结果:治疗组治疗12周后幻觉的频度、持续时间、强度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频度、定向性、空间感受评分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2周后幻觉、妄想评分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幻觉、妄想、SAPS总分、情感平淡评分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有明显的副反应发生。结论:对具有难治性幻听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针刺治疗,通过一定的量表评估、统计分析,提示在基本用药不变的情况下,结合针刺治疗能改善患者的幻觉、妄想、情绪等症状。
党亚梅朱志敏董江会黄雄徐琰蔡骏逸崔娟陈翠薇赖新生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针刺
穴位埋线治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肥胖的效果分析
2020年
目的:分析穴位埋线治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肥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9年5月收治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肥胖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埋线组和对照组,各40例。埋线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采用穴位浅刺,不予埋线。两组治疗周期为8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腹围、脐周脂肪厚度、血脂指标,治疗总有效率和治疗后副反应量表评分。结果:治疗8周后,埋线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腹围、脐周脂肪厚度、副反应量表评分、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穴位埋线治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肥胖患者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腹围、脐周脂肪厚度、体质量、体质量指数,促进血脂恢复正常,安全性较好。
葛鑫宇丁国安于林徐琰肖爱祥崔娟
关键词:肥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腹围
密集颅部电针刺激治疗和针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再入院风险的影响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影响抑郁症患者再入院风险的相关因素及密集颅部电针刺激治疗和针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再入院风险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5年5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85名经住院治疗并自愿参加研究的以SSRI类药物为基础治疗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n=28),西药+电针组(n=29),西药+针刺组(n=28),并对其进行量表评估及随访观察其再入院天数。结果:抑郁症患者出院后一年内的再入院率为36.47%。Cox回归模型生存分析显示,患者的受教育年限(HR=0.82,P=0.006)、出院自知力评估(HR=0.85,P<0.001)、出院药物副反应评估(HR=1.16,P<0.001)、住院付费方式(HR=0.29,P=0.007)、家属婚姻状况(HR=0.09,P=0.004)、是否和家属住一起(HR=0.45,P=0.035)是影响患者再入院的有关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西药+针刺组的再入院风险只有西药组的0.19(95%CI=0.07-0.53,P=0.001),而西药+电针组的再入院风险只有西药组的0.13(95%CI=0.04-0.40,P<0.001)。结论:以SSRI类药物治疗为主的抑郁症患者联合密集颅部电针刺激治疗或针刺治疗可降低患者的再入院风险。
伍远菲吴升伟廖雪珍徐琰刘赟朱志敏禤正正杨铭哲
关键词:抑郁症针刺治疗
靳三针治疗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2024年
目的探究靳三针能否改善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8)和对照组(n=27),对照组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靳三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的PANSS和RBAN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PANSS均明显降低、RBANS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PAN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即刻记忆、言语、注意力、延迟记忆方面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靳三针联合抗精神病药物能治疗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及认知功能障碍,且在即刻记忆、言语、注意力、延迟记忆等4个方面优于单一使用抗精神病药物。
朱志敏徐琰李荷花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靳三针
广州市社区精神障碍患者中医药服务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调查广州市社区在库精神障碍患者中医药服务需求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提供研究基础。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系统抽样法对广州市3个行政辖区6个社区的在库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中医药服务需求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共收集有效问卷1005份,精神障碍患者中有中医药需求人数为471人(46.87%),无需求人数为534人(53.1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在广州居住年限、婚姻状况、教育程度、诊断、患病年限、是否知晓医院开展中医药服务、中医药服务是否方便、是否接受过中医药服务、是否了解中医药服务、是否对中医药服务感兴趣与患者中医药服务需求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患者中医药需求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患者显示知晓社区医院开展中医服务(β=0.824,OR=2.279,95%CI:1.607~3.234)、接受过中医药服务(β=1.030,OR=2.800,95%CI:1.976~3.967)、对中医药服务感兴趣(β=0.756,OR=2.130,95%CI:1.476~3.071)、高中及中专学历(β=-0.544,OR=0.580,95%CI:0.398~0.849),患病>10~20年(β=0.454,OR=1.574,95%CI:1.009~2.457),患病>20年(β=0.707,OR=2.029,95%CI:1.333~3.088)是中医药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精神障碍患者对中医药服务需求偏低,其中知晓社区医院开展中医药服务、接受过中医药服务和对中医药服务感兴趣等因素显著影响患者的中医药需求,因此应主动宣传中医药服务在精神卫生领域的作用、提高中医药服务在精神卫生中的应用,从而推动中医药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的发展。
熊令辉陶慧琪邹楚冰吴升伟徐琰肖爱祥赵品歌
关键词: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
针灸治疗有难治性幻听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社会功能观察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难治性幻听的临床疗效和社会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将69例诊断为伴有难治性幻听的S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原有用药不变的情况下治疗组用毫针针刺治疗,每周5次,共治疗12周;对照组不做针灸治疗。研究前及12周后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筛查量表(SDSS)对两组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12周后焦虑抑郁因子、思维形式障碍因子和总分数较基线小(t=2.10,P<0.05;t=2.19,P<0.05;t=2.29,P<0.01);患者的职业和工作、父母职能、社会性退缩、家庭内活动、家庭职能、责任心和计划性分较基线低(t=3.54,P<0.01;t=2.12,P<0.01;t=3.25,P<0.01;t=3.27,P<0.01;t=2.58,P<0.05;t=3.26,P<0.01)。结论:对伴有难治性幻听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本研究应用的一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有效,同时能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
党亚梅蔡骏逸崔娟徐琰黄雄董江会雷华为
关键词:针灸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
电针刺激对抑郁症大鼠模型BDNF组蛋白修饰及其启动子Ⅰ甲基化机制影响的研究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 探讨电针刺激对抑郁症大鼠模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组蛋白修饰及其启动子I甲基化基质影响。方法 选择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各12只。制备抑郁症模型大鼠。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实验干预处理;模型组:进行社会隔离和慢性未预见性轻度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 CUMS)处理28 d;电针组:进行社会隔离,每天进行CUMS处理前给予上电针刺激,刺激百会和太冲,1次/d,持续28 d。采集大鼠血清和海马组织备用。比较各组大鼠行为学,血清BDNF蛋白水平,海马区BDNF、ACH3K9和HDAC2蛋白表达灰度值,海马区BDNF mRNA表达,及海马区BDNF启动子I的DNA甲基化表达。结果 模型组和电针组直立运动和水平运动低于对照组(P<0.05);电针组直立运动和水平运动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和电针组血清BDNF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电针组血清BDNF蛋白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和电针组海马区BDNF、ACH3K9和HDAC2蛋白表达灰度值低于对照组(P<0.05);电针组海马区BDNF、ACH3K9和HDAC2蛋白表达灰度值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和电针组海马区BNDF mRNA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电针组海马区BNDF mRNA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和电针组海马区BDNF启动子I的DNA甲基化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电针组海马区BDNF启动子I的DNA甲基化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 电针刺激可改善抑郁症大鼠模型行为学,上调BDNF、ACH3K9和HDAC2表达,及上调BDNF启动子I的DNA甲基化表达。
伍远菲徐琰余威翔郑咏俊陈周玲谢永华杨铭哲
关键词:电针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针灸联合舍曲林治疗抑郁症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舍曲林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对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7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给予舍曲林,实验组加用针灸。结果:治疗4周、8周后两组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低,且实验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实验组88.57%、对照组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CY水平明显下降,且实验组HCY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舍曲林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单用舍曲林,HCY指标降低更明显,不良反应更少。
朱志敏徐琰曾奕彬卢林生徐昌武
关键词:抑郁症针灸舍曲林
基于社会心理服务需求的中医药介入策略“1239”模式探讨被引量:3
2021年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心理障碍问题逐渐凸显。为应对这种局势,我国在社会治理层面提出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实践-社会心理的服务体系。目前,我国社会心理服务的理论及应用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完善的、可应用的本土化研究成果的展示。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在精神、心理的防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积极挖掘其在社会心理服务方面的作用显得必要且可行。本文首次提出“1239”神志病治未病三级服务模式介入社会心理服务,从综合的、个体化的中西医结合层面防止神志病的发生与发展,探索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进而提升民众的心理健康素质,对中西医结合社会心理服务模式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吴升伟徐琰邹楚冰肖爱祥丁国安于林
关键词:神志病治未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