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佩
- 作品数:19 被引量:91H指数:8
-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电针血清对多裂肌卫星细胞增殖及Pax-7、成肌分化抗原、磷酸化蛋白激酶B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1
- 2016年
- 目的:观察电针血清对大鼠多裂肌卫星细胞增殖及Pax-7、成肌分化抗原(MyoD)、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表达的影响,从血清学角度探讨电针促进多裂肌损伤修复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委中组、电针肾俞组,每组各8只,采用0.5%布比卡因肌肉注射复制多裂肌损伤模型,各电针组分别选取"委中"穴、"肾俞"穴进行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20min,4d后收集血清。原代培养大鼠腰多裂肌卫星细胞并进行鉴定,随机分为正常血清组、模型血清组、电针委中血清组、电针委中血清+LY 294002组、电针肾俞血清组、电针肾俞血清+LY 294002组,分别以各组血清培养24h,CCK-8、EdU法观察肌卫星细胞的增殖,Western blot法检测肌卫星细胞Pax-7、MyoD、p-Akt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血清组相比,模型血清组多裂肌卫星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加快(P<0.01),两电针血清组又高于模型血清组(P<0.01)。与正常血清组相比,模型血清组MyoD、p-Akt表达明显升高(P<0.05),两电针血清组高于模型血清组(P<0.05,P<0.01)。与电针血清组相比,加LY 294002后,细胞增殖速度及MyoD、p-Akt表达均显著下降(P<0.01,P<0.05)。各组之间Pax-7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委中"血清和电针"肾俞"血清均可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通路促进肌卫星细胞的增殖,且有促进成肌分化的趋势。
- 刘通于佳妮邹德辉陈玉佩卢宗孝晏珺张莉霍则军
- 关键词:蛋白激酶B
- 电针“委中”大鼠血清对多裂肌卫星细胞成肌分化因子和周期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观察电针"委中"大鼠血清对大鼠腰多裂肌卫星细胞成肌分化因子MyoD、周期蛋白CDK4、P57和CyclinD表达的影响,从细胞周期角度分析电针"委中"血清促进损伤多裂肌再生修复的起效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委中"组,每组8只。通过肌肉注射0.5%布比卡因制备多裂肌损伤模型,电针组选取"委中"穴进行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in,第4日收集血清。培养原代大鼠腰多裂肌卫星细胞,随机分为空白血清组、模型血清组、电针"委中"血清组、抑制剂血清组(电针"委中"血清中加PI3K抑制剂LY294002),以对应血清分别培养1 d,免疫印迹法检测肌卫星细胞MyoD、CDK4、P57和CyclinD蛋白表达。结果造模后,各血清组MyoD、CDK4和P57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 <0.01);与模型血清组对比,电针"委中"血清组MyoD、CDK4升高(P <0.05或P <0.01)而P57显著降低(P <0.01);与电针"委中"血清组对比,加入LY294002抑制剂后MyoD、CDK4降低(P <0.05或P <0.01)而P57显著升高(P <0.01)。与空白血清组对比,电针"委中"血清组CyclinD升高(P <0.05),其他各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电针"委中"血清可通过上调MyoD、CDK4的表达,并下调P57的表达,加速肌卫星细胞增殖的周期性进程,促进损伤多裂肌的良性修复。
- 许玥陈玉佩张佳怡陈洁白玉琢徐菁陈莉陈冬荔张淑静邹德辉刘通张莉
- 关键词:电针MYODP57CYCLIND
- 电针“委中”对布比卡因致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形态学及CK、IL-17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5
- 2017年
- 目的:观察电针"委中"穴对布比卡因(bupivacaine,BPVC)致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组织形态学及磷酸肌酸激酶(CK)、白介素17(IL-17)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委中组和电针肾俞组,每组8只。模型组、电针委中组和电针肾俞组采用0.5%BPVC肌内注射制备多裂肌损伤模型;对照组采用同样的方法注射0.9%Na Cl溶液。电针委中组、电针肾俞穴分别电针"委中"与"肾俞"穴,选用疏密波,频率2 Hz/10 Hz,电流强度1~2 m A,持续20 min;对照组与模型组不进行针刺干预。电针干预14 d后,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马松三色染色法(Masson)观察多裂肌炎细胞计数、瘢痕面积和肌纤维横截面积的变化。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CK活性和IL-17的含量,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多裂肌损伤部位的IL-17表达。结果:干预后,模型组、电针委中组和电针肾俞组的炎细胞计数、瘢痕面积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肌纤维横截面积明显减少(均P<0.01);电针委中组和电针肾俞组炎细胞计数、瘢痕面积均少于模型组(均P<0.01),肌纤维横截面积大于模型组(P<0.01,P<0.05)。干预后,模型组、电针委中组和电针肾俞组多裂肌损伤局部的IL-17表达、血清IL-17含量及CK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电针委中组和电针肾俞组多裂肌中IL-17的表达、血清IL-17含量及CK活性均低于模型组(P<0.01,P<0.05);与电针肾俞组比较,电针委中组下调IL-17的趋势更明显(P<0.01)。结论:电针"委中"穴可通过下调血清CK和白介素-17的过度表达,减轻炎性反应,促进多裂肌的良性修复。
- 邹德辉陈玉佩刘通卢宗孝晏珺陈冬荔许玥张佳怡白玉琢张莉霍则军
- 关键词:电针白介素-17
- 电针“委中”对大鼠腰多裂肌细胞外基质重塑和卫星细胞增殖的影响
- 腰痛是全球范围内高发且复发率极高的一种公共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由此带来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寻求一种安全有效且花费较少的腰痛治疗方法是目前医疗相关部门正在解决的问题。针...
- 陈玉佩
- 关键词:多裂肌肌卫星细胞委中细胞外基质
- 文献传递
- 大鼠腰多裂肌卫星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建立一种有效的大鼠腰多裂肌卫星细胞(MSC)分离、纯化、培养及鉴定方法。方法取4周龄雌性SD大鼠腰4~5节段多裂肌,用Ⅰ型胶原酶消化,采用差速贴壁法纯化腰多裂MSC,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检测配对核转录因子7(Pax7)、成肌分化抗原(MyoD)、肌球蛋白重链(MyHC)的表达进行鉴定。结果通过分离、纯化得到的MSC形态为圆形,折光性强,培养一段时间后,细胞呈梭型。分离所得到的细胞具有一致的生长方式和形态特点。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大鼠腰多裂肌MSC在静止期表达Pax7、增殖期表达MyoD、分化早期表达MyHC。结论建立了一种简单、高效的分离培养及鉴定大鼠腰多裂肌MSC的方法。
- 陈玉佩王淑艳刘通许玥陈洁卢忠孝赵宏照霍则军张莉
- 关键词:多裂肌肌卫星细胞细胞培养
- 多时间点观察电针“委中”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IGF1R和IGFBP3的表达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研究多时间点电针"委中"穴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1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IGF1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表达。方法:选取90只雄性SD大鼠并将其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电针委中组,每组30只,模型组和电针委中组腹腔麻醉后往双侧L_(4-5)多裂肌注射0.5%布比卡因溶液制造多裂肌损伤模型,空白组不做处理,造模后电针委中组行1次/d电针委中穴治疗,3组分别于治疗后1 d、2 d、3 d、7 d、14 d后同步取材,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多裂肌中IGF1R、IGFBP3的表达动态变化。结果:治疗后2 d、3 d、7 d、14 d模型组IGF1R的表达高于空白组(P<0.05);治疗后1 d、2 d电针委中组IGF1R的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治疗后7 d、14 d模型组IGFBP3表达高于空白组;治疗后2 d、14 d电针委中组IGFBP3表达低于模型组。结论:电针委中穴可在早期增加IGF1R的表达,并下调IGFBP3的表达,促进多裂肌损伤后的修复。
- 卢宗孝晏珺于雪陈冬荔邹德辉陈玉佩许玥张佳怡白玉琢张莉霍则军
- 关键词:多裂肌电针委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 电针“委中”穴对腰多裂肌损伤大鼠MC、HGF及相关因子影响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腰多裂肌损伤模型大鼠肥大细胞(MC)变化及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肝细胞生长因子激活剂(HGFA)和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蛋白表达影响。方法:选择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8只。以多裂肌肌注0.5%布比卡因建立腰多裂肌损伤模型。各电针组造模后24 h开始电针双侧“委中”穴,3组在治疗后1 d、3 d、7 d同步取双侧多裂肌。采用甲苯胺蓝法观察各组多裂肌、多裂肌皮肤、“肾俞”穴肥大细胞情况;Elisa检测各组多裂肌HGFA、HGF和c-Me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甲基胺蓝染色显示多裂肌周围组织切片中模型组MC及脱颗粒数较其他两组改变明显。Elisa结果显示电针组治疗后1 d腰多裂肌HGF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1)。电针组治疗后1 d HGFA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0.01),治疗后3 d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 d电针组高于模型组(P<0.01)。治疗后3 d电针组c-Met表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电针“委中”穴降低多裂肌周围肥大细胞数及脱颗粒数,有抑制多裂肌损伤可能。肥大细胞脱颗粒使多裂肌周围环境改变,旁分泌因子HGF被HGFA激活,与c-Met受体结合,促腰多裂肌损伤修复。
- 李欣怡许玥鲁曼张佳怡陈洁陈莉徐菁白玉琢陈玉佩张莉刘通
- 关键词:电针肝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 基于大鼠腰多裂肌损伤模型探讨电针“委中”穴对多裂肌超微结构及结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观察电针"委中"穴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超微结构及结蛋白(Desmin)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委中"对多裂肌损伤后修复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委中"组,每组各16只,每组再随机分为4 d、7 d两个亚组,每组各8只。采用单次肌肉注射0.5%布比卡因盐酸盐(BPVC)建立多裂肌损伤的动物模型,电针"委中"组进行电针"委中"穴治疗,频率2/100 Hz,电流强度1~2 m A,20 min/次,1次/d,分别持续3 d、6d。空白组与模型组不进行针刺干预。造模后的第4天、第7天收集损伤多裂肌,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损伤多裂肌超微结构的变化;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印迹法观察不同时间点多裂肌Desmin的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布比卡因注射导致多裂肌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印表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多裂肌损伤后第4、7天Desmin的蛋白表达升高(P<0.01,P<0.01);与模型组比较,多裂肌损伤后第4天,电针"委中"组Desmin的蛋白表达升高(P<0.01),第7天,电针"委中"组Desmin的蛋白表达下降(P<0.01)。结论电针"委中"穴通过调节Desmin的蛋白表达,提前腰部多裂肌损伤修复时程的到来,促进再生肌纤维趋向成熟。
- 陈玉佩许玥许玥王淑艳霍则军霍则军
- 关键词:结蛋白多裂肌委中电针布比卡因
- 电针“委中”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LIF、IL-17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观察电针"委中"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组织形态学变化以及对骨骼肌肌肉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骨骼肌损伤前炎症因子白介素17(interleukin,IL-17)表达含量的影响。方法将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模型对照组、电针委中组、电针肾俞组,每组18只。每组再随机分为1天、3天、7天三个时间点。麻醉后于双侧L4-5多裂肌注射0.5%布比卡因溶液复制多裂肌损伤模型,通过光镜观察分析造模后多裂肌形态结构的变化。通过ELISA和免疫组化观察1天、3天、7天多裂肌LIF、IL-17表达含量的动态时相变化。结果造模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不同时间点的LIF及IL-17表达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委中和电针肾俞组的IL-17表达含量有所降低(P<0.01),而LIF的表达含量有所增加(P<0.01);与电针肾俞组比较,电针委中组在1天后下调IL-17的表达含量更明显(P<0.05),在3天、7天后上调LIF的作用更显著(P<0.05)。结论电针委中可促进IL-17的表达下调,减轻炎症反应的程度,同时可增加LIF的表达含量,促进骨骼肌中葡萄糖的摄取,利于骨骼肌修复。
- 邹德辉卢宗孝晏珺陈玉佩刘通陈冬荔张佳怡许玥白玉琢张莉霍则军
- 关键词:多裂肌白血病抑制因子白介素17
- 电针“委中”穴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细胞外基质中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9年
- 目的:观察电针"委中"穴对大鼠多裂肌损伤后细胞外基质(ECM)组成成分中胶原蛋白Ⅰ(CollagenⅠ)、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成肌分化因子(MyoD)、配对盒基因(Pax7)表达的影响,揭示电针"委中"穴促进腰多裂肌损伤修复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0.5%的布比卡因肌肉注射建立多裂肌损伤动物模型。电针组选取"委中"穴进行电针治疗,频率2Hz/100Hz,电流强度1~2mA,20min/次,1次/d,持续3d。造模后第4天收集损伤多裂肌,观察损伤多裂肌HE、Masson染色的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观察CollagenⅠ、MMP2、MyoD、Pax7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多裂肌形态发生明显改变,电针组可见新生幼稚肌纤维。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ollagenⅠ、MMP2、MyoD蛋白表达升高(P<0.01,P<0.05),Pax7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CollagenⅠ蛋白表达降低(P<0.01),MMP2、MyoD、Pax7蛋白表达升高(P<0.01,P<0.05)。结论:电针"委中"穴通过良性调节ECM中CollagenⅠ、MMP2的蛋白表达,减轻骨骼肌纤维化程度,促进多裂肌损伤后早期的再生修复。
- 陈玉佩刘通许玥陈洁王淑艳张莉霍则军
- 关键词:委中细胞外基质基质金属蛋白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