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霄林
- 作品数:25 被引量:191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一种便捷探测淤泥厚度的简易装置及其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便捷探测淤泥厚度的简易装置及其应用,涉及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领域。本装置由测杆和标志盘两部分组成,使用时将测杆穿过标志盘,并将测杆插入淤泥中直到淤泥层下表面无法继续深入,再将测杆拔出,并缓慢提出水面,通过标...
- 张霄林邓绪伟吴耀沈宏苏红王昊陈隽
- 长江下游湖泊水生植物现状及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25
- 2015年
- 研究水生植物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可为富营养化湖泊的生态修复提供重要科学依据.通过对长江下游10个不同营养水平湖泊的水生植物群落组成和环境状况进行野外调查,研究了长江下游湖泊主要水生植物分布状况及水环境因子对水生植物分布的影响.调查发现长江下游10个代表性湖泊主要水生植物共计6科7属11种,主要生活型为沉水植物.水生植物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总氮、pH值和水深是显著影响这些不同营养水平湖泊水生植物分布的主导因子.
- 孔祥虹肖兰兰苏豪杰吴耀张霄林李中强
- 关键词:水生植物环境因子营养水平长江下游
- 一种超富营养化湖泊水体的立体生态修复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富营养化湖泊水体的立体生态修复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采用若干根固定桩插入湖底硬质层中,固定桩顶部和中部横向间用钢索连接形成围栏结构,以耐水性的帆布作为围隔布与固定桩连接,围隔布的底端与石笼缝合后固定...
- 过龙根倪乐意曹特张萌张静张霄林
- 洱海常见沉水植物磷含量的种间差异及季节性变化特征被引量:1
- 2015年
- P是湖泊生态系统中很重要的生命元素,水生植物对于湖泊中P的生物化学循环至关重要.通过分析不同季节下洱海7种常见的沉水植物地上部分w(P),研究了洱海常见沉水植物地上部分w(P)的种间差异及季节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洱海沉水植物地上部分w(P)总体呈正态分布,平均值为2.64 mgg,范围为0.90-6.79 mgg.沉水植物地上部分w(P)的种间差异和季节差异显著,其中7种沉水植物地上部分w(P)平均值为苦草(3.32 mgg)〉轮叶黑藻(2.88 mgg)〉金鱼藻(2.72 mgg)〉微齿眼子菜(2.53 mgg)〉穗花狐尾藻(2.39 mgg)〉篦齿眼子菜(2.34 mgg)〉马来眼子菜(2.27 mgg);季节间表现为春季(3.46mgg)〉夏季(3.05 mgg)〉冬季(2.20 mgg)〉秋季(1.98 mgg).环境中w(P)、叶与茎生物量比值和生活史特征可能是决定植物地上部分w(P)的重要因素.此外,由于环境中有效P含量较低,洱海沉水植物地上部分w(P)低于长江中下游湖泊.
- 李威曹特张霄林段洪浪符辉宋鑫倪乐意
- 关键词:洱海沉水植物物种
- 2017-2022年洱海水体营养状态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其成因分析
- 2024年
- 洱海是云贵高原重要湖泊,近年来经历了多次污染和治理。2017年以来,洱海全流域开展高水平保护治理,外源污染和水质发生了时空变化。为分析洱海水质的影响因素,于2017-2022年在洱海8个主要湖湾以及北部、中部、南部3个湖心水域进行连续6年的逐月水质监测,重点分析了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浓度以及透明度4项水质指标,并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法评价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结果表明,1)洱海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呈北高南低趋势,与外源污染物主要经由北三江入湖有关。2)2017-2022年,南部水域富营养化程度逐年降低,中部水域氮、磷浓度呈降低趋势,北部水域氮、磷浓度略有升高,表明中部和南部治理成效优于北部。3)洱海富营养化程度在汛期高于非汛期,北部水域富营养化程度的季节变异高于中部和南部水域。4)洱海北片区及汛期污染控制尤其是水体磷控制是洱海治理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 华兆晖李锐杨智文紫豪单航丑庆川张霄林曹特
- 关键词:洱海水质富营养化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水环境治理
- 一种超富营养化湖泊水体的立体生态修复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富营养化湖泊水体的立体生态修复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采用若干根固定桩插入湖底硬质层中,固定桩顶部和中部横向间用钢索连接形成围栏结构,以耐水性的帆布作为围隔布与固定桩连接,围隔布的底端与石笼缝合后固定...
- 过龙根倪乐意曹特张萌张静张霄林
- 文献传递
- 抚仙湖沉水植物分布及其碳、氮和磷化学计量学特征被引量:12
- 2017年
- 目前对于沉水植物碳(C)、氮(N)和磷(P)化学计量学的野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营养或富营养化水体,而对于贫营养水体中沉水植物C、N和P的积累特征研究较少.基于对贫营养湖泊抚仙湖沉水植物的调查,研究抚仙湖9种常见沉水植物C、N和P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种间和种内差异.结果表明:1)抚仙湖沉水植物主要分布在湖岸浅水区域,分布水深范围为0.5~14.0 m,平均分布水深为3.6 m;2)抚仙湖沉水植物地上部分C、N和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81.89、18.59和2.13 mg/g,N∶P比平均值为9.21,且C、N和P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3)抚仙湖沉水植物地上部分C、N和P含量及C∶N比和C∶P比值种间差异大于种内差异,而N∶P比种内差异大于种间差异;4)抚仙湖沉水植物C含量和N:P比平均值要大于长江中下游一些富营养化湖泊的沉水植物,抚仙湖沉水植物的生长可能潜在地受到P的限制.
- 李威符辉曹特张霄林钟家有倪乐意谢平樊后保
- 关键词:化学计量学
- 洱海沉水植物的光合特性与分布水深的关系被引量:6
- 2023年
- 为研究沉水植物光合特性与其分布水深的关系,选取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苦草(Vallisneria natans)、水蕴草(Egeria densa)、大茨藻(Najas marina)、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光叶眼子菜(Potamogeton lucens)和穿叶眼子菜(Potamogeton perfoliatus)等15种洱海常见沉水植物,测定其光合作用参数。结果表明:光合速率为2.8—18.1μmol O_(2)/(g DW·h)、暗呼吸速率为0.3—2.0μmol O_(2)/(g DW·h)、光补偿点为6.3—63.8μE/(m^(2)·s)、光饱和点为55.6—441.5μE/(m^(2)·s),不同沉水植物间光合作用参数存在显著差异。结合洱海全湖沉水植物分布水深调查结果,沉水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与分布水深呈显著负相关;苦草与其他物种比较具有更低的光补偿点6.3μE/(m^(2)·s)、光饱和点55.6μE/(m^(2)·s),更适宜在深水或弱光条件下生长,可作为沉水植被修复的先锋物种。
- 邓嘉懿高晓钰单航张霄林倪乐意曹特
- 关键词:光合作用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洱海沉水植物
- 在极度弱光和两种底质条件下苦草的生长和生理响应被引量:3
- 2021年
- 实验以云南大理州洱海水生植被重度退化区(湖心平台)作为实验地点,探究极度弱光和两种底质(黏土、淤泥)环境下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在恢复过程中的形态及生理响应,并依此探讨底质改善对苦草种群恢复的作用。结果表明:(1)在极度弱光环境下,苦草部分死亡,存活数量下降,并在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上均表现出胁迫响应,其形态特征值下降,氮(N)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上升,碳(C)含量和淀粉含量下降;(2)苦草不同器官对弱光环境的响应有所差异,叶片(地上部分)受到的胁迫影响大于根茎(地下部分);(3)苦草对弱光环境的响应在不同底质条件下有显著性差异,苦草在黏土底质上表现出更小的胁迫反应和更高的存活数量,两种底质相比较,黏土更适合作为苦草恢复的底质条件。研究表明在洱海当前的水质环境下有希望结合局部的底质改善来实现在南部湖心平台的沉水植物恢复。
- 张忠海杨桐文紫豪张霄林曹特倪乐意袁昌波
- 关键词:弱光胁迫底质水生植被恢复苦草
- 洱海沉水植物群落恢复与优化初探被引量:9
- 2021年
- 近几十年来,在入湖营养盐增加,水质持续下降,藻类生物量逐年升高及水位大幅波动下,洱海沉水植物群落演替速度加剧.2016年7月调查显示:洱海沉水植被退化严重,物种数量显著低于近期(2011年)历史水平,分布面积较有记录的历史最高水平(1980s)下降超过70%,优势物种由1960s的海菜花(Ottelia acuminata)、蓖齿眼子菜(Stuckenia pectinata)和大茨藻(Najas marina)等转变为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以及苦草(Vallisneria natans).沉水植物群落在浅水区(0~2.5 m)主要遭受了浮叶植物细果野菱(Trapa maximowiezii)过度生长带来的生境胁迫,在中等水深区(2.5~4 m)面临微齿眼子菜和金鱼藻的过度生长导致的群落结构的单一化影响,而在深水区(>4 m)面临着面积萎缩的风险,这些严重抑制了沉水植物清水稳态效应的发挥.通过对比洱海典型湖湾洱滨村水域沉水植物群落结构在恢复与优化前后的变化,发现洱滨村水域各水深区间沉水植物群落各项多样性指标与恢复物种的丰度均显著提升.因此,我们总结提出了针对洱海典型富营养湖湾沉水植被恢复和管理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后续进一步开展洱海生态系统恢复相关工作提供依据.
- 杨桐袁昌波曹特文紫豪丑庆川毛永杨张霄林倪乐意
- 关键词:洱海沉水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