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锟
- 作品数:11 被引量:66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航空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一种适用于流动型流体定压比热容测定的实验装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流动型流体定压比热容测定的实验装置,用于测定流动状态下的流体定压比热容(压力范围0-7MPa)。装置实验段位于真空腔内部,并利用多层遮热屏减小辐射热损失。利用稳压电源对实验段不锈钢管进行加热,测量得...
- 闻洁邓宏武徐国强陶智朱锟王英杰
- 一种适用于高温高压流体粘性测量的方法及装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高温高压流体粘性测量的方法及装置,其中,该粘性测定方法基于流体力学中的恒定流动量守恒原理并对的经典毛细管测量流体粘性的方法进行拓展得到了适用于各种流体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粘性测量的管排长短毛细管测量方...
- 邓宏武张春本徐国强张斌陶智朱锟
- 超临界压力下航空煤油在并联管中流量分配特性被引量:6
- 2012年
- 研究了超临界压力下国产航空煤油RP-3在竖直并联U型管中的流量分配特性,分析了工质温度、系统压力以及加热热流密度不对称性对流量分配特性的影响规律.其中实验段内、外径分别为1.8mm和2.2mm,实验中质量流量保持为4g/s,系统压力变化范围为3~5MPa,热流密度变化范围为q=60~240kW/m2.实验结果表明:较低系统压力下,等热流密度加热至管路油温达到拟临界温度附近时会诱发支管流量的较大变化,从而导致并联管系统各支路流量的重新分配;加热不均对支路流量的影响非常显著;另外,提高系统压力可以有效抑制并联管系统中各支路流量分配失衡,增强系统的稳定性.
- 冉振华徐国强邓宏武张春本朱锟黄文
- 关键词:超临界并联管稳定性
- 压力对水平管内超临界碳氢燃料流动换热影响实验被引量:4
- 2016年
- 通过实验装置研究了系统压力对水平管内超临界碳氢燃料RP-3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并对管内燃油径向热物性变化、浮升力以及热加速对流动换热特性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管内燃油表面传热系数随主流温度升高而增大,不同系统压力下,燃油在相同无量纲温度点热物性变化速率的不同导致了表面传热系数和Nux峰值的差异;燃油主流温度与内壁温度之间的差异而导致的热物性差别是造成管内换热规律变化的主要原因,浮升力和热加速作用对换热特性的影响可以忽略;无量纲参数Grq/Grth可以更好地反映超临界压力碳氢燃料RP-3在水平管内的沿程流动换热特性变化规律.
- 朱锟徐国强贾洲侠张启军
- 关键词:超临界水平圆管对流换热
- 一种适用于流动型流体定压比热容测定的实验装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流动型流体定压比热容测定的实验装置,用于测定流动状态下的流体定压比热容(压力范围0-7MPa)。装置实验段位于真空腔内部,并利用多层遮热屏减小辐射热损失。利用稳压电源对实验段不锈钢管进行加热,测量得...
- 闻洁邓宏武徐国强陶智朱锟王英杰
- 文献传递
- U型管内超临界压力航空煤油压降特性被引量:11
- 2011年
- 研究了超临界状态下航空煤油RP-3在U型管内的压降特性,分析了温度和压力对于流动压降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当煤油的出口温度低于临界温度时,压降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变化很小;当煤油的出口温度大于临界温度时,压降随压力的升高而减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拟临界点附近,压降随温度的变化斜率突然增大.另外,基于实验结果,提出了一种用压力和温度修正的摩擦阻力系数关联式,用于预测超临界压力状态下煤油在U型管中的平均摩擦压降.
- 黄文邓宏武徐国强朱锟
- 关键词:超临界压力航空煤油压降U型管
- 超临界压力下航空煤油RP-3焓值的测量及换热研究被引量:20
- 2010年
- 基于能量守恒原理提出了一种超临界压力下中国3号喷气燃料RP-3焓值的测量方法,同时对不同超临界压力下RP3在323-843K内的焓值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当燃油温度低于其临界温度时,不同超临界压力下燃油的焓值几乎是一样的,当温度高于临界温度后,不同压力下RP-3焓值之间的差异随着压力的升高而缩小.另外,根据焓值曲线计算出的燃油温度及吸热量与先前已做的其他流动与换热实验中的测量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焓值是准确可靠的,满足未来航空发动机内空油换热器的设计要求.最后,研究了热流密度对超临界煤油换热的影响,结果显示当燃油对比温度小于1.179(760K)时,Nu数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 张春本邓宏武徐国强黄文朱锟
- 关键词:超临界压力临界温度热流密度
- 表面钝化对超临界航空煤油静态结焦特性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通过静态装置,研究了不锈钢经表面磷化、酸洗钝化以及电解钝化后对超临界压力下航空煤油RP-3热氧化结焦的抑制效果,并对表面钝化层的耐久性做出评估.研究发现,不锈钢的钝化膜层有效地降低不锈钢表面催化活性,按结焦抑制效果排序为:电解钝化>酸洗钝化>磷化;化学稳定性好、耐蚀性强的钝化膜层会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按钝化膜耐蚀性排序为:电解钝化>酸洗钝化>磷化;综合结焦抑制效果及化学稳定性两个因素考虑,电解钝化为最佳表面钝化方案,但其在高温高腐蚀的煤油环境下长时间实验时易失去钝化效用.
- 朱锟邓宏武徐国强张春本
- 关键词:超临界压力表面钝化不锈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