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兰兰

作品数:5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河南省重大公益性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上皮
  • 4篇上皮细胞
  • 4篇细胞
  • 4篇内皮
  • 4篇内皮细胞
  • 4篇颗粒物
  • 4篇肺上皮细胞
  • 3篇人脐静脉
  • 3篇脐静脉内皮
  • 3篇脐静脉内皮细...
  • 3篇人肺
  • 3篇人肺上皮细胞
  • 3篇静脉内
  • 3篇静脉内皮
  • 3篇静脉内皮细胞
  • 3篇大气颗粒
  • 3篇大气颗粒物
  • 2篇毒性
  • 2篇人脐
  • 2篇人脐静脉内皮...

机构

  • 5篇上海大学
  • 1篇郑州轻工业学...

作者

  • 5篇范兰兰
  • 3篇尚羽
  • 2篇张玲
  • 1篇蒋玲
  • 1篇蒋玉婷
  • 1篇李淑勉
  • 1篇李文涛

传媒

  • 1篇化学研究与应...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上海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城市大气超细颗粒物PM0.1对人肺上皮细胞A549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 的细胞毒性研究
颗粒物已经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首要环境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颗粒物的健康危害与其粒径分布有一定的关联,粒径越小毒性越大.PM0.1(Dp<0.1 μm)粒径小且具有大比表面积,易吸附大量有害物质和沉积于小气道和肺泡,甚至穿透...
范兰兰尚羽
关键词:细胞毒性
大气颗粒物对A549和HUVECs细胞的毒性作用被引量:7
2012年
比较了A549和HUVECs 2种细胞对颗粒物的敏感度,以探讨大气颗粒物粒径对生物活性的影响.采集北京市区PM10~2.5、PM2.5~0.1和PM0.1,将A549和HUVECs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的颗粒物悬浮液24 h后,用噻唑蓝(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并用LDH试剂盒测定细胞培养液中LDH(乳酸脱氢酶)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大,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并且呈剂量-反应关系;培养液中LDH浓度呈剂量依赖型增加;当染毒剂量>200μg/mL时,PM0.1的细胞致死率大于PM10~2.5和PM2.5~0.1(P<0.01);同一粒径的颗粒物对HUVECs的毒性比A549略大,但无统计意义.因此,相对于粗颗粒物,细、超细颗粒物具有较大的细胞毒性,A549和HUVECs细胞对颗粒物的敏感度差异不显著.
范兰兰尚羽张玲
关键词:大气颗粒物
城市大气颗粒物对肺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及机制的初步研究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大众健康的首要危险因素之一。颗粒物,特别是空气动力学直径Dp<10μm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是很多大城市的主要健康问题。其中,空气动力学直径Dp<2.5μm的细颗粒...
范兰兰
关键词:大气颗粒物人肺上皮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遗传毒性
文献传递
大气颗粒物对A549和HUVEC的DNA损伤机制被引量:8
2013年
采集北京市海淀区大气颗粒物粗颗粒(PM10 2.5)、细颗粒(PM2.5 0.1)和超细颗粒(PM0.1),分析颗粒物对人肺上皮细胞(human lung epithelial cell,A549)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的基因毒性及促进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的机制.彗星实验发现:PM10 2.5,PM2.5 0.1和PM0.1对2种细胞均有显著的基因毒性,并呈剂量-效应关系;细和超细颗粒造成的DNA损伤显著高于粗颗粒;HUVEC细胞的DNA损伤程度大于A549细胞;PM2.5 0.1和PM0.1可诱导2种细胞内ROS水平显著升高,而PM10 2.5不能.因此细胞内DNA损伤可能与ROS生成有一定联系.
尚羽张玲范兰兰蒋玉婷
关键词:大气颗粒物活性氧自由基
利用造纸污泥制备木素基阳离子絮凝剂及其性能的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以造纸污泥中提取的木质素为原料,合成了木素基阳离子絮凝剂。研究了催化剂种类、反应物配料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合成产物脱色性能的影响,确定了较佳合成工艺条件为:引发剂K2S2O8用量为木质素磺酸钠质量的0.7%,活化时间1.5 min,木质素磺酸钠与单体质量比为1∶1.5,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1.5 h,采用红外光谱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产物对几种模拟染料废水具有良好的脱色性能,在酸性(pH1~2)条件下,脱色率均达84.4%以上。通过比较木质素与接枝产物的絮凝效果以及絮体的微观形貌,对其絮凝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蒋玲李淑勉范兰兰李文涛
关键词:造纸污泥木质素絮凝剂染料废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