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连升
- 作品数:29 被引量:159H指数:8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Smad7基因过表达对L02肝细胞株增殖的影响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观察外源Smad7基因对L0 2肝细胞株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分别以重组腺病毒AdSmad7和对照病毒AdGFP在体外感染L0 2肝细胞 ,以RT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外源Smad7基因表达情况 ,MTT法检测L0 2肝细胞增殖活性 ,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周期变化。结果AdSmad7体外感染L0 2肝细胞后 ,Smad7mRNA和蛋白水平均显著上调。转化生长因子 β(TGFβ)可抑制L0 2细胞增殖 ,诱导其凋亡。导入外源Smad7可拮抗TGFβ的作用。结论利用AdSmad7导入外源Smad7基因可间接促进肝细胞增殖 。
- 陈颖伟陈源文王连升李定国
- 关键词:SMAD7基因肝细胞增殖增殖体外感染L02细胞
- RGD-M6P对原代肝星状细胞的影响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探讨精氨酸 -甘氨酸 -天冬氨酸 (RGD)和甘露糖 - 6 -磷酸 (M6P)的复合体 (RGD M6P)对原代肝星状细胞 (HSC)活化及细胞外基质分泌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胶原酶原位灌注法分离原代HSC ,接种培养 4 8h后 ,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组、M6P组、RGD组和RGD M6P组。培养 5d后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HSCα SMA表达水平变化 ,双抗体夹心ABC酶免测定法检测培养 7d细胞的上清液中Ⅲ型前胶原 (PCⅢ )含量。结果RGD M6P组原代HSC细胞上清液PCⅢ含量和α SMA表达明显低于TGFβ1组和M6P组 (P <0 .0 5 ) ,而与RGD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RGD M6P显著减少原代HSCα SMA的表达水平 ,明显降低培养上清中PCⅢ含量 。
- 王连升陈颖伟张建华李定国陆汉明
- 关键词:RGDΑ-SMA肝星状细胞TGFΒ1分泌水平接种培养
-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中国人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
- 目的国际糖尿病专家委员会于2009年提出以HbA1c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声明指出,HbA1c水平高于6.5%就可初步判断为Ⅱ型糖尿病,5.7%-6.5%之间,可诊断为糖尿病前期。声明的研究依据主要来源于欧美国家的流...
- 王连升庄兴张琦陈福祥
-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检测HBALC空腹血糖糖尿病诊断糖调节异常
- 文献传递
- 糖化白蛋白对血糖调节受损者心血管事件预测作用评估
- 目的:探讨初诊糖尿病和血糖调节受损患者血清糖化白蛋白、hsCRP水平和TC/HDL Ratio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糖化白蛋白在血管事件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受试者行 OGTT检查,同时检测空腹血清糖化白蛋白、hsCRP...
- 王连升沈立松沈霞
- 关键词:糖调节受损IGTIFG糖化白蛋白心血管事件
- 文献传递
-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研究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睡眠呼吸监测结果分为单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轻度、中度和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组,以Gensin i评分比较各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并分析Gensin i评分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和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的关系。6个月内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各组间心血管联合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三个合并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明显高于单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P<0.01),而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却明显低于单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P<0.01);合并中度和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明显高于轻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组(P<0.01),而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则明显低于后者(P<0.01)。Gensin i评分合并中度和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组明显高于另两组(P<0.01),且合并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组的Gensin i评分明显高于中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组(P<0.05)。Gensin i评分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成正相关,Gensin i评分与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成负相关。四组患者6个月内心血管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9.35%、22.58%、32.26%和43.33%,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组的心血管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单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P<0.05),其他各组间心血管联合终点事件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分级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血管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中、重�
- 苏奕亮王长谦张亚臣孟舒陈漫天王飞周卿王连升陈富兴
- 关键词: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初诊冠心病患者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检测及应用
- 王连升张正清庄兴陈福祥
- 内皮微粒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微粒(EMP)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冠心病组367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119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248例,后者含不稳定型心绞痛(UA)15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90例。非冠心病组166例。ELISA法测定血浆ET-1,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浆EMP。结果:冠心病组ET-1、EMP水平升高,呈正相关(r=0.233,P=0.001)。ACS组EMP(547.405)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148.185)及SA组(429.890),亚组分析中UA组EMP(551.660)升高最为显著;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EMP无明显相关;AMI患者EMP与BNP、TnT、TnI间无明显相关;EMP与ACS患者短期预后相关(r=0.280,P<0.01)。结论:血浆EMP水平可反映冠心病内皮功能障碍,与冠心病的发生、冠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
- 张欣龙盼张俊峰王连升魏冬张田田徐芒华
- 关键词:冠心病内皮微粒内皮素
-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的临床应用及检测被引量:6
- 2011年
- 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是体内转运内源性胆固醇的主要脂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LDL具有明显的异质性,Austin等[1]根据非变性梯度凝胶扫描测定的LDL主峰颗粒直径(peak particle diameter,PPD)将LDL分成两种亚型:PPD≥25.5 nm 为A型LDL,即大LDL (large LDL,lLDL),密度接近1.02 g/mL; PPD<25.5 nm为B型LDL,即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mall dense LDL,sdLDL),密度接近1.06 g/mL.1 sdLDL的代谢LDL颗粒的不均一性是其代谢过程受多因素调节的结果,但具体生化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 张正清王连升陈福祥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脂类代谢
- 酶法测定糖化白蛋白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1
- 2006年
- 目的评价酶法检测糖化白蛋白(GA)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6名健康者血清GA水平,建立参考范围;检测所有试验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尿素(Urea)、肌酐(Cr)、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 c),统计GA与上述指标间的相关性。用GA高值血清和低值血清评估Luc ica GA-L试剂盒的精密度及其线性。结果健康人群GA值为(14.35±2.00)%;GA与血清ALT、AST、U-rea、Cr、TC、TG、HDL-C和LDL-C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010、0.012、0.003、0.061、-0.039、0.026、-0.038和-0.051,与FPG、2hPG、HbA1 c的r分别为0.818、0.803和0.854,HbA1 c与FPG、2hPG的r为0.845和0.820。健康者、临界者和糖尿病(DM)患者间GA差异有显著性(P<0.001)。该法批内变异系数(CV)<2%,批间CV<5%,线性测定r=0.999 6;结论酶法检测GA有良好的精密度和稀释直线性,且不受血清ALT、AST、Urea及血脂水平的影响,与HbA1 c一样能很好的反映FPG和2hPG水平,适用于监测高危人群和DM患者近期整体血糖水平。
- 沈霞王连升黎明
- 关键词:糖化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酶法
- 短期饮酒对健康人血清糖缺失转铁蛋白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健康人群短期饮酒前后血清糖缺失转铁蛋白水平及其他生化指标的变化趋势。方法受试者按规定酒精量饮酒1周,于饮酒前、饮酒后、停酒1周、停酒2周分别检测血清糖缺失转铁蛋白(carbohydrate—deficient transferrin,CDT)、转铁蛋白(Tf)、r-谷氨酰转肽酶(GGT)、ALT、AST和碱性磷酸酶(AKP)、血清铁(Fe)和血糖(Glu)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不同时间点各观测指标间的差异,并将所有受试者按性别、是否吸烟、是否有饮酒史分组,比较不同时间点CDT、糖缺失转铁蛋白百分比(CDT%)水平变化。结果健康人群血清CDT水平参考区间为(33.64±13.0)mg/L(^-x±2S),饮酒前血清CDT及CDT%水平分别为(33.6±6.6)mg/L、(1.44±0.2)%,饮酒后分别为(39.94±9.0)mg/L、(1.64±0.4)%,停酒1周分别为(36.24±6.7)mg/L、(1.5±0.2)%,停酒2周分别为(32.34±8.8)mg/L、(1.4±0.3)%。饮酒后、停酒1周分别与饮酒前CDT值比较,t值分别为-9.1、-5.1,P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停酒2周与饮酒前血清CDT值比较,t=1.1,P〉0.05。饮酒后、停酒1周分别与饮酒前CDT%值比较,t值为-5.3、-5.4,P均〈0.01;停酒2周与饮酒前血清CDT%值比较,江2.5,P〉0.05。按性别、是否吸烟、是否有饮酒史分组后,CDT及CDT%在饮酒前、饮酒后、停酒1周和停酒2周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KP水平在饮酒前、饮酒后、停酒1周和停酒2周分别为(64.1±19.9)、(65.34±16.9)、(76.9±20.4)及(64.94±16.4)U/L,即于停酒1周后达峰值,停酒1周与饮酒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04,P〈0.01)。结论血清CDT及CDT%水平于停酒后达峰值,于2周后恢复到基础水平,且不受性别、吸烟和饮酒的影响,町作为对健康人群
- 沈霞王连升潘秀军张力沈立松
- 关键词:转铁蛋白R-谷氨酰转移酶丙氨酸转氨酶肝疾病酒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