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益州
- 作品数:13 被引量:64H指数:5
- 供职机构: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河南省居民病伤死因模式的研究被引量:17
- 2001年
- 目的 了解我国“九五”期间河南省居民的病伤死因模式 ,为制定 2 1世纪初期河南省疾病控制工作重点和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死亡率、潜在寿命损失年数 (YPLL)和潜在工作损失年数 (WYPLL)等指标对 1995~ 1999年河南省居民病份死因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 从各类死因死亡率及顺位结果来看 ,依次以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损伤中毒分别居前 4位 ;但从各类死因YPLL和WYPLL的顺位来看 ,又依次以损伤中毒、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分别居前 4位。由此可认为这 4类死因不仅已成为当前严重危害河南省居民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 ,而且也是当地居民“早死”造成YPLL和WYPLL最多的主要死亡原因。结论 在制定 2 1世纪初期河南省疾病控制工作规划时 ,从投入成本和产生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 ,建议在继续认真做好传染病防治的基础上 ,逐步将工作重点依次转移到损伤中毒、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病防治上。
- 申振元马桂芳底秀娟杨凤杰陈益州周刚王春俭
- 关键词:死因死亡率潜在寿命损失年数
- 河南省1995~1999年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初步分析被引量:8
- 2000年
- 申振元马桂芳底秀娟杨凤杰陈益州王春俭周刚
- 关键词:死因
- 河南省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被引量:17
- 2011年
- [目的]了解河南省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情况,为正确评估河南省法定传染病发病水平和流行特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级抽样方法在全省范围内抽取56家医疗机构开展调查。[结果]全省医疗机构传染病总漏报率为21.04%,基层医疗机构漏报率相对较高;门诊和化验室的漏报率分别为16.31%和20.25%。乙类传染病漏报率为14.65%,漏报率较高的病种为伤寒(85.71%)、细菌性痢疾(25.51%)、布病(20.00%)和丙肝(19.54%)等;丙类传染病漏报率为31.78%,漏报率较高的病种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90.00%)、其他感染性腹泻(30.99%)、流行性腮腺炎(30.65%)和手足口病(30.19%);乙、丙类法定传染病漏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河南省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情况较为严重,丙类传染病漏报率明显高于乙类。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建立长期、快速、有效的反馈机制和沟通机制;对临床医生进行针对性培训,提高其传染病报告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 陈伟陈正利陈益州马桂芳郭小芳申振元赵晓静
- 关键词:法定传染病
- 河南省2000年淋病疫情特点分析被引量:1
- 2001年
- 陈益州马桂芳张立祥李瑞兰穆胜光
- 关键词:淋病疫情特点
- 对河南省居民病伤死因模式的研究
- 2001年
- 为了解近年来河南省居民病伤死因模式及各类死因"早死"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情况,给政府有关部门制定21世纪初期当地的疾病控制规划和卫生保健重点提供依据,作者近期对1995~1999年河南省居民病伤死因模式进行了研究,现将WYPLL(潜在工作损失年数)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 申振元底秀娟杨凤杰陈益州马桂芳周刚王春俭
- 医用统计软件综述
- 2001年
- 陈益州田玉娥申振元
- 1995~1999年河南省居民常见恶性肿瘤死亡特点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4
- 2002年
- 马桂芳申振元田学增杨凤杰底秀娟陈益州
- 关键词:恶性肿瘤死亡率流行病学
- 1995~1999年河南省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特点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5
- 2001年
- 马桂芳申振元底秀娟杨凤杰陈益州周刚王春俭
- 关键词:流行病学脑血管病死亡率潜在寿命损失年数潜在工作损失年数
- ZZCDC数字化疾控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被引量:1
- 2005年
- ZZCDC 数字化疾控信息管理系统,采用 Web 的多层体系结构 Browse/Server 模式和 Oracle 中心数据库,将 CDC 工作流程进行功能化细分和模块化,构建成一个在线、实时、跨区域的互动式办公平台,涵盖了郑州市各级 CDC 的疾控信息管理、检验质控、存储归档、数据管理、信息共享等各方面业务,并通过 Internet 把各县区 CDC 疾控信息纳入网络管理,实现了郑州市疾控信息数据的操作交换和资源的共享.
- 常战军常畅李玉秦陈君陈益州杜江林家瑞
- 关键词:资源共享
- 高血压病患者死亡时间与人体生物节律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1
- 1996年
- 按照人体生理节律理论,采用理论概率法,对高血压病患者死亡时间与人体生理节律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在392名高血压病患者病逝中,实际死于临界期的人数非常显著地多于理论预期数;实际死于高潮期的人数少于理论预期数;实际死于低潮期的人数与理论预期数接近,该结果与人体生理节律理论相符合。在七种类型临界期中,情绪单临界期的实际死亡人数非常明显地多于理论预期数。提示高血压病患者的死亡时间(日期)与人体生理节律之间似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联系,其中与情绪单临界期关系尤其密切。
- 申振元马桂芳周宝珍陈益州
- 关键词:高血压死亡时间生理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