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耀辉
- 作品数:33 被引量:255H指数:10
- 供职机构: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神经前体细胞表达发育调控样蛋白4基因多态性与广州市居民原发性高血压及其危险因素关联研究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分析神经前体细胞表达发育调控样蛋白4(neural precursor cell expressed developmentally down-regulated 4-like,NEDD4L)基因多态性与广州市居民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发病风险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广州市919名EH患者及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934名血压正常居民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人口学资料收集、体格测量及血液生化指标检测,通过MassARRAY~ IPLEX SNP平台对NEDD4L基因rs2288774和rs3865418两个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高甘油三酯、高血糖为广州市居民EH的危险因素;病例-对照分析发现,rs3865418位点基因型TT及等位基因T可降低EH发病风险;rs2288774位点基因型TC为EH患者血糖升高的保护因素,而rs3865418位点CT基因型为EH患者超重的危险因素。结论 NEDD4L基因多态性与广州市居民EH发病风险及EH危险因素相关。
- 孙敏英利耀辉刘览吴雪霁潘冰莹周颖刘华章
-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多态性
- 广州市老城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检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0
- 2021年
- 目的了解广州市老城区心血管病(CVD)高危人群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CVD高危人群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7—2018年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在广东省广州市某老城区开展35~75岁常住居民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并进行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判定,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危人群检出的影响因素。结果4892名调查对象心血管病高危总标化检出率为15.17%,心血管病史、血压高、血脂异常、WHO10年心血管病患病风险≥20%型标化检出率分别为2.13%、6.68%、6.82%、1.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5~、65~75岁组心血管病高危检出风险高于35~岁组[OR(95%CI)=1.74(1.20~2.53)、2.67(1.82~3.92)],BMI超重、肥胖、现在吸烟、过去12个月饮酒均为心血管病高危检出的危险因素[OR(95%CI)=1.36(1.16~1.60)、1.80(1.43~2.26)、1.35(1.07~1.71)、1.24(1.05~1.47)];而BMI偏瘦为心血管病高危检出的保护因素[OR(95%CI)=0.61(0.38~0.98)]。结论应重点针对社区中老年人群采取体重管理、不良生活方式及血脂异常干预,做好心血管病防控工作。
- 刘览孙敏英利耀辉林伟权杨韵鸥刘慧刘华章潘冰莹
- 关键词:高危人群检出率影响因素
- 广州市绝经后女性代谢综合征流行状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掌握广州市绝经后女性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流行状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在全市随机抽取3 602名绝经后女性居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生化检测。统计不同年龄段及不同绝经年限女性MetS患病情况及其代谢异常组分分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广州市居民MetS的危险因素。结果广州市绝经后女性MetS患病率为27.62%。随着年龄及绝经年限的增加,MetS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异常代谢组分中以"中心性肥胖+高血压+高三酰甘油(TG)"为主,合并3项、4项、5项代谢组分异常的患者分别占68.64%、27.34%和4.02%;随着绝经年限的增加,中心性肥胖、高血压和高血糖(或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年龄增加、BMI升高、饮酒、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是广州市绝经后女性患MetS的危险因素,而规律性体育锻炼是其有效保护因素。结论广州市绝经后女性MetS的患病率较高,防控形势严峻。对绝经后女性应加强筛查及健康教育,根据MetS危险因素及早采取针对性预防和干预措施,提高绝经后女性的生活质量。
- 孙敏英利耀辉梁会营吴雪霁刘览陈雄飞潘冰莹王玉林刘华章
-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绝经后女性
-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多态性及相关危险因素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联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多态性与广州市居民原发性高血压(EH)的相关性及EH的危险因素。方法从广州市户籍居民中选取537名已确诊的EH患者及同期年龄、性别、居住区域相匹配的545名血压正常居民为研究对象,应用MassARRAY~?IPLEX SNP分型技术对AGT基因3个多态性位点rs5050、rs5051和rs699进行检测,并结合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生活方式、患病情况、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s5051和rs699两个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在EH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s5051 CC基因型及rs699 GG基因型均为EH的危险因素(P<0.05),而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EH的保护因素(OR=0.651,95%CI:0.455~0.931,P=0.019)。结论AGT基因多态性与广州市居民EH发病风险相关,应综合考虑遗传和环境因素及早进行EH防控。
- 利耀辉刘览刘览林伟权秦发举秦发举刘慧沈纪川
- 关键词:高血压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多态性
- 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成年居民糖尿病发病风险及影响因素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了解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人群2.5年糖尿病累积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为糖尿病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基于队列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该地区18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生化检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对象3488例,随访2.5年,新发DM 485例,累积发病率为13.9%,年平均发病率为5.6%;基线血糖正常在随访后转化为空腹血糖受损和糖尿病累积发病率分别为8.7%(271/3104)和13.8%(427/3104)。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6岁是男性糖尿病发病独立危险因素;低高密度密度脂蛋白血症可能增加女性糖尿病发病风险(OR=1.51,95%CI:1.17~1.96)。结论新疆维吾尔族人群糖尿病发病率较高,年龄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是主要危险因素,今后应加强对该人群生活习惯和膳食模式的干预,预防糖尿病发生。
- 汪慧薛振香利耀辉王玉忠张周斌袁俊
- 关键词:维吾尔族糖尿病队列研究
- 广州市家系高血压与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关系的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与家系高血压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筛查广州市2010-2013年居民健康档案中具有高血压家族史的患者,查阅并补充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等资料,获得高血压家系382个,共1 085人,其中先证者375人,一级亲属274名,非一级亲属436名。应用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描述。结果经年龄、性别调整后发现,高血压一级亲属和非一级亲属患血脂异常的风险比先证者降低82%(95%CI:0.08,0.42)和60%(95%CI:0.25,0.63);非一级亲属患糖尿病的风险与先证者相比降低了48%(95%CI:0.52,0.96)。暴露于任一种危险因素的高血压家系成员,其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非暴露的2.01倍(95%CI:1.02,3.96),而同时暴露于任三种和二种危险因素的高血压家系成员,发生血脂异常的风险分别是非暴露的5.59倍(95%CI:2.02,15.47)和3.24倍(95%CI:1.15,9.18)。同时具有超重和腹部肥胖的高血压家系成员发生血脂异常的风险是体重和腰臀均正常的3.07倍(95%CI:2.02,4.66)。结论慢性病的干预策略应该将有高血压家族史且为一级亲属的个体列为优先干预的对象,加强对肥胖危害的宣传和帮助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是降低慢性病患病的有效手段。
- 吴雪霁潘冰莹陈雄飞利耀辉梁会营
- 关键词: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家系
- 新疆疏附县维吾尔族人群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现况调查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 调查新疆疏附县维吾尔族人群中小学生及≥18岁者甲、乙、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情况.方法 于2015年2—5月,按照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疏附县10个乡镇中抽取4个乡镇的中小学在校维吾尔族学生作为中小学生研究对象;并于2016年5—9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在疏附县10个乡(镇)各抽取1个村,调查其间居住在村内18岁及以上维吾尔族居民全部纳入本次调查.共调查中小学维吾尔族学生4507名,18岁及以上维吾尔族常住居民4833名.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其人口学特征,采用Elisa检测抗-HAV IgG、HBsAg、HBsAb和丙型肝炎病毒IgG抗体(抗-HCV IgG).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调查对象3种肝炎抗体阳性率差异.结果 9340名调查对象抗-HAV IgG阳性率为99.45%(9289例),其中男、女分别为99.70%(4006/4018),99.27%(5283/5322)(χ^2=7.95,P=0.005);10~14岁组抗-HAV IgG阳性率较高,为99.91%(2233/2235),≥70岁组较低,为98.32%(234/238),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21,P〈0.001).HBsAg阳性率为4.11%(384例),其中男、女分别为4.55%(183例)、3.78%(201例);19~24岁组HBsAg阳性率较高,为9.46%(21/222),5~9岁组较低,为0.87%(11/1270),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22,P〈0.001).HBsAb阳性率为35.03%(3272例),男性为35.59%(1430例),女性为34.61%(1842例);15~18岁组HBsAb阳性率较高,为69.12%(696/1007),5~9岁组较低,为21.18%(269/1270),各年龄组HBsA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1.80,P〈0.001).抗-HCV IgG阳性率为0.65%(61例),其中男、女分别为0.37%(15例)、0.86%(46例)(χ^2=8.51,P=0.004);≥70岁组抗-HCV IgG阳性率最高,为3.78%(9/238),5~9岁组较低,为0.16%(2/1270),各年龄组的抗-HCV Ig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30,P〈0.001).接种甲型肝炎疫苗者抗-HAV IgG的阳性率为100%(876/876),高于未接种者(99.40%,
- 张周斌薛振香杨琼英王童敏利耀辉马春英宋雪莲王岗罗冬梅苏莱曼·麦海提热汗姑·阿布都热合曼赵彩虹王玉忠王鸣
- 关键词:肝炎抗原维吾尔族
- 广州市居民部分健康相关行为的调查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了解广州市居民健康相关行为所处的水平以及形成不良健康行为的原因,提出相应建议改善居民不良健康行为。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对广州市越秀区、天河区、海珠区、荔湾区、白云区、番禺区、从化市7个区(市)年满18周岁以上常住居民的部分健康相关行为(包括吃早餐、睡眠充足、体育运动和健康体检四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不良健康行为形成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 179例受访居民中,男性占49.96%(589/1 179),女性占50.04%(590/1 179);平均年龄为(42.61±16.78)岁;婚姻状况以已婚者为主,占71.45%(836/1 179);学历以初中及高中/中专/技校为主,分别占30.55%(359/1 179)、26.47%(311/1 179)。受访居民吃早餐行为形成率最高,为81.85%(965/1 179),不吃早餐的主要原因为没有吃早餐的习惯,占37.44%(79/211)。每天睡眠时间≥7 h的人数占77.35%(912/1 179),睡眠不足的主要原因为忙于工作或家务,占46.99%(125/266)。运动量达到"每周2次,每次30 min"的人数占68.02%(802/1 179),运动量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时间参加运动,占73.47%(277/377)。到医院定期健康体检的行为形成率最低,为50.38%(594/1 179),不参加体检的主要原因是认为自己身体好没必要体检,占64.20%(373/581)。结论广州市居民部分健康相关行为形成率较低,可能与健康观念薄弱有关,应加强全民健康教育,促进人们建立新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 蒋琴琴梁会营秦鹏哲陈思宇利耀辉古剑清
- 关键词:健康相关行为
- 屏幕时间对35岁及以上多重慢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
- 2025年
- 背景随着数字媒体的普及,基于屏幕的电子产品在为生活增添便利的同时也会给睡眠带来不利影响。睡眠与健康密切相关,目前较为缺乏屏幕时间对多重慢病患者睡眠质量影响的研究。目的探讨屏幕时间对多重慢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以寻求改善其睡眠状况的措施。方法利用2018年广州市第四次成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本研究选取年龄≥35岁的6177例多重慢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估研究对象的睡眠质量。统计研究对象平均每日看电视、使用电脑和手机的时间,本研究调查对象每日屏幕时间的均值为4 h。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将每日屏幕时间≤4 h和每日屏幕时间>4 h的多重慢病患者进行匹配,并用匹配后的数据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多重慢病患者屏幕时间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结果6177例研究对象中,睡眠质量差者占20.64%(1275/6177),每日屏幕时间>4 h者占39.40%(2434/6177)。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匹配到每日屏幕时间≤4 h与每日屏幕时间>4 h的多重慢病患者2123对,共4246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每日屏幕时间>4 h的多重慢病患者出现睡眠质量差的风险更高(OR=1.233,95%CI=1.057~1.438);同时,女性(OR=1.648,95%CI=1.352~2.014)、55~64岁(OR=1.617,95%CI=1.171~2.270)、≥65岁(OR=1.979,95%CI=1.412~2.815)、已婚/同居(OR=0.683,95%CI=0.540~0.866)、离退休或无业人员(OR=1.205,95%CI=1.005~1.446)、饮酒(OR=1.318,95%CI=1.103~1.574)、患3~4种慢性病数量(OR=1.612,95%CI=1.363~1.907)、患≥5种慢性病数量(OR=2.314,95%CI=1.799~2.967)也是多重慢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每日屏幕时间>4 h与多重慢病患者的不良睡眠质量有关,减少每日屏幕时间对多重慢病患者的睡眠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 方莹莹林伟权孙敏英利耀辉刘览杨韵鸥陈嘉敏罗丽楹石磊刘慧
- 关键词:睡眠质量健康管理
- 广州市社区老年人慢性病共病与营养状况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3
- 2022年
- 目的探索广州市社区老年人慢性病共病与营养状况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择广州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加2019年度健康体检的2127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营养状况包括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慢性病共病现状、营养状况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老年人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38.08%(810/2127),营养不良患病率为10.81%(230/2127),超重/肥胖率为46.26%(984/2127)。老年人慢性病共病与超重/肥胖存在正相关关系(r=0.14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每增加5岁,患营养不良的风险增加(OR=1.369,95%CI:1.205~1.555),超重/肥胖的风险降低(OR=0.885,95%CI:0.813~0.965)。未婚、离婚和丧偶是老年人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OR=1.791,95%CI:1.164~2.754)。吸烟是老年人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OR=0.558,95%CI:0.408~0.764)。在校正一般资料及健康相关因素后,缺齿的老年人营养不良发生风险是不缺齿的1.337倍,慢性病共病的老年人超重/肥胖发生风险是未患共病的1.849倍。结论广州市社区老年人慢性病共病、营养不良、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缺齿与营养不良之间,共病与超重/肥胖之间存在关联。
- 林伟权孙敏英刘览王畅利耀辉杨韵鸥吴迪刘慧林国桢
- 关键词:老年人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