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源

作品数:36 被引量:170H指数:9
供职机构: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食品
  • 8篇食源
  • 8篇食源性
  • 8篇耐药
  • 6篇单核细胞增生
  • 6篇李斯特菌
  • 6篇耐药性
  • 6篇监测分析
  • 5篇单核细胞增生...
  • 4篇中毒
  • 4篇溶血性
  • 4篇沙门菌
  • 4篇食品安全
  • 4篇食品污染
  • 4篇食物
  • 4篇食物中毒
  • 4篇食源性致病菌
  • 4篇葡萄球菌
  • 4篇球菌
  • 4篇污染

机构

  • 33篇重庆市疾病预...
  • 2篇广西壮族自治...
  • 2篇四川大学
  • 2篇云南省疾病预...
  • 2篇重庆市渝中区...
  • 2篇国家食品安全...
  • 1篇广东省疾病预...
  • 1篇河南省疾病预...
  • 1篇山西省疾病预...
  • 1篇西南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浙江省疾病预...
  • 1篇黑龙江省疾病...
  • 1篇江西省疾病预...
  • 1篇重庆市巴南区...

作者

  • 33篇何源
  • 18篇王文斟
  • 17篇王红
  • 9篇李志峰
  • 7篇段刚
  • 6篇冯连贵
  • 6篇廖春艳
  • 5篇许静茹
  • 5篇刘晓朋
  • 5篇赵波
  • 5篇陈京蓉
  • 5篇王玲
  • 4篇凌华
  • 4篇龙诚
  • 3篇李志峰
  • 3篇李勤
  • 2篇裴晓方
  • 2篇赵寒
  • 2篇蒲洪泉
  • 2篇占利

传媒

  • 8篇中国卫生检验...
  • 3篇中国食品卫生...
  • 2篇预防医学情报...
  • 2篇现代预防医学
  • 2篇中国卫生工程...
  • 2篇健康之家
  • 1篇疾病监测
  • 1篇食品科学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中国消毒学杂...
  • 1篇医学动物防制
  • 1篇公共卫生与预...
  • 1篇食品工程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中国疫苗和免...
  • 1篇食品与发酵科...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4篇2010
  • 7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7年重庆市人群沙门菌监测分析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对重庆市人群沙门菌感染进行监测并对监测分离的菌株进行耐药性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研究。方法明确监测病例定义,制定、实施监测方案,实验室分离、鉴定监测的沙门菌,利用K-B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检测,并采用PFGE进行分子分型。结果2007年监测了835例病例,病例分布在9个区(县),其中监测沙门菌暴发疫情10起,病例175例。实验室共分离鉴定了79株12种沙门菌(11种血清型和1组B群),全部菌株对至少一种抗菌素耐药,9种(75%)对3种以上的抗菌素耐药,2种(16.67%)对6种抗菌素耐药,尤其是里定沙门菌、婴儿沙门菌及汤卜逊沙门菌耐药严重。沙门菌PFGE分型被分成9种14种亚型。结论重庆市2007年人群沙门菌分离株没有明显的优势流行株,同一事件中的沙门菌PFGE分型相同,分离株耐药情况严重,分离菌株的耐药谱和PFGE型也没有明显的联系。
李志峰王文斟王红李勤段刚廖春艳何源赵波王玲许静茹赵寒凌华冯连贵
关键词:PFGE分型耐药性
2011年重庆市食品风险监测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分析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了解重庆市市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方法:依据《2011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检验方法对样品分别进行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等8种食源性致病菌进行检测分离、鉴定。结果:监测熟肉制品、即食性非发酵豆制品、生食性动物水产品、婴幼儿食品、凉拌菜、鲜榨果蔬汁等十类共计1530件,检出致病75株,总检出率为4.90%(75/1530)。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9.44%(17/180),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2.15%(29/1350);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12.67%(19/150)。结论:重庆地区市售米饭、生食性动物水产品、非发酵即食性豆制品、凉拌菜和鲜榨果蔬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较严重,因腊样芽孢、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导致食源性疾病的风险较高。
李志峰王红王文斟何源刘晓朋冯连贵
关键词:食品污染食源性致病菌
2020—2022年重庆市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流行状况及耐药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了解2020—2022年重庆市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流行现状及耐药情况,为李斯特菌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0—2022年对重庆市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监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分离到的阳性菌株进行耐药检测。结果2730份食品样品分离到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107株,阳性率3.92%,其中2022年阳性率最高(5.41%)。非即食食品阳性率(8.75%)远高于即食食品(1.30%)。食品种类中以新鲜食用菌阳性率最(8.57%),采样地点类型中以农贸市场的阳性率最高(7.41%)。耐药试验结果显示,菌株均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红霉素、复方新诺明、四环素、青霉素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在重庆市食品中存在一定的流行及耐药水平。建议进一步加强监测和食品卫生宣教,警惕氨苄西林等的耐药情况,对李斯特菌病进行有效的防控。
何源邓辉王文斟王文斟李志峰陈京蓉凌华
关键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食品污染耐药试验
重庆市O139型霍乱弧菌耐药性监测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了解2000-2005年重庆市O139型霍乱弧菌的耐药性和耐药性的变迁。方法:采用K-B法检测118株O139型霍乱弧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重庆地区O139型霍乱弧菌对丁胺卡那、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100%敏感,对四环素、复方新诺明、痢特灵、吡哌酸、新霉素、强力霉素和链霉素的耐药率达到了80.51%-88.98%。2005年分离菌株对妥布霉素、氨苄西林、氯霉素的耐药率较2002年和2003年有所增高,而链霉素的耐药率较2003年和2002年有所下降。结论:重庆市O139型霍乱弧菌对四环素、复方新诺明、痢特灵、吡哌酸、新霉素、强力霉素和链霉素耐药严重。长期对霍乱弧菌的耐药性进行监测和动态分析,可以为霍乱弧菌的流行病学研究以及对霍乱的监控和防治提供依据。
李志峰冯连贵王文斟廖春艳王红段刚何源王玲赵波许静茹
关键词:耐药
重庆市成年居民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与肥胖的关联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了解重庆市成年居民肥胖发生率和宏量营养素供能特点及变化趋势,分析碳水化合物供能与肥胖的关联。方法采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纵向追踪数据,结合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宏量营养素供能比,采用多水平统计模型分析碳水化合物供能与中心性肥胖的关联。结果2011、2015、2018年重庆市成年居民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分别为43.02%、46.52%、46.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8.699,P<0.001);2011年、2015年、2018年超重率分别为29.2%、36.7%、37.8%,肥胖率分别为12.2%、13.5%、1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416,P<0.001);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51.5%、57.2%、62.8%(χ^(2)=21.008,P<0.001)。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与腰围正相关,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55%的人群相比,碳水化合物供能比≥65%的人群患中心性肥胖的风险是前者的1.63倍。结论重庆市成年居民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略有上升,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率处于上升趋势,高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可能是中心性肥胖的危险因素。
陈京蓉何源杨静张克燕
关键词:成年居民碳水化合物肥胖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分析
2009年8月23日,我市渝北区某五星级酒发生食物中毒,参加市民张某所举办寿宴的320名宾客中14人食物中毒,发生率4.38%。重庆市疾控中心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迅速奔赴现场,对所有14名病例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按照GB/...
龙诚罗书全何源
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文献传递
2007~2009年某市食(饮)具大肠菌群监测结果分析
2011年
餐饮业食(饮)具消毒是否合格直接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饮食卫生安全,为了解本市餐饮行业食(饮)具卫生状况,对2007~2009年本市部分餐饮行业食(饮)具进行大肠菌群的检测,现将监测情况报道如下.
何源王红王文斟刘晓鹏段刚李志峰
关键词:食(饮)具消毒大肠菌群饮食卫生安全餐饮行业卫生状况
氯己定作用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电泳图谱的变化被引量:1
2004年
通过观察最小抑菌浓度 (MIC)氯己定作用后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蛋白质SDS -PAGE(十二烷基磺酸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图谱的改变 ,以研究消毒剂抑菌机理及寻找抑菌靶蛋白。采用MIC试验法和SDS -PAGE电泳法 ,观察不同凝胶浓度下 ,氯己定与无氯己定作用下菌体蛋白质的SDS -PAGE图谱差异。结果 ,在不同凝胶浓度的SDS -PAGE中 ,氯己定MIC作用下共发现有明显变化的蛋白带六条 (分别位于 2 0 .1KD、31KD、4 3KD、97.4KD左右处 )。结论 ,根据菌体蛋白SDS -PAGE图谱的改变 ,提示在氯己定MIC作用下 ,有明显的菌体蛋白合成量的改变。
占利裴晓方文华何源
关键词:电泳最小抑菌浓度氯己定
重庆市即食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监测及初步风险评估被引量:16
2021年
目的了解重庆市市售即食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情况,进行初步风险评估,为预防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2019年对全市39个区县的市售即食食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监测,并用半定量微生物风险评估方法,初步评估重庆市即食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风险。结果重庆市2 680份即食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检出率为1.77%;中式凉拌菜的单增李斯特菌检出率显著高于熟肉制品、生食水产品和即食豆制品(非发酵)(P<0.05);超市、餐饮单位、农贸市场、便利店的即食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检出率大致相当(P>0.05);第四季度单增李斯特菌检出率最高(P>0.05);包装形式上,散装食品污染率最高(P<0.05)。重庆市每年预计因食用熟肉制品、中式凉拌菜、生食水产品、即食豆制品(非发酵)引起每百万人口的李斯特菌病的发病例数分别为633.7例、126.1例、2.4例、31.5例。结论重庆市即食食品中存在单增李斯特菌污染,其中熟肉制品致病风险最大。建议对即食食品加工后期采取有效的控制和监测措施,优先开展熟肉制品和中式凉拌菜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定量风险评估研究,以降低潜在危害。
何源王红王红李志峰
关键词:即食食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风险评估食品安全
1992份凉拌菜微生物污染状况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掌握我国凉拌菜的微生物污染状况和特征。方法在全国采集散装即食凉拌菜1 992份,按照GB 4789规定的方法,对样品中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进行检验。结果凉拌菜中大肠埃希氏菌>100 CFU/g的比例为24.70%,沙门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71%和2.26%、金黄色葡萄球菌>10~4 CFU/g和蜡样芽胞杆菌>10~5 CFU/g的样品比例均为0.05%。荤、素凉拌菜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85%和2.24%。夏季大肠埃希氏菌>100 CFU/g的比例为29.04%、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分别为3.74%和11.03%,明显高于秋季(上述指标分别为21.00%、1.87%、5.48%)。小型餐馆大肠埃希氏菌计数>100 CFU/g的比例和蜡样芽胞杆菌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34.60%和12.53%,农贸市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较高,为4.59%。结论凉拌菜的整体卫生问题值得关注,尤其是夏季,小型餐馆和农贸市场的卫生状况欠佳,应作为今后监控重点考虑的因素。
李莹裴晓燕遇晓杰刘成伟梁辉杨庆文乔玫何源杨大进
关键词:凉拌菜大肠埃希氏菌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蜡样芽胞杆菌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