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阳
- 作品数:54 被引量:1,092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利用国际合作提高我国小麦遗传育种研究水平被引量:4
- 2003年
- 小麦是我国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小麦遗传育种一直是农业研究的重点领域.我国小麦面积大,总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生态类型、耕作栽培方式和小麦消费形式多样且特色明显;种质资源丰富;因此中国在国际小麦界占有重要地位.
- 何中虎周阳陈新民张艳阎俊夏兰芹
- 关键词:小麦遗传育种抗病性
- Glu-1和Glu-3等位变异及1BL/1RS易位与面包和面条品质关系的研究被引量:33
- 2004年
-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和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LMW-GS)组成和1BL/1RS易位是决定小麦加工品质的关键因素。将试验Ⅰ80份和试验Ⅱ78份国内外小麦品种分别在2种和4种环境条件下种植,研究了HMW-GS和LMW-GS的组成及1BL/1RS易位对面团流变学特性、面包和面条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Glu-B1、Glu-D1和Glu-B3位点对面团流变学特性、面包和面条品质的效应较大,而Glu-A3位点的效应较小。单个亚基对面筋强度和面包体积的贡献大小为,在Glu-A1位点,1>2*>N;在Glu-B1位点,7+8>7+9;在Glu-D1位点,5+10>4+12>2+12;在Glu-A3位点,Glu-A3d>Glu-A3c>Glu-A3a;在Glu-B3位点,Glu-B3d>Glu-B3f>Glu-B3b>Glu-B3j。单个亚基对延伸性和面条评分的贡献大小为,在Glu-A1位点,1>N;在Glu-B1位点,20>7+9>7+8;在Glu-D1位点,4+12>5+10≥2+12;在Glu-A3位点,Glu-A3c≥Glu-A3d>Glu-A3a;在Glu-B3位点,Glu-B3b≥Glu-B3f>Glu-B3d>Glu-B3j。1BL/1RS易位对面团流变学特性、面包和面条品质皆有极显著的负面影响。
- 刘丽周阳刘建军何中虎杨金
- 关键词:GLU-1等位变异面包面条
- 小麦抗倒性研究进展被引量:39
- 2014年
- 倒伏是小麦高产、稳产和优质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也是小麦超高产育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针对小麦倒伏类型、评价方法、相关表型性状、分子基础等已经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改良小麦抗倒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根据国内外相关报道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小麦抗倒性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小麦抗倒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途径和思路,进而为小麦抗倒伏育种提供理论支持。
- 孟令志郭宪瑞刘宏伟杨丽买春艳于立强周阳张宏军
- 关键词:小麦抗倒性相关性状
- 基于矮败小麦分子育种策略培育黄淮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轮选20
- 2024年
- 【目的】针对黄淮冬麦区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短缺问题,开展产量与赤霉病抗性协同改良,为该麦区培育高产抗赤霉病小麦新种源。【方法】以苏麦3号为供体亲本(抗源),以矮败周麦16、周麦16、轮选136和轮选6号为受体亲本,利用骨干亲本矮败小麦结合Fhb1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技术(简称矮败小麦分子育种策略)快速获得DH系,并对这些稳定品系进行株高、抽穗期和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评价和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共获得51份半冬性、矮秆、白粒且携带Fhb1的DH系。在2个环境(2020河南和2020北京)下,51份DH系平均病小穗数分别为5.7和7.3,平均严重度分别为27.7%和35.2%,与中感对照淮麦20无显著差异;平均每公顷产量为8.3 t,略低于对照品种周麦18(8.5 t)。结合赤霉病抗性和主要农艺性状综合评价结果,选择DH116(轮选20)作为重点系进一步进行赤霉病抗性和农艺性状鉴定。单花滴注接种鉴定发现,轮选20在4个环境下均达到中抗-高抗对照抗性水平;每公顷产量在2个环境下均高于对照品种周麦18,每穗小穗数和千粒重显著高于对照(P<0.05),且比对照抽穗更早、植株更矮(P<0.05)。轮选20两年区试分别比对照百农207增产4.6%和1.7%,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3.5%;区试利用喷雾和单花滴注2种接种方法综合评价轮选20为中感-中抗赤霉病。分子标记检测发现,轮选20携带半矮秆基因Rht-D1b;在已知春化基因Vrn-A1、Vrn-B1和Vrn-D1位点均携带隐性等位基因。通过小麦660K SNP芯片分析显示,轮选20与4个亲本有64.7%SNP是一致的,亲本周麦16、轮选136、轮选6号和苏麦3号对轮选20的直接遗传贡献率分别为69.8%、12.6%、6.1%和11.5%。【结论】利用矮败小麦分子育种策略,实现了小麦高产和赤霉病抗性协同提高,培育出符合黄淮冬麦区生态类型的高产抗赤霉病小麦品种轮选20。
- 买春艳刘易科刘易科刘宏伟李洪杰杨丽吴培培周阳
-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矮败小麦双单倍体黄淮冬麦区
- 高产优质冬小麦新品种北京0045的选育
- 2004年
- 陈新民王德森周阳何中虎张艳
- 关键词:冬小麦选育高产优质矮秆大粒母本
- 用微卫星标记鉴定中国小麦品种中Rht8矮秆基因的分布被引量:52
- 2003年
- 利用微卫星Xgwm2 6 1标记对中国小麦主产区近 30年小麦主栽品种进行Rht8矮秆基因的鉴定 ,同时进行系谱分析加以验证 ,结果表明 :就全国范围而言 ,约 4 2 .3%的品种含有Rht8,但不同生态区的分布频率不同 ;结合赤霉酸(GA3)反应实验 ,约 2 0 .6 %的品种同时含有Rht8和对GA3不敏感矮秆基因。根据系谱分析 ,中国小麦品种Rht8的供体品种主要是来自意大利的阿夫 (Funo)、中农 2 8(VillaGlori)、郑引 1号 (St14 72 5 0 6 )、郑引 4号 (St2 4 2 2 4 6 4 )等和前苏联的无芒 1号 (Bezostaya 1)。洛类系统在中国作为抗源利用的同时 ,很可能也是Rht8的重要供体。
- 周阳何中虎张改生夏兰琴陈新民张立平陈锋
- 关键词:微卫星标记小麦品种
- 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与分子改良技术
- 何中虎晏月明张艳夏先春庄巧生张勇王德森阎俊陈新民胡英考蔡民华夏兰芹王光瑞周阳周桂英
- 1、从食品品质-性状指标-蛋白质-DNA四个层次建立了我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其中20个指标(占42%)在中国小麦中最早报道。着重建立了中国面条和北方馒头的标准化实验室制作与评价方法,提出并验证面条小麦的选种指标和分子...
- 关键词:
- 关键词:小麦分子改良
- 小麦品种命名原则探讨被引量:1
- 2022年
- 初步探讨了以小麦为例的品种命名规律,通过走访育种家和查阅文献,阐述了国内外品种命名的原则和规定,分析了当前主要小麦品种命名现状,提出了结合各地育种实际在给小麦品种命名时应遵循的原则。对今后小麦品种命名科学化、规范化具有借鉴意义。
- 陈旭闫长生李坤周阳方沩
- 关键词:小麦
- 30余年来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产量改良遗传进展被引量:50
- 2007年
- 采用1965年以来北部冬麦区育成的10个主栽品种,在水、肥供应充足、病、虫、倒伏得到有效控制条件下,连续两年共进行4个点次试验;同时对1B/1R易位系和矮秆基因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品种产量年遗传进展为64.63 kghm-2或1.20%,其较大幅度的提高出现在1980年丰抗号品种育成时期。丰抗2号和丰抗8号是该地区最早育成的含有1B/1R染色体和Rht-D1 b矮秆基因的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演变的总趋势是抽穗期提前、株高显著降低、生物学产量基本保持稳定、单位面积穗数减少、每穗粒数有所增加、千粒重和收获指数大幅度提高,其年遗传进展分别为-0.10%、-0.70%、0.35%、-0.50%、0.63%、1.12%和0.79%。通过减少不孕小穗和小花数来增加每穗粒数,通过提高灌浆速率来提高千粒重,再把高穗粒重与较多的单位面积穗数结合在一起,是北部冬麦区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 周阳何中虎陈新民王德森张勇张改生
- 关键词:普通小麦农艺性状矮秆基因
- Glu-1和Glu-3等位变异对不溶性谷蛋白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9
- 2004年
- 不溶性谷蛋白含量 (IG P)对小麦烘烤品质有重要决定作用。用我国秋播麦区的 2 5 1份品种和高代品系 ,CIM MYT优质小麦Pavon与澳大利亚劣质小麦Avocet的DH系 ,优质面包小麦中优 95 0 7的两个杂交组合 ,即中优 95 0 7 鲁麦 5号和中优 95 0 7 晋麦 4 5F5代 ,分析了IG P与揉面仪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 ,IG P与和面时间及耐揉性呈极显著正相关 ,r值分别为 0 78和 0 6 0 ,IG P可作为面筋强度的早代预测指标。Glu B3位点对IG P影响较大 ,Glu B1位点的贡献较小 ,Glu D1位点的效应大小因材料而异。就单个亚基而言 ,Glu A1位点 1 >2 >N ,Glu B1位点 1 4 + 1 5 >7+ 8>1 7+ 1 8>7+9=2 0 >6 + 8,Glu D1位点 5 + 1 0 >4 + 1 2 >2 + 1 2 >3 + 1 2 ,Glu A3位点Glu A3d >Glu A3a >Glu A3c >Glu A3b >Glu A3e,Glu B3位点Glu B3d >Glu B3b >Glu B3f>Glu B3j>Glu B3h。
- 刘丽周阳何中虎Pen~aRJ张立平
- 关键词:普通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