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锐
- 作品数:25 被引量:32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一种多路微地震数据实时合并方法及存储介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路微地震数据实时合并方法及存储介质。多路微地震数据实时合并方法,包括:获取微地震数据合并所需的参数;基于参数对多个所述采集卡采集的多路微地震数据文件进行自动扫描,以将多路微地震数据文件整理为分别与多个采...
- 庞锐杨心超
- 文献传递
- 井中微地震事件质量评价方法及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井中微地震事件质量评价方法及系统,井中微地震事件质量评价方法包括:基于地震道,识别地震道的初至波,进而获取多个微地震事件;对每个微地震事件进行震相分离,获取每个微地震事件的PS波信噪比;对微地震事件设定基...
- 赵德明庞锐
- P波初动震源机制解在水力压裂微地震监测中的应用被引量:27
- 2015年
- 微地震监测技术是水力压裂过程监测及压裂效果评价的重要手段。P波初动震源机制解是研究震源参数的有效工具。基于格点搜索算法求解水力压裂裂缝的P波初动震源机制解,进而得到其方位参数——方位角、倾角和滑动角,为压裂裂缝的解释和压裂效果评价提供有效依据。简单介绍了利用P波初动极性信息反演水力压裂裂缝参数的方法原理,并通过水力压裂裂缝模型对该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测试,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四川某页岩气压裂井的实际地面微地震监测资料,得到了合理的单裂缝解释结果。
- 杨心超朱海波崔树果王瑜庞锐李华昌
- 关键词:水力压裂微地震监测震源机制
- 优化地震剖面分析的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优化地震剖面交互分析的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其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建立剖面数据坐标系,读取部分地震剖面数据形成数据剖面矩形框;基于数据剖面矩形框和显示放大比例系数建立剖面底图坐标系,形成对应的底...
- 庞锐
- 一种高精度的时频分析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精度的时频分析方法,属于数字信号处理领域。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输入原始数字信号x(t),然后对所述原始数字信号x(t)进行EMD分解,将原始数字信号x(t)分解成IMF分量的集合,即<Image...
- 陈科庞锐王鹏燕
- 文献传递
- 优化地震剖面分析的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优化地震剖面交互分析的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其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建立剖面数据坐标系,读取部分地震剖面数据形成数据剖面矩形框;基于数据剖面矩形框和显示放大比例系数建立剖面底图坐标系,形成对应的底...
- 庞锐
- 一种高精度的时频分析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精度的时频分析方法,属于数字信号处理领域。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输入原始数字信号x(t),然后对所述原始数字信号x(t)进行EMD分解,将原始数字信号x(t)分解成IMF分量的集合,即<Image...
- 陈科庞锐王鹏燕
- 文献传递
- 基于Qt的地震解释系统应用框架设计与实现被引量:3
- 2010年
- 地震综合解释系统发展到今天已经涵盖了地震、测井、地质和测试等多学科的专业应用,涉及到的计算机知识和专业内容种类繁多,软件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建立地震解释系统应用框架可以缩短解释系统应用程序的开发周期,增强程序的可靠性,提高软件系统的可维护性,而且更有利于物探方法技术的集成。通过分析解释系统中具有共性的用户需求,基于UML建立面向对象的应用框架模型,利用跨平台的Qt图形库完成地震解释系统应用框架的软件实现。该应用框架为各种解释应用程序的开发提供了稳定的基础和便利的流程。
- 庞锐吕达张扬
- 关键词:地震解释面向对象软件实现
- 一种微地震压裂裂缝模型的多样化构建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地震压裂裂缝模型的多样化构建方法,括以下步骤:对微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对微地震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和分析;对微地震事件进行筛选;对微地震压裂裂缝模型创建方式的选择;利用TetGen算法构建包络体。采用手动和自...
- 汤东阳庞锐赵德明王海波
- 文献传递
- 微震震源定位算法优化研究及应用被引量:2
- 2021年
- 微地震监测过程中,如何精准、实时地反演出微地震源的位置对生产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通过对微地震震源反演原理的研究提出很多反演方法,如纵横波时差法、模拟退火法、多个参数联合反演等,其中震源扫描叠加算法(source-scanning algorithm, SSA)由于其客观性和易用性得到广泛应用。通过研究微地震定位算法,发现震源扫描算法的计算速度有较大提升空间。以提升算法效率和现场应用的实时性需要为主要目的,提出利用二次插值方法减少算法计算量,利用MapReduce编程模型的并行化编程方法对变网格震源扫描算法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对比发现,在一个八核CPU的移动工作站上定位一段压裂的拾取事件剖面的时间可以控制在半个小时以内,速度相比原来的方法提高约7倍,达到了现场生产实时监测的要求。
- 赵德明庞锐王海波
- 关键词:微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