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光全

作品数:9 被引量:131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影响因素
  • 2篇资源型
  • 1篇低碳
  • 1篇低碳转型
  • 1篇能源
  • 1篇农村
  • 1篇农村生活能源
  • 1篇农民
  • 1篇农业
  • 1篇农业结构
  • 1篇资源型产业
  • 1篇资源型城市
  • 1篇无地农民
  • 1篇西部农业
  • 1篇消费结构
  • 1篇结构战略调整
  • 1篇城市

机构

  • 5篇兰州大学
  • 3篇中共浙江省委...
  • 3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6篇李光全
  • 5篇聂华林
  • 3篇杨艳丽
  • 1篇张培栋

传媒

  • 2篇当代经济管理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科技进步与对...
  • 1篇科技与经济
  • 1篇山西财经大学...

年份

  • 1篇2011
  • 5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中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空间格局变化被引量:18
2010年
本文以1996年、2000年2、003年、2006年中国29省(市、区)(上海市和西藏数据缺失)农村生活能源为研究对象,应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借助SPSS和ArcGIS软件,对中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空间格局及空间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在1996-2006年间,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水平的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以华北-西南地区为轴线向两边逐渐递减的态势,且趋势愈加明显;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高水平特点不断强化;轴线两侧区域差异不断扩大的同时,各自区域内的一致性趋向明显。经过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与能源消费水平的叠加显示:西北地区属于贫困型低消费地区,华北和西南地区属于人口规模型高消费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属于高效型低消费地区。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空间格局变化的首要因素为能源消费强度,其次是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和能源消费结构,其中前两者为负向影响,后者为正向影响。
李光全聂华林杨艳丽张培栋
关键词:农村生活能源影响因素
中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被引量:20
2010年
应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借助SPSS和ArcGIS软件,对中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现状及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现状水平的主导影响因子为消费强度、消费结构、消费总量和增长速度,累积贡献率达86.91%;消费水平区域差异显著,呈现出以华北—西南地区为轴线向两边逐渐递减的趋势,属于人口—经济指向型布局;主要影响因素为农村人口、资源条件、经济条件,其中前两者为正向影响,后者为负向影响。
李光全聂华林杨艳丽
关键词:消费结构
新时期西部资源型产业战略调整的目标导向与对策建议被引量:11
2010年
结合西部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实际,立足产业国际发展态势和产品需求的变化趋势,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入手,在对西部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战略调整背景分析基础上,指出新时期产业调整的目标导向是立足特色资源和特殊条件,推动特色产业的现代化,并针对性地给出融合现代资源认识、依托抓带跨越战略、形成有效的产业链接机制、建立"公司+园区+矿山"的组织形式以及强化制度改革等建议。
聂华林李光全杨艳丽
关键词:资源型产业
新时期西部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目标导向与对策建议
2010年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对于改善农业发展立地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结合西部农业发展实际,立足国际农业发展态势和农产品需求的变化趋势,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入手,在对西部农业经济结构战略调整背景分析基础上,指出新时期西部农业调整的目标导向是立足特色资源和特殊条件,推动特色农业的现代化,并针对性地给出融合现代农业产业认识、依托抓带跨越战略、确立优先发展领域以及强化农业制度改革等建议。
李光全聂华林
关键词:农业结构
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战略框架与路径选择——以白银市为例被引量:4
2011年
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背景下资源型城市科学转型的必然趋向。文章以白银市为视角,对城市低碳转型的背景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一、三、五"战略框架,进而对城市低碳转型给出了"区域联动、借岸发展"、"目标聚集、以大引小"、"融合集聚、创新手段"、"双轮驱动、多点支撑"、"优势立足、分层集聚"等六条战略路径建议。
李光全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
构建无地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制度框架被引量:6
2010年
无地农民工是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独特现象,其对城乡社会稳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影响。文章立足金融危机下无地农民工融入城市必然性的分析以及在融入上存在的问题,对无地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制度问题进行分析。在解读这一问题的基础上,以无地农民工与城市相融发展乃至这一群体问题的解决为目标,提出实行渐进式户籍制度的系统重建、以无地农民工土地承包使用权丧失的补偿为基础的"融城"成本分担机制、以在无地农民核心地区"9+3"义务教育模式试点为基础提升主体城市融入能力以及强化非正式制度建设,形成观念、文化与心理认同的调适机制等建议。
李光全聂华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