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育中
- 作品数:17 被引量:270H指数:8
-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社会学更多>>
- 基于DPSIR模型的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生计安全评价被引量:7
- 2018年
- 生计安全是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需求,对于区域发展、削减贫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为例,基于DPSIR模型建立了生计系统安全的DPSIR评估模型,构建了测度六盘山片区69县(区)生计安全水平指标体系,进而揭示生计安全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总结了生计安全演变的特征。结果显示:(1)2003年、2008年和2013年三个研究期,65%以上的县域生计安全为"不安全"和"较不安全","较安全"和"安全"状态的县域数量较少,六盘山区生计安全总体水平不高;3个时段内主要生计安全状态分别为"较不安全"、"不安全"、"较不安全"。(2)六盘山生计安全的高值簇集聚明显。热点区域来看相对稳定,集中在六盘山区的东南部、西北部;低值聚簇空间格局变化较大,经历了扩大到缩减的过程,相对集中片区东南部和西北部。(3)生计安全的变异系数自东北向西南呈现高至低相间分布格局。景泰县、会宁县、安定区、华池县、崆峒区等6个县区是生计安全明显提高的县域;湟源县、靖远县、武山县、甘谷县、秦安县等13个县区生计安全明显下降。
- 刘倩杨新军石育中陈佳鲁大铭
- 关键词:DPSIR模型
- 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的干旱脆弱性及农户适应研究——以甘肃榆中县为例
- 干旱脆弱性与农户适应研究是全球变化领域和可持续性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在全球变化背景下,黄土高原干旱事件频发,对社会、经济、生态、农户家庭产生多维影响,严重阻碍地方可持续发展。脆弱性-适应分析框架为理解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 石育中
- 关键词:生态系统标准化降水指数黄土高原
- 城市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鲁棒性矩阵分析——以西安市为例被引量:1
- 2013年
- 运用资源开发潜力-鲁棒性矩阵模型探讨了西安市15个遗产景点的开发和保护状态。模型从资源的开发潜力和鲁棒性两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和结构性问卷调查,获取数据,采用德尔菲法(Delphi)和层次分析法(AHP)赋予指标权重,最后利用模型将遗产开发与保护状态进行图示。结果显示西安市15个遗产景点的开发保护情况可分为5类:高开发潜力-高鲁棒性,高开发潜力-中等鲁棒性,中等开发潜力-高鲁棒性,中等开发潜力-中等鲁棒性,低开发潜力-低鲁棒性。研究表明,开发潜力-鲁棒性矩阵是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有效工具,对城市遗产旅游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 张立新杨新军喻忠磊石育中余洁
- 关键词:遗产旅游遗产资源
- 道路建设对秦岭山区乡村社会-生态景观的影响研究--一个社区恢复力的视角
-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及其恢复力的相关理论,以道路建设为切入点,借鉴社会经济连通性概念,以商洛市为例,从市域与乡村社区两个空间尺度,研究道路建设对欠发达山区社会-生态景观的综合影响。
- 杨新军石育中王子侨
- 陕南秦巴山区可持续生计安全评价及其鲁棒性分析被引量:20
- 2016年
- 可持续生计安全强调以生态—经济—社会的综合视角来评价欠发达地区的可持续性问题。目前,可持续生计安全分析框架存在权重方法单一和计算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的问题。选取陕南28个区县,以2005-2014年为时序,运用层次分析法、热点分析和鲁棒性分析分别确定指标权重,定量分析可持续生计安全动力机制和空间聚集性,检验可持续生计安全指数不确定性。结果表明:1陕南可持续生计安全指数年际差异显著,并逐年增大,其中汉中市差异最为明显,极值均在该市;2生态安全、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综合影响可持续生计安全,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生态安全>经济效益>社会公平;3可持续生计安全整体空间格局表现出"热—冷—热—冷"依次交替的特征,且其发展态势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具有明显的地理集中现象;4可持续安全指数排名出现频率—变化范围矩阵对角线颜色较深,整体排名出现频率较高,具有较强的鲁棒性,说明可持续生计安全指数及排名稳健性与可信度较高。该研究引入可持续生计安全,可为可持续性评价提供理论方法参考和实践应用借鉴,为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 石育中杨新军王婷
- 关键词:鲁棒性分析
- 恢复力视角下山区道路对乡村社会—生态景观的影响研究 ——以商洛市商州区为例
- 交通设施对区域的影响研究一直是多学科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几十年来,道路网络不断扩张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国外生态学家就道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展开大量研究,逐渐形成道路生态学这一全新的研究领域,并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
- 石育中
- 文献传递
- 北方农牧交错带干旱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被引量:36
- 2018年
- 干旱脆弱性研究为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的"整合"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与分析框架。论文运用VSD脆弱性评估框架,将系统脆弱性分解为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3个维度,以北方农牧交错带112个县域为研究单元,以2000、2008、2015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气象数据、遥感影像数据为研究基础,运用模糊层次分析、空间热点探测分析和变异系数分析等方法,对各县域干旱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与总结。研究结论:1)研究区干旱脆弱性指数逐步降低,整体呈现东北地区低脆弱、西南地区高脆弱的空间格局。2)研究区暴露度指数先上升、后下降,且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高;敏感性指数先下降、后上升,呈现空间碎片化特征;适应能力指数逐步提高,呈现中部高度适应、东部中度适应、西部低度适应的格局。3)研究区干旱脆弱性差异度先增大、后减小,且呈现西、南部差异度大,东、北部差异度小的格局。4)研究区干旱脆弱性冷、热点个数增加明显,2000—2008年冷热点个数增加最明显;空间上,热点先由中部向西部蔓延,冷点由东部边界区向西部、南部扩展,形成了东部边界冷点集聚带和中、西部热点集聚区。
- 李文龙石育中石育中刘倩刘倩
- 关键词:空间自相关北方农牧交错带
- 农户尺度的黄土高原乡村干旱脆弱性及适应机理被引量:9
- 2017年
- 干旱脆弱性及人类对干旱的适应机理分析是干旱及半干旱地区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西北地区乡村人地系统可持续性研究的新视角。本文运用Turner脆弱性分析框架,将其改进应用到黄土高原乡村农户的干旱脆弱性及其适应领域,选取榆中县和长武县气象数据和农户调查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综合指数法、差异性分析和鲁棒性分析等方法分别对指标权重、农户干旱脆弱性指数及其差异性与脆弱性指数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与检验,并从适应能力、适应策略和适应模式三个层面揭示适应机理。主要结论为:(1)中连川乡农户干旱脆弱性指数大于洪家镇,且不同村落间农户干旱脆弱性指数差异显著;(2)农户干旱适应机理为暴露—敏感性影响农户收入,农户生计系统是适应干旱暴露扰动的决定因子,农户类型、生计方式、土地利用、灌溉设施和政策扶持的差异性产生不同的适应模式和适应效果;(3)农户干旱脆弱性指数排名出现频率较高且排名变化范围较小,具有较强的鲁棒性,表明农户干旱脆弱性计算结果具有稳健性。
- 石育中王俊王子侨鲁大铭杨新军
- 关键词:鲁棒性分析黄土高原
- 西北地区县域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被引量:27
- 2017年
- 人地耦合系统的脆弱性研究作为未来地理科学的十大科学研究命题之一,已成为人地关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以西北地区316个县(市)为研究单元,以2003、2008和2013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气象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和空间矢量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模糊层次分析和变异系数分析等方法,构建西北地区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模型并说明其时空演化过程。研究表明:1西北地区县域脆弱性指数整体呈现北低南高、东低西高的格局。大中型城市对周边区域产生显著的影响并已形成以自身为核心的低脆弱圈层,各低脆弱圈层逐渐关联形成大范围的低脆弱片区;24个子系统的脆弱性水平分别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分异格局,社会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脆弱性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且变化显著,资源环境子系统和政策子系统脆弱性则趋于碎片化且相对稳定;3西北地区人地系统脆弱性的空间差异度呈缓慢增大趋势,社会脆弱性差异度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下降,经济脆弱性与资源环境脆弱性差异度均表现出持续下降的态势,政策扶持性在地区间的差异较大且整体格局稳定;4在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资源开发促使经济发展、环境质量和人类福祉发生转变,最终影响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的稳定程度,而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发展、环境质量、资源开发和政策制定。本文以"脆弱性"的视角解构西北地区人地系统时空动态变化过程,为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方法参考和实践应用借鉴。
- 鲁大铭石育中李文龙杨新军
- 关键词:模糊层次分析法
- 道路建设对秦岭山区社会—生态系统的影响——一个社区恢复力的视角被引量:69
- 2015年
- 社会—生态系统具有不可预期、自组织和多稳态体制等特征。道路建设是区域发展重要的干扰驱动因素,对局域社会—生态系统产生多要素和跨尺度的影响。基于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相关概念和分析框架,以道路建设为切入点,借鉴社会经济连通度概念,以商洛市为例,从区域(local)和社区(community)两个尺度,分析道路建设对欠发达山区社会—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将社会—生态系统分解为经济增长、生态景观格局和乡村发展3个维度,选取商洛市统计年鉴、商州区遥感影像和典型农户调查3类数据,结合数理模型、遥感与GIS技术和问卷统计分析,对道路建设与经济发展,道路网络与景观破碎度变化以及高速公路(国道)建设对乡村社区恢复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包括:1道路扩张成为减贫的原因,却并非经济增长的动因,而经济增长却是道路网络扩展的原因;2道路建设增加了当地生态景观的破碎度,却提高了社会连通度,并且景观破碎度与社会连通度之间呈正相关;3在乡村社区尺度上,道路建设与社区恢复力之间呈现复杂关系,乡村社区恢复力可以从集体记忆、生计多样性和适应能力3个准则层选取相应的替代指标,通过对农户调查来分析和解释,运用逐步回归分析,识别了乡村社区恢复力的影响因素。最后,对基础设施建设影响下的欠发达山区乡村恢复力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 杨新军石育中王子侨
- 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