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笑

作品数:25 被引量:162H指数:6
供职机构: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宁夏医科大学校级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5篇膜炎
  • 5篇脑脊液
  • 5篇脑膜
  • 5篇脑膜炎
  • 4篇细胞
  • 4篇结核
  • 4篇结核性
  • 4篇结核性脑膜炎
  • 3篇细胞学
  • 3篇小脑
  • 2篇单核
  • 2篇蛋白
  • 2篇新型冠状病毒
  • 2篇预后
  • 2篇再灌注
  • 2篇再灌注损伤
  • 2篇神经系
  • 2篇神经系统
  • 2篇突变
  • 2篇缺血

机构

  • 21篇宁夏医科大学
  • 4篇宁夏医科大学...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银川市第一人...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宁夏医学院附...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石嘴山市第二...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开封市中心医...

作者

  • 25篇杨笑
  • 5篇范学文
  • 4篇杨燕文
  • 4篇孔繁元
  • 3篇吴若芬
  • 2篇罗曼
  • 2篇窦春阳
  • 2篇王晓麒
  • 2篇黑常春
  • 2篇李元贵
  • 2篇王进
  • 2篇郭旻
  • 2篇谢鹏
  • 1篇吕秀玲
  • 1篇马汉宁
  • 1篇孔斌
  • 1篇李莉
  • 1篇常青
  • 1篇杨平
  • 1篇刘萍

传媒

  • 5篇宁夏医科大学...
  • 3篇中国神经免疫...
  • 3篇中国现代神经...
  • 2篇中国神经精神...
  • 2篇宁夏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糖尿病杂...
  • 1篇中华医史杂志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4篇2023
  • 2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 2篇2008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8例变异型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分析变异型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6年确诊的8例GBS少见变异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变异型GBS,其不典型临床表现包括:不确切的感觉平面、自主神经功能受损为主、一过性的腱反射活跃及病理征阳性、颅内压增高、截瘫、双侧面神经及三叉神经麻痹伴四肢麻木、Fisher三联征伴肢体无力、以眩晕起病。结论 GBS临床表现多样,临床诊断需要综合判断,患者如果符合脊神经和脑神经支配肌肉的对称性无力、单相病程(发病4周内达高峰期),即可考虑GBS的诊断,出现一些少见的临床表现并不能除外GBS的诊断。
于博于博胡坤杨笑
关键词:吉兰-巴雷综合征变异型
软通道血肿穿刺引流术与神经内镜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被引量:53
2023年
目的评价软通道血肿穿刺引流术(soft channel puncture drainage,SCPD)与神经内镜颅内血肿清除术(neural endoscopic intracranial hematoma evacuation,NEIHE)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NCU收治的分别接受SCPD和NEIHE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110例(SCPD组53例,NEIHE组5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72 h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及功能恢复、住院时长、花费等相关指标。结果与NEIHE组相比,SCPD组手术时间短[(1.13±0.41)h vs.(1.78±0.31)h],术中出血量少[(10.83±3.95)mL vs.(70.62±43.12)mL],花费低[(66135.01±33178.64)元vs.(95834.93±42784.48)元],但NEIHE组比SCPD组72 h血肿清除率高(86.87%vs.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术后并发症、功能恢复、总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PD和NEIHE均操作简单,且能有效清除颅内血肿,改善神经功能,但SCPD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而且适合不能耐受全麻手术的患者,而NEIHE则血肿清除更为彻底,二者在改善功能预后及总体住院时间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李元贵杨燕文王晓麒杨笑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
脑脊液单核细胞内ESAT-6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通过检测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患者脑脊液单核细胞中的早期分泌抗原靶蛋白6(early secreted antigenic target,ESAT-6),探讨ESAT-6在TBM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42例TBM患者与47例对照组患者进行脑脊液生化、细胞学、抗酸染色检查,同时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脑脊液单核细胞内的ESAT-6。结果在临床诊断TBM的42例患者中有38例脑脊液单核细胞中检出ESAT-6,47例对照组中检出4例。TBM组ESAT-6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该方法诊断TBM的敏感性为90.48%,特异性为91.49%。约登指数达到0.82。结论检测脑脊液单核细胞内结核特异性抗原ESAT-6用于诊断TBM,具有灵敏度、特异度高的特点,而且简单易行,有望成为诊断TBM的一种新的辅助方法。
杨笑郭旻谢鹏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急性坏死性脑病1例
2024年
报告1例成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的急性坏死性脑病(COVID-19-associated acute necrotizing encephalopathy,ANEC)病例。患者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12 d出现意识障碍、癫痫发作,脑MRI上显示双侧丘脑、脑干、小脑半球为主的信号改变,与急性坏死性脑病(acute necrotizing encephalitis,ANE)特征性影像表现一致。早期给予甲泼尼龙冲击联合大剂量人免疫球蛋白治疗,但患者一直处于持续昏迷状态并最终死亡。ANEC往往起病急,进展快,以意识障碍、癫痫等为主要表现,影像学丘脑及幕下对称性、多灶性病灶对诊断具有特异性,但治疗及预后仍面临挑战,需要深入研究。
赵莉李先志闫莉婷李怡王晓麒杨笑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急性坏死性脑病癫痫丘脑病变预后
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细胞病临床特征分析
2025年
目的总结成人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细胞病(autoimmune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astrocytopathy,A-GFAP-A)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诊疗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6年7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41例A-GFAP-A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临床表现、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检测结果、影像学特征、治疗及转归等。结果41例患者中男26例(63.4%),女15例(36.6%),55岁及以上发病者中男性占绝对优势。有前驱感染史者15例。临床表型主要以脑膜脑脊髓炎及脑膜炎多见。颅脑MRI发现异常27例(27/39),其中24例表现为颅内散在或多发点、片状异常信号灶,5例见脑膜强化,3例隐约可见自侧脑室向外放射状排列的线样强化。完善脊髓MRI发现信号异常18例(18/27),表现为矢状位长节段线样或短节段小片状异常信号影,以灰质受累为主,病灶多位于颈、胸髓,5例患者见脊膜强化。CSF细胞学分类检查显示,均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嗜酸性粒细胞出现率46.4%(13/28)。CSF抗GFAP-IgG阳性26例(26/41),血清阳性4例(4/41),血清及CSF均阳性11(11/41)例。39例接受免疫治疗,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部分遗留功能障碍,死亡3例,合并长节段脊髓损害及周围神经损害者预后差。结论成人A-GFAP-A以中老年男性多见,临床以脑膜、脑实质、脊髓受累症候群为主要表现,排尿障碍发生率高,脑脊液细胞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出现率较高,大多数患者对免疫治疗敏感,恢复较好,合并长节段脊髓损害及周围神经损害者预后差。
刘露杨悦彭佳慧杨晓丽张亚妮薛高杰连淳龙友明杨笑
关键词: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
单核细胞内Ag85抗原对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的意义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脑脊液(CSF)及外周血(PB)单核细胞中Ag85抗原对结核性脑膜炎(TBM)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选择98例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将其中TBM患者52例作为观察组,非TBM患者4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CSF及PB单核细胞中结核杆菌早期分泌抗原Ag85复合物蛋白和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PPD),比较PPD、Ag85对于检测TBM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PPD在CSF及BP单核细胞中的特异度分别为84.78%、82.61%,敏感度分别为30.77%、26.9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g85抗原在CSF及PB单核细胞中的特异度分别为93.48%、78.26%,敏感度分别为90.38%、42.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单核细胞内Ag85抗原诊断TBM简便易行,且敏感度、特异度均较满意,可作为诊断TBM的有效方法。
郭旻杨笑范学文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
雷帕霉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应及其机制研究
2020年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保护效应及其机制。方法将SD大鼠双侧颈动脉结扎10 min后再通,造成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于术前3 d和术后24 h给予雷帕霉素干预。32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NC)、模型组(N7d)、雷帕霉素预给药组(Pre-NR7d)和雷帕霉素治疗组(Post-NR7d),术后7 d取大鼠海马组织进行常规病理和Tunel染色观察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元坏死和凋亡情况;蛋白印记检测凋亡启动因子细胞色素酶C(cytochrome c,Cyt c)和自噬相关蛋白LC3-Ⅱ和Beclin-1,观察凋亡和自噬情况。结果病理结果显示N7d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出现坏死性改变,坏死神经元细胞百分比为(89.83±2.91)%,而Pre-NR7d组[(19.48±2.68)%]和Post-NR7d组[(67.80±5.55)%]均降低了大鼠海马坏死神经元细胞数量(P均<0.01),Pre-NR7d组效果优于Post-NR7d组(P<0.01)。Tunel染色结果显示,N7d组大鼠海马CA1区阳性细胞占(54.35±6.18)%,较NC组[(4.62±0.98)%]升高(P<0.01),而Pre-NR7d组[(4.22±0.61)%]和Post-NR7d组[(47.72±6.08)%]均降低了大鼠海马CA1区Tunel阳性细胞数(P均<0.01),Pre-NR7d组较Post-NR7d组凋亡细胞减少(P<0.01)。缺血再灌注引起大脑海马Beclin-1和LC3-Ⅱ的升高及Cyt c由线粒体释放入胞浆,而雷帕霉素抑制Beclin-1和LC3-Ⅱ的表达并减少Cyt c在胞浆的释放(P均<0.01),Pre-NR7d组较Post-NR7d组抑制效果更为显著(P<0.05或<0.01)。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海马组织坏死、凋亡、自噬均存在,雷帕霉素可通过降低自噬和凋亡,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预防性给药效果优于术后24 h给药。
高芙蓉黑常春杨笑张晨阳孔斌赵承军常青
关键词:雷帕霉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自噬凋亡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诊断的临床预测模型研究
2025年
目的构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的临床诊断预测模型,以实现在无抗体检测结果或抗体检测阴性的前提下,对NMOSD做出更加有效、准确的诊断或排除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7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并确诊的108例NMOSD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选择同期142例多发性硬化(MS)患者作为对照。将纳入的所有患者按照首次入院时间分为训练集(2014年1月至2020年3月)和验证集(2020年4月至2021年7月),将最终是否确诊为NMOSD作为结局变量。在训练集中利用Logistic回归和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最优预测因子,利用STATA软件构建NMOSD诊断的临床预测模型,最终将模型以列线图(Nomogram)的形式展示。运用内部验证中的随机拆分验证法,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分别通过区分度、校准度以及临床实用性3个方面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在训练集中经Logistic回归及LASSO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7个变量作为模型的预测因子,包括性别、肢体无力、共济失调、脑脊液蛋白、颈髓受累、脑脊髓同时受累以及脊髓受累节段≥3。根据预测因子成功构建了NMOSD诊断的临床预测模型。分别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其中区分度评价指标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0和0.901;校准图中可见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高度拟合,同时Homs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数据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决策(DCA)曲线显示该模型用于预测NMOSD具有一定的净获益。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不依赖于抗体检测结果的NMOSD早期临床诊断预测模型。该模型经过内部验证,显示出了良好的诊断效能,具有临床实用性。
秦亦欣薛高杰杨悦张亚妮刘露杨晓丽刘强杨笑
关键词:列线图多发性硬化
儿童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变化被引量:8
2013年
研究背景结核性脑膜炎是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由于临床表现多样化尤其是婴幼儿症状多不典型,故疾病早期容易误诊,并导致较高的病残率和病死率。目前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病因学诊断仍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通过观察结核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细胞学变化,进一步深入了解其表现及演变特点,以提高对其早期识别能力及对诊断治疗效果的判断。方法采集新鲜脑脊液以细胞玻片离心法制片,经迈格姬染色进行形态学分类。结果所有入组病例脑脊液细胞学均有异常。其中结核性脑膜炎组患儿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平均(310.19±156.26)×106/L,高于化脓性脑膜炎组(P=0.000);淋巴细胞比例为(66.56±14.08)%,低于病毒性脑膜炎组(P=0.037),但高于化脓性脑膜炎组(P=0.000)。与化脓性脑膜炎组比较,结核性脑膜炎组和病毒性脑膜炎组单核细胞(P=0.000,0.020)和浆细胞(P=0.001,0.004)比例升高,而且结核性脑膜炎组浆细胞阳性检出率显著升高(P=0.001)。结论儿童结核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细胞学演变特点为:早期以淋巴细胞比例占优势,随病程进展出现程度不同的混合细胞反应,治疗有效者中性粒细胞比例下降较快,逐渐转化为淋巴细胞反应,伴有单核细胞和浆细胞,并持续较长时间;无效者则长期呈混合细胞反应。脑脊液细胞学演变特点对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杨笑吴若芬窦春阳孔繁元李莉
关键词:脑脊髓液细胞学儿童
对氧磷酯酶-1L/M55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对氧磷酯酶(PON1)L/M55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CAT)的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长度片断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143例CAT患者和122例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PON1L/M55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进行检测,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CAT组与对照组PON1L/M55基因多态性的基因型分布分别为LL型85.31%(122/143)、88.52%(108/122);LM型10.49%(15/143)、8.20%(10/122);MM型4.20%(6/143)、3.28%(4/122),CAT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三种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ON1L/M55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无关。
卢燕范学文杨笑
关键词:对氧磷酯酶1缺血性脑卒中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