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 作品数:9 被引量:5H指数:1
- 供职机构: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艺术一般工业技术哲学宗教更多>>
- 基于非遗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乡村振兴模式研究——以通草画为例
- 2024年
- 本研究目的为分析通草画的非遗价值及现状,提出传承策略,并探索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创新发展路径。通过文献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发现文创产品包装、旅游产品包装策略促进了通草画的传播。结论表明,“非遗+旅游”“非遗+包装”模式及教育传承与社区参与,有效推动了通草画的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
- 李霞
- 非遗传承视域下特殊教育插画设计课程实践研究——以通草画为例被引量:4
- 2023年
- 本文以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通草画为例,在保护和传承通草画文化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特殊教育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插画设计课程进行创新研究。旨在开发特色课堂内容,探索实践性教学,建立专业师资,将非遗传承融入到殊教育教学中。探索与打造适合非遗传承+特殊教育插画设计课程+通草画的“三赢”模式,不断为非遗传承工作培养人才,提供生力军,进一步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
- 李霞
- 关键词:特殊教育课程目标插画设计
- 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与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随着养老产业规模的急剧扩大,社会亟需养老服务人才,而我国的养老服务人才市场尚未形成,导致养老服务机构等养老产业专业型人才匮乏,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成为重点关注问题。该文从大数据调研、企业调研和院校调研3个方面分析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面向行业岗位人才需求、人才岗位需求及培养方向等情况,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更好地培养人才提供参考和依据。
- 李霞崔燕子李子慧张挺
- 关键词:岗位需求
- 关于创新城市社区管理服务的几点重要思考
- 2020年
-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的步伐的加快,城市社区化管理服务的体制需要创新整改,彻底实现城市社区管理服务的社会化性质。在党和政府机构的引领下,整合社区的所有资源,启用社区的全部功能,准确定格城市社区的职能。然而创新思维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在党和政府机关的领导下,准确定位社区职能、激活社区功能、融合社区资源,逐步实现城市社区管理服务的创新,呈现有序、完善、文明的社区管理服务,把城市社区和社会融合为一体,逐步加强深化推动社区管理服务的社会化发展进程。
- 李霞
- 关键词:管理服务思维创新
-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通草画非遗传承与发展路径探索
- 2024年
-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审美价值的文化形式,受到广泛关注,应充分理解并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和政策导向,弘扬通草画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通过通草画展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增强文化自觉。以通草画为例,文章研究了通草画融入乡村振兴发展的模式和途径,结果表明,非遗的融入可以在多个方面提升文创产品的价值和影响力,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 李霞李丽珍胡美芳
- 广东民间艺术融入特殊教育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研究——以包装设计为例
- 2024年
- 广东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许多传统民间艺术逐渐失去了传承和发展。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由于自身的特点,往往对传统民间艺术缺乏了解和兴趣。因此,将广东民间艺术融入特殊教育艺术设计教学,既可以提升特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艺术素养和设计能力,又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广东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为中国特殊教育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包装设计是艺术设计教学中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文以特殊教育艺术设计中包装设计教学为例,将广东民间艺术融入教学中,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和提高特殊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设计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李霞李丽珍
- 关键词:民间艺术特殊教育艺术设计
- 从辅导员自身谈心理健康调适
- 2011年
- 辅导员是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管理最基层、最直接的实施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伴随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是学生接触最多、交流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广泛的教育者之一。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绩效,也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本文以辅导员实证体验为例,分析和探究辅导员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并结合实际探讨如何改善这一问题。
- 李霞
-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心理健康
- 从传统到创新:广州通草画文化遗产活化的新路径
- 2024年
- 在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从传统到创新,探索文化遗产活化的新路径,成为推动国家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任务。文章以广州通草画为例,探讨了数字化转型在文化遗产活化中的作用,提出了具体的技术策略和应对措施。
- 李霞李丽珍
- 文化强国建设视域下艺术创新与多元文化融合实践研究
- 2024年
- 目的:文章旨在探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艺术创新与多元文化融合如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并分析其实现路径。方法:通过综合分析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的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社会实践,深入探讨文化遗产活化、艺术形式创新、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教育与社会实践强化等方面的成就。通过考察敦煌艺术的数字化转型以及跨领域艺术项目,详尽地展示艺术创新与文化多样性相结合所取得的显著成效。结果:研究显示,文化政策为艺术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技术进步促进了艺术形式的多样化,而多元文化的融合则拓宽了艺术表达的空间。实践证明,通过数字化保存与传播、文化创意设计以及跨媒介与多感官艺术探索等手段,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并实现了现代化转型,同时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结论:艺术创新与多元文化融合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通过政策支持、技术赋能和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可以激活文化资源,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并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认同。未来,应加强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具有多元视野和创新能力的艺术人才,以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 李丽珍李霞廖保华
- 关键词:文化强国建设艺术创新多元文化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