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荣荣

作品数:4 被引量:54H指数:1
供职机构:安阳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成像
  • 2篇血管
  • 2篇血管成像
  • 2篇颅内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瘤诊断
  • 1篇胸部
  • 1篇胸部CT
  • 1篇血管成像技术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血管造影术
  • 1篇造影
  • 1篇造影术
  • 1篇支原体肺炎
  • 1篇数字减影
  • 1篇球菌感染
  • 1篇链球菌
  • 1篇链球菌感染
  • 1篇流行病
  • 1篇流行病学

机构

  • 4篇安阳市人民医...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作者

  • 4篇杨荣荣
  • 2篇尚伟
  • 2篇王娟
  • 1篇张勇
  • 1篇宋喜明
  • 1篇张颖
  • 1篇张尧

传媒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哈尔滨医药
  • 1篇实用医学影像...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MRI,DWI联合PWI在颅内胶质瘤诊断和分级中的应用价值
2023年
目的 探究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灌注加权成像(PWI)在颅内胶质瘤诊断和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55例颅内胶质瘤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证实为颅内胶质瘤,其中21例为高级别胶质瘤,34例为低级别胶质瘤,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MRI、DWI、PWI检查,比较不同方法及DWI联合PWI检查的检出率;获取表观扩散系数(ADC)和脑血容量(CBV),比较肿瘤实质区和健侧对应区的ADC和CBV,获取rADC和rCBV,采用受试者(ROC)曲线分析对不同级别胶质瘤的判断效能。结果 不同检查方法的颅内胶质瘤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联合PWI检出率高于常规MRI和DWI,PWI检出率高于常规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实质区的ADC、CBV高于健侧对应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胶质瘤患者r ADC值低于低级别胶质瘤,rCBV高于低级别胶质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曲线分析,r ADC、rCBV及联合判断胶质瘤分级的AUC值分别为0.841、0.822、0.916。结论 MRI、DWI、PWI均可有效检出颅内胶质瘤,同时二者联合检查可提高颅内胶质瘤分级诊断效能。
赵晓培杨荣荣
关键词:弥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颅内胶质瘤
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4年
目的探究颅内动脉瘤应用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3D-CTA)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80例我院2020年8月至2023年6月就诊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3D-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DSA检查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检查结果、分析3D-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并计算一致性;对比3D-CTA与DSA检查的颅内动脉瘤瘤体最大直径及瘤颈径。结果经DSA检查,80例疑似患者中最终明确为颅内动脉瘤阳性63例(70个病灶),3D-CTA检查明确颅内动脉瘤61例(68个病灶)。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准确度为95%(76/80),特异度为94%(16/17),灵敏度为95%(60/63),阴性预测值为84%(16/19),阳性预测值为98%(60/61)。一致性分析可知:3D-CTA诊断结果与DSA结果一致性良好(kappa值=0.857,P<0.001)。2种检查在颅内动脉瘤瘤体最大直径及瘤颈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CT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诊断准确度高,且与DSA存在较强的一致性,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参考,值得推广应用。
杨荣荣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重复大脑后动脉及副大脑后动脉变异的流行病学特点与MR血管成像特征
2025年
目的探讨重复大脑后动脉(DPCA)及副大脑后动脉(APCA)变异的流行病学特点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23年4月—2023年11月于安阳市人民医院进行脑部MRA检查的11436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6117例、女5319例,年龄6~99(58.4±23.8)岁。基于MRA分析DPCA及APCA的检出率、性别差异、侧别差异等流行病学特点,观察DPCA及APCA的MRA特征,并根据其供血范围不同进行分型,同时观察有无合并其他脑血管变异情况。结果(1)DPCA的流行病学特点:11436例患者中,检出DPCA17例17支,均单侧,检出率为0.15%,其中男性9例、女性8例,左侧7例、右侧10例,性别、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53,P值均>0.05)。DPCA的MRA特征:17例DPCA均起自颈内动脉的后交通动脉并向后延续,与基底动脉发出的大脑后动脉(PCA)伴行,近端管径与PCA相近,根据供血范围不同分为1型3例、2型7例、3型7例。DPCA合并其他脑血管变异的发生率为6/17。(2)APCA的流行病学特点:11436例患者中,检出APCA 67例73支(双侧6例、单侧61例),检出率为0.59%,其中男性46例、女性21例,左侧27支、右侧46支,性别、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23、4.96,P值均<0.05)。APCA的MRA特征:67例73支APCA均起自颈内动脉的脉络膜前动脉向后延续,与PCA伴行,近端管径与PCA相近,根据供血范围不同分为1型32支(43.84%,32/73)、2型29支(39.73%,29/73)、3型12支(16.44%,12/73);APCA合并其他脑血管变异的发生率34.33%(23/67)。结论DPCA的检出率为0.15%,无明显的性别及侧别差异,以2型和3型最多见,有6/17的患者合并有其他脑血管变异。APCA检出率为0.59%,男性多于女性,左侧多于右侧,以1型和2型多见,有34.33%的患者同时合并其他脑血管变异。DPCA、APCA是比较罕见的脑血管变异,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这些血管变异的认识。
王娟尚伟杨荣荣吕晓婷张勇
关键词:流行病学研究磁共振血管成像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与肺炎支原体合并链球菌感染肺炎的胸部CT鉴别诊断研究被引量:54
2017年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与肺炎支原体合并链球菌感染肺炎的胸部CT表现及其鉴别,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1月医院收治的肺炎患儿74例,根据血清MP-IgM检测以及链球菌血培养的结果,将32例单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儿分为A组,将42例肺炎支原体合并链球菌感染肺炎的患儿分为B组,对比两组患儿胸部CT检查中气道和肺间质病变征象的出现率;对比两组患儿的胸腔积液量以及肿大淋巴结的体积;对比两组患儿的肺内病变形态。结果 A组患儿胸部CT出现磨玻璃影、网状影、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增厚的比例均显著高于B组(P<0.05);B组患儿出现胸腔积液的有24例占57.14%,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患儿胸腔积液的厚度为(14.63±12.57)mm,显著大于A组(P<0.05);B组肿大淋巴结的最大横径为(11.29±3.26)mm,显著大于A组(P<0.05);A组肺内病变形态为扇形薄片影的有24例占75.00%,显著多于B组(P<0.05);B组肺内病变形态为无规律肺内实变影的有37例占88.10%,显著多于A组(P<0.05)。结论单纯肺炎支原体肺炎胸部CT像以肺间质改变为主;合并肺炎链球菌感染时,CT像表现出肺泡炎症反应的肺内片状阴影,且胸腔积液和淋巴结肿大更为明显。
张颖尚伟宋喜明翟志坚迟宏璐张尧杨荣荣王娟
关键词:儿童肺炎肺炎支原体链球菌胸部CT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