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玲

作品数:4 被引量:4H指数:2
供职机构:贵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杂合性
  • 3篇杂合性缺失
  • 3篇乳腺
  • 3篇乳腺癌
  • 3篇染色
  • 3篇染色体
  • 3篇微卫星不稳
  • 3篇微卫星不稳定
  • 3篇腺癌
  • 2篇遗传学
  • 2篇增生
  • 2篇增生病变
  • 2篇乳腺癌发生
  • 2篇癌发生
  • 2篇病变
  • 1篇乳腺疾病
  • 1篇乳腺肿
  • 1篇乳腺肿瘤
  • 1篇染色体3P
  • 1篇染色体不稳

机构

  • 4篇贵州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冯玲
  • 3篇徐澍
  • 3篇赵娜
  • 3篇方艺

传媒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现代预防医学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染色体1p、3p遗传学不稳定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
目的:检测乳腺普通型增生(UDH)、乳腺不典型增生(ADH),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染色体1p和3p微卫星杂合性缺失(LOH)/不稳定(MSI)的改变规律和各组病变的克隆性来源,探讨乳腺...
冯玲
关键词:乳腺癌染色体3P
乳腺癌和导管增生病变与1p染色体不稳定的关系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检测乳腺普通型导管增生(usual dutal hyperplasia,UDH)、乳腺不典型增生(atypical dutal hyperplasia,ADH)、乳腺导管原位癌(du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tal carcinoma,IDC)中染色体1p微卫星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的改变规律,探讨乳腺导管增生病变进展为IDC的遗传学改变特征。方法应用PCR法检测20例UDH、7例ADH、25例DCIS、25例IDC石蜡包埋组织,8%尿素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银染检测染色体1p区间微卫星位点D1S193、D1S463、D1S2881、D1S2885、D1S234、D1S252的LOH/MSI。结果染色体1p的每个位点均发生LOH/MSI,其发生的频率UDH为55.0%、ADH为42.9%、DCIS为64.0%、IDC为72.0%,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微卫星位点D1S193、D1S2881、D1S2885、D1S252、D1S234在各组中LOH/MSI的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D1S463的频率在UDH组为5.0%、ADH组为0、DCIS组为45.0%、IDC组为40.0%,其中UDH组与ADH组明显低于DCIS组、IDC组(P<0.008)。结论 1p染色体遗传学不稳定是乳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D1S463位点的改变可能在乳腺导管增生性病变进展为乳腺癌中起关键作用。
冯玲徐澍赵娜杨宇石方艺
关键词:乳腺肿瘤杂合性缺失微卫星不稳定
17p染色体遗传学不稳定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
2017年
目的检测乳腺病变组织标本17p染色体区间6个微卫星位点微卫星不稳定(MSI)和杂合性缺失(LOH)情况,进一步探讨乳腺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方法检测106例份乳腺病变标本[其中乳腺导管上皮普通型增生(UDH)31例、非典型增生(ADH)1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3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33例]17p染色体上6个微卫星位点(D17S695、D17S261、D17S786、D17S796、D17S831、D17S654)MSI及LOH发生情况。结果 106例标本中6个微卫星位点均有一定频率的LOH/MSI发生。D17S261、D17S796位点LOH/MSI发生总频率分别为32.1%、24.5%(P<0.05)。D17S261位点LOH/MSI发生率UDH低于DCIS,DCIS低于IDC(P均<0.01);D17S796位点LOH/MSI发生率UDH低于DCIS(P<0.01)。结论乳腺病变组织标本17p染色体区间6个微卫星位点微卫星均有一定频率的LOH/MSI发生,17p染色体的遗传学不稳定是乳腺癌发生的前奏,D17S261、D17S796位点在UDH向IDC演变过程中可能起到关键作用。
赵娜冯玲杨宇石徐澍方艺
关键词:乳腺癌乳腺疾病微卫星不稳定杂合性缺失
乳腺癌和导管增生病变与17p染色体的遗传学不稳定关系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通过检测乳腺导管普通型增生(Usual Dutal Hyperplasia,UDH),非典型增生(Atypical Dutal Hyperplasia,ADH),导管原位癌(Du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及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tal Carcinoma,IDC)中染色体17p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的改变规律,探讨乳腺癌发展中其遗传学改变的特征。方法提取106例乳腺病变石蜡包埋组织(其中UDH 31例、ADH 10例、DCIS 35例、IDC 30例)的DNA,参考文献选取17p上D17S695、D17S261、D17S786、D17S796、D17S831、D17S654这6个微卫星位点,采用PCR方法扩增位点的DNA,然后用8%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显色后进行LOH/MSI分析。结果 106例检测标本中,在DCIS、IDC组中发生频率要高于UDH组(P<0.05)。在位点D17S695、D17S786、D17S796、D17S831上,各组LOH/MSI的发生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位点D17S261、D17S654上,各组LOH/MSI的发生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比较中D17S261上UDH组低于IDC组(P<0.008);D17S654上UDH组低于DCIS组(P<0.008)。结论 17P染色体的遗传学不稳定是乳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D17S261、D17S654位点的改变可能在乳腺导管增生性病变进展为乳腺癌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赵娜冯玲杨宇石徐澍方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