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 作品数:50 被引量:266H指数:9
- 供职机构:大庆油田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超声监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研究
- 2008年
- 牛庆玲李晶夏宏伟
- 关键词:新生儿颅内出血超声监测判断预后无创伤性脑超声
-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性瘫痪高危儿智能及运动发育的影响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观察营养神经细胞治疗基础上进行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及家庭干预等综合康复措施治疗脑性瘫痪高危儿的效果。方法:197例脑性瘫痪高危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94例给予静脉神经细胞激活剂治疗,干预组103例在给予静脉神经细胞激活剂基础上进行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及家庭干预等综合康复措施治疗。结果:早期综合于预组总显效率为89.32%,对照组总显效率为74.4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1岁时Gesell量表评定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大运动能区、精细运动能区、社会适应能区、语言能区、个人社交能区DQ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结论:脑性瘫痪高危儿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有效促进其智力发育和运动发育的全面发展。
- 李锦兰刘俊影李晶朱明武姚丽
- 关键词:脑性瘫痪高危儿早期综合康复智能发育运动发育
- 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36例临床分析
- 2014年
- 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benighinfantileconvul-sionsassociatedwithmildgastroenteritis,BICE)由日本学者Morooka于1982年首次提出,多见于6个月-3岁的婴幼儿,临床并不少见。本文对2006-01-2013-01间在我院儿科住院的36例诊断为BICE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特点,报道如下。
- 王薇刘丽丽韩秋果牛庆玲罗志宏陈英才李晶刘晓阳
- 关键词:良性婴幼儿惊厥轻度胃肠炎
- TRIP3基因与儿童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研究TRIP3(thyroid hormone 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3)基因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儿童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及流式细胞仪检测检测39例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免疫表型及TRIP3基因水平,并分析二者的关系。结果 TRIP3基因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儿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TRIP3在不同类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表达情况不同,31例初治患者,B-ALL21例,TRIP3阳性13例,阳性率为61.9%,T-ALL7例,TRIP3阳性2例,阳性率为28.5%,二者差异显著(P<0.05),且B-ALL TRIP3表达水平高于T-ALL(P<0.05)。结论 TRIP3基因在B系淋巴细胞白血病表达水平高,检测TRIP3基因可以估计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预后。
- 李晓辉张剑白王亚君李晶
- 关键词:儿童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
- SEP监测在大脑前、中动脉动脉瘤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3月至2010年12月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患者31例和大脑前动脉(ACA)动脉瘤患者25例,均行术中SEP监测,分析术中SEP的异常情况。结果共24例患者SEP发生异常(波幅下降>50%和潜伏期延长>10%),其中MCA动脉瘤栓塞时16例,ACA动脉瘤栓塞时8例。MCA动脉瘤栓塞时上肢SEP异常10例(32.3%),下肢SEP异常1例(3.2%),上下肢SEP均异常5例(16.1%)。ACA动脉瘤栓塞时,下肢SEP异常7例(28.0%),上下肢均异常1例(4.0%)。两组动脉瘤栓塞时上肢及下肢SEP异常率均差异明显(P<0.05)。MCAM1段动脉瘤栓塞术中SEP异常率最高,达37.5%(9/24)。SEP异常患者经术中干预后,21例SEP完全恢复正常,其中19例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1例下肢轻瘫,1例出现头晕;3例SEP部分恢复,术后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颅内动脉栓塞术中SEP监测有利于及时发现脑组织缺血(SEP异常)并及时给予术中干预,对降低患者脑梗死发生率及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 陈岩肖玉强唐海涛李晶赵江
- 关键词:动脉瘤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血管内栓塞术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 重组人类红细胞生成素对早产儿贫血的防治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防治早产儿贫血的疗效。方法:将35例胎龄<35周、出生体重1 200~2 500 g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8例,出生后第1周即应用EPO 200 IU/kg,隔日1次,每周3次,共5周;对照组17例未予EPO治疗。两组早产儿生后第10天开始口服铁剂及维生素E,必要时输血。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患儿静脉血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Ret)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应用EPO可防治早产儿贫血,减少早产儿输血次数。
- 李晶李晓辉牛庆玲
- 关键词:早产儿贫血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
- 早产儿贫血相关因素分析
- 2011年
- 目的:探讨影响早产儿贫血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我院新生儿病房于2007年3月~2010年3月收治早产儿347例,选取发生早产儿贫血154例,按不同胎龄、出生体重、住院后2周内总抽血量进行分组,分别比较贫血出现时间和住院期间血红蛋白(Hb)最低值。结果:胎龄≤34周、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贫血出现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2.8天,13.4天,Hb平均最低值分别为88.7g/L,90.2g/L,随着胎龄和出生体重的增加,贫血出现的时间越晚,程度越轻(P<0.01);住院期间总抽血量<10mL/Kg,贫血出现时间16.,Hb平均最低值为111.3g/L,较≥10ml/Kg组贫血出现晚,程度轻(P<0.01)。结论: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贫血出现时间越早、贫血程度越重。医源性失血可加重早产儿贫血。
- 李晶
- 关键词:早产儿贫血胎龄体重
- 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观察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a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疗效。方法:将80例HIE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儿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生后第3天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每次300 IU/kg,首次皮下注射,以后静脉注射,每周3次,连续2周。在生后14 d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生后10个月采用Gesell量表及Bayley婴幼儿发展量表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儿在生后14 d进行NBNA测定,治疗组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原始反射及一般评估五个部分分值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儿在生后10个月进行Gesell量表评定,治疗组大运动能区、精细运动能区、语言能区、个人社交能区及社会适应能区五大能区DQ分值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儿在生后10个月进行Bayley婴幼儿发展量表评定,治疗组智能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肯定,临床可推广应用。
- 李锦兰吴春燕李晶朱明武姚丽刘俊影
-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
- 皮肤交感反应在诊断糖尿病性神经病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探讨皮肤交感反应(SSR)在诊断糖尿病性神经病的应用及局限性。方法:检测对象为健康对照组20人,糖尿病组45例。糖尿病组又分为两组:A组为糖尿病未合并多发神经病组20例,B组为糖尿病合并多发神经病组25例。糖尿病组及健康对照组均行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和腓总神经顺向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检测及腓肠神经逆向SCV和四肢SSR的检测。结果:①所有的健康对照者均引出完整的SSR波;②糖尿病患者中SSR的消失者与SSR出现者的年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608),但糖尿病病程分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01);③自主神经症状和体征在糖尿病B组(特别是手足干燥出汗少及无汗者)发生率较糖尿病A组高;④在糖尿病A组的患者中SSR手部异常率为45%(9/20),消失率为5%(1/20),足部的异常率为35%(7/20),消失率为10%(2/20);糖尿病B组患者SSR手部异常率为84%(21/25),消失率为16%(4/25),足部的异常率为84%(21/25),消失率为44%(11/25),手部SSR异常率B组显著高于A组(P=0.006),足部SSR消失率和异常率也是B组显著高于A组(P=0.02,P=0.001)。所有的患者至少一个肢体SSR异常即计入异常例,异常率为69%(31/45)。结论:SSR对糖尿病性远端对称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评估有诊断价值和较高的敏感性,但对糖尿病早期自主神经病的诊断,特别是与临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的相关性评估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吴英曹丽华陈岩耿志伟李晶佟晓燕崔志堂
- 关键词:糖尿病多发性神经病神经电生理学
- 伴发脑病的成人全面性癫癎电一临床分析
- 2014年
- 目的对伴发脑病的全面性癫癎成年病人作电生理学与临床症状学分析。方法:入选标准:①18岁以上明确诊断全面性癫癎的患者;②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检查明确有精神发育迟滞及不同程度残障的癫癎患者,进行了长时间视频脑电图+肌电多导仪(以下简称长时间V-EEG+EMG多导仪)监测,记录间歇期EEG及发作时同步V—EEG+EMG。结果:符合条件的6例患者共记录到64次临床发作:轴肌强直发作19次,短暂性强直发作8次,不典型失神发作1次,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2次,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2次,轴肌肌阵挛发作20次,眼睑肌阵挛10次,右侧上肢肌阵挛发作1次,无法分类的发作1次。6例患者中有5例为中度,1例为重度精神发育迟滞。结论:年龄依赖性癫癎性脑病患者发病早期的诊断及癫癎发作分型并进行长期的电生理学临床症状学随访到成年是必要的。
- 吴英李晶崔志堂许鑫滕晔高秀丽曹丽华
- 关键词:精神发育迟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