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惠

作品数:16 被引量:86H指数:6
供职机构: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6篇卒中
  • 5篇疾病
  • 4篇性疾病
  • 4篇卒中患者
  • 4篇慢性
  • 4篇慢性疾
  • 4篇慢性疾病
  • 4篇脑卒中
  • 3篇老年
  • 3篇健康
  • 2篇首发
  • 2篇自我管理
  • 2篇自我管理行为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脑卒中患者
  • 2篇护理
  • 2篇急性
  • 2篇梗死
  • 1篇多奈哌齐

机构

  • 14篇成都医学院第...
  • 9篇成都医学院
  • 1篇成都市第二人...
  • 1篇广安市人民医...
  • 1篇宜宾市第二人...
  • 1篇夹江县人民医...
  • 1篇成都市第八人...

作者

  • 14篇杨惠
  • 4篇周海英
  • 1篇李婷婷
  • 1篇吴雪琴
  • 1篇钟萍
  • 1篇董咪娜
  • 1篇张小霞
  • 1篇林琳
  • 1篇何春渝
  • 1篇杨天容
  • 1篇纪风兵
  • 1篇祁红
  • 1篇王丽
  • 1篇杨翔
  • 1篇谢艳
  • 1篇冯婷

传媒

  • 3篇实用医院临床...
  • 2篇成都医学院学...
  • 1篇预防医学情报...
  • 1篇老年医学与保...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保健医学研究...
  • 1篇中华现代护理...
  • 1篇全科护理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按摩与康复医...
  • 1篇临床与病理杂...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19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调神益智针刺联合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疗效观察
2024年
目的:观察调神益智针刺联合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8例阿尔茨海默病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调神益智针法治疗,两组均治疗1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变化,炎性因子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及IL-6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46%)高于对照组(6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MSE、BI评分、IL-1β及IL-6水平均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11.93%)略高于对照组(7.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神益智针法联合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可有效减轻病人炎症反应,改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且针药并用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李婷婷杨棋涵段然杨惠彭松灏林琳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多奈哌齐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
空巢老人居家安全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展望被引量:2
2022年
对空巢老人居家安全问题的相关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为更好地解决空巢老人问题、提高全社会的幸福指数贡献力量,同时亦望为未来社会、社区工作提供指导。
杨薪瑶杨惠曾小琴何春渝
关键词:空巢老人居家安全
替罗非班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神经功能及术后出血转化的影响被引量:13
2021年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血管内治疗患者神经功能及术后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我院收治的120例AIS患者,根据是否应用替罗非班分为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62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治疗14 d的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血小板功能指标(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黏附率及P-选择素)和炎症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治疗90 d的预后改良Rankin量表问卷(mRS)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不良事件情况。结果治疗14 d内,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治疗24 h、7 d、14 d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两组血小板功能指标、炎症指标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90 d后,两组mRS评分降低,Barthel指数评分提高,且观察组治疗后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90 d内,观察组血管再闭塞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非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其他部位出血及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S患者血管内治疗时应用替罗非班有助于的患者神经功能、血小板功能的改善及炎症状态的减轻,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而对术后出血转化并无明显不良影响。
谢艳周海英杨惠徐丽娟冯婷
关键词:替罗非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神经功能术后出血
不同疾病阶段卒中患者卒中相关健康素养水平及应对策略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了解不同疾病阶段的卒中患者卒中健康知识掌握现状、健康素养随病程变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对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于成都市两家市属医院就诊的362例首发卒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工具为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卒中健康知识问卷,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及线性回归方程分析。结果362例卒中患者卒中健康知识掌握处于较差水平,其得分呈现病程依赖性增长,并受卒中类型、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水平、高血压伴随情况影响(F=12.28,P<0.05)。卒中危险因素知晓和卒中征兆识别维度表现较差。结论需加强卒中幸存者卒中健康知识教育,尤其是卒中危险因素知晓、卒中征兆识别和卒中处理的宣教,推动全民健康信息教育普及化的同时建立阶段性随访档案,推动卒中管理事业专业化发展。
杨薪瑶何春渝杨惠孔叶周均
关键词:卒中知识水平健康教育
首发脑卒中患者疾病知识、自我效能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9
2023年
目的 探讨首发脑卒中患者卒中疾病知识、自我效能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4月于成都市两所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362例首发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脑卒中知识问卷、慢性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首发脑卒中患者卒中知识得分为(21.39±5.58)分,慢性病管理自我效能得分为(7.94±0.90)分,自我管理行为得分为(180.05±17.02)分,均处于中等水平。自我管理行为与卒中知识、自我效能均呈正相关(r=0.460,P<0.01)、(r=0.432,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卒中类型、患者职业、自我效能和疾病知识是首发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1)。结论 首发脑卒中患者卒中知识、慢性病管理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行为均处于中等水平,自我管理行为与卒中知识、慢性病管理自我效能均呈正相关,即自我效能或卒中知识越高,自我管理行为越好,建议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提高首发脑卒中患者卒中疾病知识、自我效能来提高其自我管理行为。
周均何春渝杨惠杨薪瑶郑思婷孔叶刘蕾杨嘉欣陈巧灵
关键词:脑卒中疾病知识自我效能自我管理
慢性疾病轨迹框架在慢病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24
2021年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慢性疾病已成为21世纪危害公众健康的重要健康问题。慢性疾病发病原因复杂,起病隐匿,其发生发展是一个可防、可控、可管理的过程。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起步较晚,在实际慢病管理工作中缺乏科学的理论模式的指导。国外Corbin和Strauss基于多年对医院和居家慢病管理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慢性疾病轨迹框架(Chronic Illness Trajectory Framework,CITF),提出近30年来被广泛证明了在慢病管理中的效用价值。现就CITF在慢病管理中的应用现状作出综述,为我国慢病管理工作提供借鉴与指导。
杨薪瑶何春渝杨惠周海英郑思婷
关键词:疾病管理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在神经内科ICU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被引量:13
2021年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在神经内科ICU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发现高风险因素,为院感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神经内科ICU临床实际情况,通过FMEA风险评估法对34项医院感染风险事件进行风险评估,按照"二八法则"筛选出风险优先级事件。结果根据每一项风险因素的平均RPN值进行风险排序,按照"二八法则"筛选出风险优先级前6位的事件分别是:本科室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不到位(平均RPN值=5.6)、导尿管日常维护不到位(平均RPN值=4.17)、多耐患者未有效执行接触隔离措施(平均RPN值=3.80)、物表清洁消毒未有效执行(平均RPN值=3.73)、未严格掌握留置导尿指征(平均RPN值=3.70)、未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平均RPN值=3.53)。结论FMEA风险评估法可以发现神经内科ICU医院感染防控中的薄弱环节,为精准化感控措施的制订提供依据。
纪风兵吴雪琴周海英杨惠杨天容董咪娜张小霞
关键词:FMEA风险评估医院感染控制
首发脑梗死患者创伤后成长现状及其与恐惧疾病进展、家庭功能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创伤后成长能明显提升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其疾病康复结局。脑卒中患者的恐惧疾病进展心理和家庭功能都可影响其躯体功能及心理健康,与其创伤后成长水平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首发脑梗死患者创伤后成长现状及其与恐惧疾病进展、家庭功能间的相关性,为护理人员制订有效的积极心理护理方案提供思路。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7月于成都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313例首发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简体中文版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创伤后成长与恐惧疾病进展、家庭功能间的相关性。结果:首发脑梗死患者恐惧疾病进展得分为32.04±7.40,家庭功能得分为6.06±2.13,创伤后成长得分为52.27±11.57,均处于中等水平。创伤后成长总分与恐惧疾病进展各维度得分及其总分均呈负相关(均P<0.01),与家庭功能各维度得分及其总分均呈正相关(均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职业状况、性格、病程、合并其他慢性病数量、恐惧疾病进展和家庭功能是其创伤后成长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首发脑梗死患者创伤后成长处于中等水平,其创伤后成长与恐惧疾病进展呈负相关,与家庭功能呈正相关。护理人员可通过降低首发脑梗死患者恐惧疾病进展心理、改善其家庭功能状况来提高其创伤后成长水平,促进其身心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
郑佳杨惠杨婷温馨严宇璐谢松霖杨翔
关键词:创伤后成长家庭功能
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不同疾病时期卒中患者健康知识及自我管理行为特征比较被引量:9
2022年
目的 探讨急性住院期、早期康复期、持续康复期及半稳定期的首发脑卒中患者自我效能、卒中健康知识、自我管理现状,分析三者间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便利抽样对四个疾病时期的卒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工具为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脑卒中健康知识问卷、中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结果 362例脑卒中患者自我效能、卒中健康知识、自我管理行为分别处于中等、偏差和中等水平;不同病程组的卒中健康知识与自我管理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我管理、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水平是患者自我效能、卒中健康知识的影响因素(P<0.001),自我效能、卒中健康知识、文化程度、职业、共患病情况(有无高血压、高血脂)是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P<0.001);三个得分指标间存在两两正相关关系(r=0.46、0.43、0.27,P<0.01)。结论 卒中的管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针对不同时期幸存者表现优弱势的针对性干预方案是必要的。
杨薪瑶杨惠周均郑思婷孔叶何春渝
关键词:自我管理卒中防治
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功能平衡及下肢运动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评价虚拟现实技术对卒中后功能障碍患者平衡及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数据库检索关于虚拟现实技术改善卒中患者平衡及下肢功能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年限设置为建库至2021年8月。根据纳排标准逐步进行筛选,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4软件对符合标准的RCT平衡功能、下肢功能、TUGT等指标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8项RCT研究,样本量共1344例,试验组664例,对照组680例。森林图结果显示:虚拟现实康复训练组的Berg平衡量表得分(SMD=1.43,95%CI [1.07,1.80],Z=7.68,P<0.05),Fugl-Meyer量表下肢评分(SMD=1.37,95%CI [0.91,1.82],Z=5.88,P<0.05),起立-行走试验(SMD=-1.07,95%CI [-1.58,-0.57],Z=4.14,P<0.05)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亚组分析显示,在下肢运动功能和短时步行速度部分,最大效应量与更长的干预周期相对应;但在平衡得分部分,干预4周的效应分别大于12周、6~8周。结论:虚拟现实康复技术能够改善卒中患者平衡及下肢运动功能,且在一定程度上优于传统康复训练,但在干预强度与时限上如何达到效益最大化尚未定论。
杨薪瑶杨惠曾小琴陈晓芳何春渝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卒中下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