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子宫
  • 2篇子宫腺
  • 2篇子宫腺肌
  • 2篇子宫腺肌病
  • 2篇腺肌病
  • 2篇肌病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改变
  • 1篇血管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显微镜
  • 1篇共聚焦
  • 1篇共聚焦显微镜

机构

  • 2篇大连大学附属...

作者

  • 2篇张凤花
  • 2篇付强
  • 1篇高天明
  • 1篇王俊文
  • 1篇陆大江
  • 1篇丛莉丽

传媒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的血管形态学改变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EMI)的血管形态学改变。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4月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妇科病房住院患者,25例子宫腺肌病子宫标本与25例子宫平滑肌瘤子宫标本分别称子宫腺肌病组和子宫肌瘤组。均于标本宫底“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EndometrialMyometrialInterface,EMI)取材,石蜡切片HE染色后确诊为子宫腺肌病和子宫肌瘤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识别幼稚型和成熟型血管,计算血管密度。ZeissLSM510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测量计算单个血管内皮面积、血管直径及周长。结果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子宫腺肌病组EMI检出血管223条,成熟型127条(57%),幼稚型96条(43%);子宫肌瘤组EMI检出血管52条,成熟型51条(98%),幼稚型1条(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子宫腺肌病组子宫底EMI血管密度(8.92±0.84)条,大于子宫肌瘤组宫底EMI血管密度(2.20±0.19)条,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子宫腺肌症组EMI血管直径、周长、面积分别为(23.79±4.82)μm,(74.71±11.82)μm,(177.81±21.42)μm2。子宫肌瘤组EMI血管直径、周长、面积分别为(6.46±2.68)μm,(42.68±6.88)μm,(68.93±6.90)μm2。子宫腺肌病组血管直径、周长、面积均大于子宫肌瘤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腺肌病EMI与子宫肌瘤组EMI比较,血管密度增大;幼稚型血管血管比例增大,单个血管直径、周长、面积均大于子宫肌瘤EMI。子宫腺肌病组EMI血管改变提示子宫内膜向子宫肌层侵入同时有新生血管增生,影像学所示EMI增厚主要组织学成分为增生血管。采用手术或药物减少EMI可能治疗子宫腺肌病。
付强张凤花高天明徐潇萌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共聚焦显微镜
子宫腺肌病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评估子宫腺肌病发病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557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548例无子宫腺肌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子宫腺肌病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初潮年龄、妊娠次数、流产次数、结婚年龄、月经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月经周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年龄、初潮年龄、妊娠次数、流产次数、结婚年龄、月经天数是子宫腺肌病的影响因素。
陆大江付强张凤花丛莉丽王俊文杨丹鹤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影响因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