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春辉

作品数:6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群落
  • 2篇污损生物
  • 2篇海域
  • 1篇多样性
  • 1篇营养盐
  • 1篇植物
  • 1篇深海
  • 1篇深海环境
  • 1篇生态学
  • 1篇生态学研究
  • 1篇生态研究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生物特点
  • 1篇石油
  • 1篇石油平台
  • 1篇丝状真菌
  • 1篇秋季
  • 1篇群落结构
  • 1篇群落特征
  • 1篇主成分

机构

  • 6篇国家海洋局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山东省分析测...

作者

  • 6篇冯春辉
  • 2篇丁龙
  • 2篇周斌
  • 2篇王丕波
  • 2篇张晓举
  • 2篇温若冰
  • 1篇赵升
  • 1篇李建敏
  • 1篇刘超
  • 1篇李崇德
  • 1篇刘淑君
  • 1篇刘伟
  • 1篇李伟

传媒

  • 1篇海洋开发与管...
  • 1篇海洋通报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海岸工程
  • 1篇菌物学报
  • 1篇渔业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渤海湾石油平台污损生物特点及其防除措施被引量:1
2014年
文章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渤海湾石油平台污损生物的群落种类组成及其演变规律,分析了污损生物对石油平台的危害,并总结了石油平台污损生物防除的措施。
周斌冯春辉李崇德丁龙
关键词:污损生物石油平台防除措施
辽河口浮游植物的生态学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为了研究辽河口浮游植物群落长期演变的特征,于2010年10月对辽河河口进行了10个站的浮游植物生态调查,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群落结构以及水平分布等特征参数。本次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25种,其中硅藻种类最多,达23种,甲藻和金藻各1种。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平均27.26×104/m3,细胞数量自河口向外海逐渐降低,生物多样性水平一般。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可划分为河口类群、过度类群和外海类群3个生态类群。枯水季节辽河径流对辽河口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主要在靠近河口的区域,磷是影响辽河口浮游植物细胞数量的主要限制性因子。
张晓举王丕波冯春辉温若冰丁龙
关键词: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营养盐聚类
渤海石油平台污损生物生态研究被引量:11
2016年
2013年9月-2014年9月在渤海海域进行了污损生物挂板试验,共记录污损生物24种,以温带种和广温种为主,优势种是多棘麦秆虫(Caprella acanthogaster)、日本大螯蜚(Grandidierella japonica)、理石叶钩虾(Jassa marmorata)、拟钩虾(Gammaropsis sp.)等。季板分析结果显示,表层季板的平均生物量为1764.23 g/m^2,中层季板的平均生物量为2322.31 g/m^2。试验海域全年均有污损生物附着,但种类和附着量季节性差异明显,污损生物附着盛期为夏季和秋季。污损生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秋季最高。多元统计分析表明,污损生物群落按时间可分为3个群落类型,反映出渤海海域污损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明显。相关性分析显示,表层和中层试板污损生物的生物量与水温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59和0.986(P<0.01)。
周斌冯春辉刘伟赵升
关键词:污损生物群落结构
菲律宾海盆沉积物可培养真菌及其温度、盐度适应性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真菌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近年来,有关深海真菌研究逐渐增多,16份,基于传统培养方法调查真菌多样性,并对部分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开展初步研究。共获得132个真?菌Z霉属是优势真菌。温度、盐度适应性实验表明,受测的16株真菌中,有7株菌表现出嗜盐性,即在45‰–60‰盐度条件下生长良好。酵母菌Udeniomyces megalosporus(OUCMBII170060)在30‰盐度和5℃条件下细胞增殖最快,表现出良好的耐低温与耐盐特性。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深海真菌资源及其多样性的认知,获得的特殊菌株为后续生理生化、遗传进化以及开发利用提供宝贵资源。
马艺源张守梅冯春辉李伟
关键词:深海环境丝状真菌酵母菌多样性
秋季辽河口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2014年
2012年10月对辽河河口10个站点的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优势种类、群落结构及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调查海域共发现浮游动物17种(不含浮游幼虫)。优势种包括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长尾住囊虫(Oikopleura longicauda)、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浮游动物丰度平均值为3.06×104ind./m3,生物量为147.6 mg/m3。调查海域浮游动物可分为广温广盐群落和广温低盐群落。辽河输入的冲淡水和无机氮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这种影响局限于辽河口附近。
张晓举冯春辉王丕波温若冰
关键词:浮游动物群落主成分
春秋季南排河附近海域无机氮分布及变化特征探讨被引量:1
2017年
通过对2012—2016年5a来南排河海域无机氮环境质量跟踪监测数据进行的总结对比,分析了该海域春秋季无机氮质量浓度的变化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海域无机氮质量浓度2012-10变化范围为201.5~403.7μg/L,平均值为(339.1±46.5)μg/L;2014-09变化范围为167.9~287.3μg/L,平均值为(246.6±31.3)μg/L;2015-09变化范围为259.1~290.8μg/L,平均值为(275.8±7.4)μg/L;2013-04变化范围为139.8~251.5μg/L,平均值为(213.9±26.7)μg/L,2016-06变化范围为203.9~256.4μg/L,平均值为(229.5±14.0)μg/L。从季节变化上看,该海域秋季无机氮质量浓度高于春季。从分布特征来看,秋季存在明显高值中心,主要集中于调查区域的近岸一侧,向西北、东南一侧降低;春季无机氮分布较均匀。基本呈现近岸浓度高,离岸远的浓度低的规律。
刘淑君李建敏冯春辉殷丽娜刘超
关键词:无机氮
共1页<1>
聚类工具0